此次“中国概念股”企业遭质疑事件涉及的中国企业,大都是通过“反向收购”(ReverseMerger)登陆美国证券市场的。所谓“反向收购”,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 上市公司) 的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原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可以获得上市公司70%~90% 的控股权。
由于反向收购上市相较正常的IPO 上市时间要少一半,而且可以避免宏观经济运行大环境给IPO融资市场带来巨大的波动,而且无需过于复杂的司法和审计工作,因此,反向收购上市成为很多想尽快上市的企业的首选,其中不乏众多无法实现国内上市的中国中小企业。
但是这就牵扯出一个问题:反向并购上市本身有问题吗?中国企业还能用这种方式赴美上市吗?
买壳上市:康庄大道?
自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中国概念股”因此深得众多投资者的热捧。而自今年以来,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扎堆上市,一时间,中国互联网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趋势。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上市的好处显而易见。海外上市,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促使企业快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迅速筹集建设资金,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在海外的影响,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打下基础。而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完善的金融市场,因此很多中国公司则将赴美上市列为海外上市的首选。
目前,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有两种方式:首次公开发行,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IPO,以及反向并购上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壳上市。前者是登录纳斯达克市场最直接的方式,最短12 个月就可以完成上市,但受宏观经济气候影响较大;后者最短5~6 个月就可完成上市,受宏观气候影响较小,最短6~8 个月完成转板纳斯达克市场,因此,也是最受中国企业青睐的赴美上市方式。
由于在OTCBB 买壳不需要门槛, 也没有挂牌上市的条件和标准,任何公司只要向美国SEC 提交经审计的最新财务报告, 就可在其交易。由此,对于众多向往海外主板市场却不得其门的中国企业来说,赴美买壳需要的似乎是一条康庄大道。据业内人士介绍,很少有国家像中国那样有众多公司去美国OTCBB 挂牌,
美国本土公司也没有中国公司多,而中国公司在美大规模借壳上市是在2005 年、2006 年时开始,而带领中国企业蜂拥美国借壳的是一些贯通中外的中介机构。
可以看出,不少中国企业热衷于赴美借壳上市,实际上是看中了其更低的上市门槛。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不少中国问题企业实现了上市。同时,也有一些好的公司因为选择的是资质不高的中介而麻烦重重,最终梦断华尔街。
由于此次危机,很多希望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放慢了上市步伐。其实,反向收购上市没有问题,问题是中国企业用滥它了。中国企业在上市前应该想清楚,为什么要去美国上市?如果只想去圈钱,美国资本市场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另外,OTCBB 市场本来是为一些小企业进行交易的场所,让不能去主板上市的公司有一个交易的场所,好的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上市。而在未来,有问题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也将更加困难。
摒弃投机心理
实际上,通过反向收购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很多都抱着投机心态,这是他们最终遭到惩处的关键。中介机构正是利用了它们的这一心理。据悉,中介机构通常会自己找希望在美上市的企业,其目标是行业中技术能力和团队管理较强、营业额排在行业前3-5 名的企业。多数中介机构是华人华侨开办的,它们的优势在于,既有当地的资源和通道,也有内地的人脉、项目资源,能够贯通中西、起到交流桥梁作用。
中介机构清楚借壳上市对于中国企业的诱惑: 上市成本低、时间快、100% 成功上市。它们操作一个项目的关键是买壳。找壳资源主要是考虑安全性,比如没有负债。企业和中介可以签协议来约束壳的质量,OTCBB 的监管机构也会在企业进行资产置换时提供壳公司的情况。同时,中介机构还充当“全球协调人”的角色,即财务顾问,将所有相关的机构整合到一起,其中包括承销商、律师、审计、券商、评估,辅导企业上市、重组,梳理上市流程、准备相关文件等。在进行一系列“包装”的过程中, 财务整改是重中之重,其最终目标是要遵循美国的会计制度, 也要遵循中国的会计制度,为企业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
“为了遵循财务制度, 将收入做到该做的地方。财务整改除了可能诱使一些企业瞒报利润以减少在国内的纳税,可能触犯中国法律之外,还可能引发企业的另一个欺诈行为即虚报利润,以糊弄SEC 及增强对美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一位业内人士对媒体说。
“背着空麻袋装米”
这些由中国人开办的中介机构,在此次事件中被拉到了聚光灯前。它们的实质目的是,利用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投机心理,“背着空麻袋装米”,通过资本运作来做实企业业绩并“增长”,最后寄希望于转板后大出逃。
已破产的前万德莱董事长徐杰是“贩壳”组织中较有名气的一员。徐杰,46 岁,在美国化名“KitTsui 博士”,10年前曾是深圳无绳电话巨头“万德莱”的掌门人。万德莱曾被深圳市***府钦点为“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一度因资本运作迅猛闻名一时。2003 年,万德莱因高达6 亿元的负债案发,人去楼空。此后,徐杰前往美国,低调运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成为反向收购上市的推手。而现在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这场信任危机,无不指向像他这样的“壳主”。
由于“贩壳”的庞大利益,贩壳圈因应而生。一位徐杰的旧下属表示,徐杰团队一部分的人负责寻找各种企业资源,包括与地方***府走访合作,另一部分人则负责做账等包装,靠着两国资讯不对等,成功在美国上市。且徐杰的圈子能在上市公司中占有30%以上股权,而不引人注意,主要方式是通过离岸公司分散持股。
“这些股票的短暂繁荣与个人投资者几乎无关。”2010年8 月26 日,《巴伦周刊》刊文称,中国公司RTO 上市中问题繁多。美国沃特财务集团(Halter Financial Group,HFG)推出的USX 中国指数(Halter USX China Index) 显示,从2003 年至今,通过这种方式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349 家,但它们的市值却平均在RTO 成功150 周后缩水75%。调查显示,其中近10 家企业的上市过程,与徐杰和他当年在国内敛资的“家族式”团队密切相关。
他们帮助中国企业收购壳公司,制造财务数据,并以众多的离岸公司炮制诱人的业绩幻象。因徐杰团队陷入争议的上市企业还包括东方纸业、佘太翠玉集团有限公司、旅程天下集团、中国3C集团、中国有机农业有限公司、亚洲生物制药、家庭系统集团等。
在经过类似徐杰这种无良中介的炒作之后,许多本想通过买壳上市完成融资的国内企业,最终只能梦断华尔街。在美国OTCBB 上市的中国企业,90%以上已经变成垃圾股,连续几天没有交易司空见惯。
“ 它们利用了运营地和上市地之间的空间区隔(remoteness),得以成功地欺骗并逃脱惩罚。”美国SEC***夏皮罗(Mary Schapiro)这样评价。《华尔街日报》5月10 日报道,SEC 正在调查有关公司,并成立了小组,来调查帮助这些中国公司造假上市的各类中介机构。纳斯达克近期对监管者称,它将收紧反向上市规则,在公司申请上市之前,建立一个六个月的观察期。定价标准也将强化,在转板提交申请前60 交易日内的至少30 个交易日中,股价都必须超过4 美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被滥用的“反向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