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岳阳楼侧有仙梅亭、三醉亭、怀甫亭等建筑。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3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其用途为何,至今说法不一。
岳阳的出名,先得之于城,后得之于楼。城起于唐诗,楼立于宋文,堪称中华文化的两件瑰宝。
这要先从对比颇为强烈的两位诗人说起。
他们一个是丞相张九龄,一个是隐士孟浩然,在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凭诗的缘分走到了一起。
他们并不是在这里认识的,初次相逢要推到4年以前。那时张九龄56岁,进士及第后,已经做了32年的官,而孟浩然只有41岁,刚刚度过了40年的隐逸生活,想在世间有所作为,于是赴京赶考,却落榜了。他俩一个做了一辈子的官,一个当了半生的隐士,身份当然悬殊。然而,张九龄虽为达官显贵,却颇好隐逸之道,才会那么热衷于和唐朝最著名的两大隐逸诗人――王维、孟浩然结交。而孟浩然身为白衣,不过是个落第秀才,却能得到如此看重,这不能不说是功名之外的一大收获了。于是,难免与张九龄推心置腹,大谈隐逸之乐。
然而在心里面,他们其实都有着对于对方的一份羡慕:你这样真好!我要是能像你一样当官(当隐士),该有多好!
这种遇合在两位诗人看来,确实也是弥足珍贵的。他们都知道对方有意相留,但却都没有点破,因为如若朝夕相对,把谈诗论文的友情变成上下级的僚属关系,那其实是很煞风景的。
四年之后,张九龄继续经营仕途,当上了丞相,而孟浩然则继续做他的隐士,广游吴越,玩够了之后,再次回到了长安。旧友重逢之时,孟浩然递上了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所谓干谒,那其实就是想求个一官半职,就是“我想当你的随从,我想当你的跟班,请收留我”的意思。在向来仰慕隐士风骨的张九龄看来,简直就好像是天上的仙人掉下了凡俗的泥潭,实在有点难以接受呢。
张丞相确实也是个脾气执拗的人,既然难以接受,那脆就不接受好了。唉,你这首诗写得很好呀,颇有隐逸的情怀,水平实在是高。可是呢,话里话外偏偏就不谈这个求官职的实际问题,他假装看不出来。而你想人家孟浩然,好歹也背负一个隐士的名声,写干谒诗都要藏头露尾,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当然是不肯直接拍着张九龄的肩膀说:“老张,我的隐士当累了,给我个官做吧。”看老孟心里有话嘴里不说的着急样子,张丞相也在背地里暗自叹气呢。临别之际,便是最后一番长谈,深嘱孟浩然“仕途险恶”,别以为官场上的人都像我这么好打交道,实在是暗藏杀机、步步凶险呢。你今天看我当上了丞相,说不定明天我就会下来。
这就是那首干谒诗的结果,朋友照做,官职没有,深谙隐逸之道的世外高人孟浩然,依然没有机会踏上仕途,在现实社会施展自己的***治抱负。
好朋友的再次相逢,又是四年以后了。那时,张九龄不幸言中,自己果然相位不保,遭小人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一得到这个消息,立刻快马加鞭赶赴荆州,他要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陪在身边。
这一次,张九龄也知道自己的仕途到此为止了,被贬下来的官通常就不会再有任何发展了,一辈子的理想和心血,就此付之东流。一见到老朋友,他就不禁自嘲道:你看我贵为丞相,最后又能怎么样呢?我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力争上游,爬到了那么高的位置,最后还不是要跌下来吗?我当初不是不肯帮你,是怕反而害了你呀。
这时的孟浩然,则毅然抛下了一切架子、礼节与矜持,说出了他一生中最直接的话:愿随侍左右,朝夕赏文论诗,不问人间俗事。
于是,孟浩然得到了生平第一份职位――荆州从事。这职位不是代表着进取,而是代表了退隐,不是代表了仕途与希望,而是代表了对人间功名的唾弃。
三年后,两位好朋友于同年病逝。
再说岳阳楼,它其实不过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台,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雄伟壮观。它之所以名列“天下三大名楼”,其实还是得益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像余秋雨说的:“先是景观被写进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
说起这篇名震天下的古文,动人的不过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个中国人都能背这句话,但是它真正的含义,又有几个人能了解呢?
它实际说的,是天下在你之下,就像你的家庭,就像你身体的一部分,它是属于你的,它是听你管的,你对它是有责任的。
什么?天下属于我?天下是我的身体?在古代你要是说这种话,不就是想当皇帝吗?就算是今天,这样的话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口的。一个凡夫俗子,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野心?
而实际上,这真的不是野心,而是“仁”。孔子终生颠沛流离,却创下了万世不朽之学说。如果自己对这个世界没有责任,如果自己对子孙后代没有责任,他这样做又是何苦?今天的知识分子,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有补于世,有益于当今,这不也是在承担责任吗?
而责任从何而来?咱们这么说,你做事情是为了看到结果,你的努力是为了让环境变好,那么至少在你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你的努力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事情有可能会按照你设想的那样去变化。也就是说,当你对这个世界发号施令的时候,这个世界能够听懂你的语言,能够听从你的意愿。那么你说,认识世界运转的规则,用自己的方法去改造世界,这不就像是一个人在支配着自己的身体一样吗?你发出的任何指令都能够产生反应,你需要知道的,是怎样的指令可以产生正确的反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人一生的所有努力,其实也不过是如此而已。
范仲淹的伟大,便是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揭示出了这个真相――每个人对天下都是有责任的。看起来天下很大,个人很渺小,但是如果从人影响环境的角度来看,确实每个人也都在主动发挥着自己的影响,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只是,你承担了怎样的责任,你发挥了怎样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