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是一本小杂志,32开,48页。创刊以来,《咬文嚼字》以在“咬”上做文章闻名。创刊伊始,先“咬”自己,以后是一路狂“咬”。从“咬”报纸,“咬”期刊,“咬”广告,发展到“咬”全国知名作家,将他们的作品作为“挑刺”的。“众矢之的”。这一系列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咬文嚼字》杂志拓展市场的成功事例,引起了报刊界的关注。以下就具体分析它的办刊特色,探究它的成功之道。
准确定位赢得读者
一个刊物创办之初,最重要的是要在现有的期刊格局中发现期刊品种的空白点,发现读者群落,然后有针对性地填补空白,满足读者需要。这就是创刊伊始所强调的点射空白点。《咬文嚼字》诞生时,全国已有100余种语文类报刊,而且差不多已将市场分割完毕,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空间,语文类报刊市场似乎已处于饱和状态。该刊经过细致、周密的市场调查,终于在对读者的细分中发现了一个为语文类期刊所忽视的读者群。《咬文嚼字》的读者定位为七类人:编辑、记者、校对、广告制作人,节目主持人、中学教师和文秘人员。《咬文嚼字》的办刊宗旨是宣传语文***策,传播语文知识,推动语文规范。
《咬文嚼字》创新办刊思路,针对一些媒体对名人的报道不惜版面,千方百计挖掘名人的花边新闻,甚至降格以求,对名人竭尽献媚之能事的社会现状,反其意而行之,在其发起的给书报刊文章“揭短”的活动中,将名人的作品作为首选目标,通过给名人的作品“挑刺”,营造规范祖国语言文字的舆论氛围,在社会产生了不小的轰动效应,树立了“文字清道夫”的独特形象,期刊人气飙升。期刊发行量从创刊初期的10万份,增加到20万份,而且奇迹般地创造了每期新刊与以往的合订本同步畅销的奇迹,全年合订本也成了书报刊零售市场的畅销期刊。
栏目设置个性鲜明
《咬文嚼字》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匡谬正误。第二个是正本清源,正面地传递正确的语文知识。这两个方面都发展出各自的栏目,正面的有谈汉字底蕴的“字里乾坤”,专门介绍词语来历的“词语春秋”。反面的有“追踪银屏”、“锁定名人”,把社会上影响特别大的差错作为咬嚼的对象。
《咬文嚼字》栏目设置极具特色“语文门诊”、“一针见血”、“众矢之的”剖析语文差错,针对性强;“词语春秋”、“汉字神聊”介绍语文知识,让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百家会诊”对全国新闻出版界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有了一个明确的意见,这对于推动行业规范、推动怎样在语文应用中搞得更科学很有帮助;“向我开炮”则专门发表读者批评本刊的文章。《咬文嚼字》“人人看得懂,个个用得上”,个性鲜明,在“无错不成书”的今天,《咬文嚼字》被广大读者誉为“文化清道夫”。
《咬文嚼字》不仅仅是纠正错别字,“咬嚼”更多的是眼下出版物和公共用语中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还告诉读者很多在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看到、查到的小知识。
重视内容做出特色
杂志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就要根据主要读者对象的需要和各种主客观条件,来确定主要内容,选取材料。这个主要内容,应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杂志自己的主要读者对象共同感兴趣、共同需要的内容;二是同类杂志中,有自己特色的内容。这两个方面要完美结合。《咬文嚼字》的内容很有特点,从而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眼球。
《咬文嚼字》的主编郝铭鉴在提到刊物的选稿标准时提出,除了科学性的要求外,特色主要是三个字:短、通、实。短――每期32开48页,至少刊登50篇文章,让读者能在会前饭后,随时抽空阅读:通――行文力求通俗易懂,少用专业名词术语,更不要一段古文接一段古文,非用不可的要在文中作出解释,实现零障碍阅读;实――言之有物,重视信息量,即使要发一点议论,也要从语言实际出发,力求不流于空泛。
刊物要给读者带来满足感,使读者阅读后感到解渴、过瘾,豁然开朗。该刊曾在征订广告中说:“不订是你的错,不再订是我的错。”满足感的产生关键是刊物的内容。《咬文嚼字》就十分注重刊物的内容,坚持以下几点:读者从刊物获得的知识必须是可靠的,权威的,绝对不能让他上当;读者从刊物获得的知识必须是及时的,适用的,他碰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刊物得