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火”
近一段时间,影片《看上去很美》先后获得三项国内外大奖,但张元却总无法亲临颁奖现场。这是刻意回避吗?张元说,每次都事出有因,只好让人代领“小红花”了。
今年2月,《看上去很美》获得柏林电影节“电影艺术创新奖”。但当主办方把获奖消息通知他时,他已经在去机场的路上了――他必须赶回国制作《看上去很美》的一个片花――只好由妻子宁岱、女儿宁元元代领奖杯。“电影艺术创新奖”足一个非竞赛单元的奖项,由观众、影评人、媒体记者、影院老板等投票选出。
今年5月,张元获得意大利阿尔巴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一次,张元提前得到了获奖消息,但却因参加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又一次与颁奖典礼失之交臂。“香港国际电影节三十周年荣誉大使”刘德华指出,本届电影节所有影片中,他最想看的就是《看上去很美》。
4月29日,张元凭借影片《看上去很美》获得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元得到获奖消息时正在重庆参加《看上去很美》的宣传活动。于是,该片两位主演董博文和宁元元代替张元登台领奖。尽管曾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一系列国际大奖,但此次获奖,张元依然异常激动:“我的内心非常温暖,因为这是第一次来自自己国家的奖项。”
止张元感到欣慰的足,《看上去很美》打破了当前一些影片“叫好就不叫座”的怪圈,国内外的发行都非常好。国外版权已经卖了20多个国家,而国内上映两个月来许多影院至今还在放映。该片发行方华夏公司的负责人说,这样好的票房,对于这类影片来说是个奇迹。
针对许多观众“看不懂”的评价,张元说:“我不知道他们究竟要看懂什么东西。这部影片写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成长过程、大人和孩子的冲突,还写了一个孩子的孤独。我希望影片是幽默、愉悦的,孩子的表演是纯真、自然又有活力的。――我认为这部影片还是比较容易解读的。”
今年一月,《看上去很美》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举行全球公映首映礼。有趣的是,当张元到达目的地盐湖城的时候,他的行李却还在洛杉矶机场。一整天张元只好穿着一件皮夹克瑟瑟发抖在冰人雪地里。挨冻过后,组委会居然发给每位导演一人一件羽绒服。兴奋之余回到住处,行李却奇迹般地到了。
《看上去很美》(英文译名《小红花》)被安排在当地闹市区的埃及剧院。张元提前半小时到达,发现剧院通道门口等待进场的不同肤色的观众已经排成丁一条长龙。这时,张元才知道,首映礼早已一票难求。放映结束后,很多观众热情和张元握手,说:“你的影片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感动。谢谢你!”
没有“小红花”的童年
张元说《看上去很美》希望能唤起大家的童年记忆,但自己的童年记忆却是模糊而零碎。“我不大喜欢讲小时候的事情,因为好多记忆都很模糊。”
1963年,张元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他七岁以前的生活基本在南京、徐州、连云港度过。很小的时候因肾炎住院***,同病房的一个肾炎痫友因吃多了激素类药成了胖子,没多久就夭折了。但半年以后张元却痊愈出院,没想到又患了气喘病。自此,气喘病伴随着张元整个少年时代。
那段时间,体弱多病的张元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每次犯病,父亲就围着张元的床团团转。
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体育老师总要让大家围着操场先跑几圈。每逢此时,张元难受得几乎要死去。1976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全院的孩子都欢天喜地地跑出去看月食。张元只能独自躺在闷热的地震棚里,因为无力起床走出家门。那一刻,他和父母一样,对自己感到深深的失望。
因为体质虚弱,张元不得不长时间休学在家。为了打发那无奈而无助的时光,张元迷上了画画。他先后考过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院等高校。但1985年,张元阴差阳错地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直到今天,张元对画画依然情有独钟。前一阵子,他曾经跟朋友聊起这么一个话题:如果将来不导电影了,是不是可以去“导画”。
当初报考电影学院时,张元认为,一部电影的主导者应该是摄影师。进入电影学院才知道,一部电影的主导者是导演。从二年级开始,张元开始关注导演艺术。张元说:“大学时喜欢费里尼和戈达尔,最喜欢的还是法斯宾德,他是我的榜样。他是个精力充沛的天才!虽然生命很短暂,去世时才三十七岁,但作品数量惊人,且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经常不能相信《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十三个月亮》是同一个导演拍的,包括他最后的作品《水手奎莱尔》,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每部都精彩。”
处女作《妈妈》
1989年,即将毕业的张元被邀请担任了影片《太阳树》的摄影。该片讲述了一位被丈夫抛弃,独力抚养大脑残疾的儿子的年轻母亲的故事。张元认真地琢磨了剧本、写好了分镜头:同时深入了解了很多残疾人家庭,踌躇满志地等待开机。但没想到该片不拍了。
在电影行业,这种“夭折”现象似乎习以为常,但张元却已经深深陷入其中,欲罢不能。他决定自已执导,并改名《妈妈》,最终以20多万元的极低投资完成。当时女友宁岱位于西单某胡同的山租屋也被用作外景――主人公的家。
1990年,《妈妈》完成后挂了西安电影制片厂一个厂标,获准全国发行。但只卖出三个拷贝,据说其中一个还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资料收藏的。当时张元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没多久,香港导演、资深影评人舒琪看了这部影片后非常感动,就推荐给法国南特电影节***阿兰,南特电影节在第一时间发来参展邀请函,那是1991年。
南特电影节创办于1970年,中国著名影片《黄土地》《野山》都曾在该电影节上获奖。影片《妈妈》最终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大奖和公众大奖。南特成了《妈妈》和张元后来其他作品周游世界的一个起点。张元说:“《妈妈》参加过近百个电影节影展和放映。拷贝都放烂了。也正是因为《妈妈》这部电影在国外的放映,才使我有机会得到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荷兰等同家和基金会的奖金与资助,继续完成我后面的那几部作品。”后来,《妈妈》还获得1992年瑞士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奖,1992年德国柏林电影节最佳评论奖,1999年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欧洲影评人菲普雷希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有意思的是,《妈妈》既是中国第一部***电影,也是第六代导演的开山之侣既是国内拷贝卖出最少的影片之一,又是参展国际电影最多的中国影片――似乎也预示着张元要过相当一段时间“墙内开花墙外香”日子。
花开三朵在一年
1998年,张元执导了影片《过年回家》。
《过年回家》讲述了公安民警帮助监狱女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的故事。该片先后获得包括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文化电影人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1999年,李阳请张元为其《疯狂英语》做一部宣传片,但张元将其拍成了一部纪录片,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在《疯狂英语》里,张元集制片人、导演、摄影为一身,进行了精心的构思,有意记录了李阳在不同的场合向不同的对象疯狂演讲的过程:在大庆铁人纪念馆对上人的演讲,在北京太庙的演讲,在长城上和战士大喊英文,在迪厅和大学生边跳舞边大喊英文,在上海和股票市场的员工大喊英文,在湖南邵阳某希望小学破旧的操场大喊英文……在片中,李阳和所有的听众都处于一种“疯狂’状态,而只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个人就是张元。
张元说:“《疯狂英语》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有力量的。既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又是闹剧。李阳既是一位英雄,同时也可能又是小丑,既是一位老师,同时也可能是一个不理智的人。”《疯狂英语》于2000年获得米兰电影人电影节最佳影片。
2002年是张元无比“疯狂”的一年,这一年,他一口气执导了《我爱你》《绿茶》《江姐》等三部影片。张元说:“我故意在一年中选择了三部不同风格的影片进行尝试。”
最初,当张元打算拍一部爱情片时,王朔就建议看看其小说《过把瘾就死》。于是张元又把其小说《过把瘾就死》看了一遍,依然非常喜欢,决定拍。几天后在酒吧里遇到了徐静蕾,就邀请了其加盟。
在实拍中,女主角徐静蕾感觉到张元跟其他导演不一样。“他不要过分装饰过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也是我拍他的戏很舒服的地方,而且他会用很多方式帮助演员。”
男主角佟大为起初甚至无法适应张元的拍摄方式。张元从来不告诉他对戏的理解和想要的效果。“每天到现场,演员先走戏,等你走完戏,导演开始布光,开始架机位。我一开始感觉他是个挺没计划的人,但拍了一段时间后才明白,他是口中不说心里有数儿的人。每个人的性格和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每个人对角色的感觉也不一样,他不想把他的想法强加于演员身上。”佟大为如是说。
张元说:“有时候不想和演员多说什么,我希望他们自己去处理这种气氛,我希望演员能流露出自身那种好像是不经过表演的,带有质感的东西。”
尽管《我爱你》收获了1000万的票房,但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在《我爱你》中,张元的风格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仍然坚持着一些自己的东西,在商业片的外衣下隐藏着自己的’些诉求。
执导《绿茶》则是源于和王朔的一个愚人节玩笑。这年4月1日,张元突然想开个玩笑,就给王朔打电话说:“今晚我要去你家。”放下电话就干别的事了。夜深人静,张元突然接到王朔的电话,问为什么还没有过来,他一直在等着。张元有点不好意思,就去了王朔家。闲聊中问工朔最近看过什么好小说,王朔就给他看了《小说选刊》上那篇金仁顺的《水边的阿狄丽雅》。张元看完之后,决定拍成电影《绿茶》。同时,请姜文、赵薇主演,杜可风担任摄影。
可以说《我爱你》尽可能多地还原了生活的本质,而《绿茶》则充满了唯美和梦幻的气息。正如张元说,徐静蕾是个桔子,赵薇则是杯绿茶。摄影出身的张元让摄影师更自山的发挥,因此《我爱你》的画面是舒缓的,《绿茶》则充满了杜可风式的精致。
与《我爱你》《绿茶》完全不同风格的是京剧影片《江姐》。出人意料的是,张元在《江姐》中并没有使用“解构”“后现代”等一系列先锋元素。张元说:“京剧《江姐》本身已经够‘表现’,够‘解构’的了,我设必要再玩这些‘小儿科’,我只要更精彩地把它呈现出来就可以了。”但《江姐》也不是完全是银幕版京剧,而是张元用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激情、关于信仰、关于英雄主义、关于***浪漫主义的故事。
本文***片由张元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张元故事:“墙内墙外一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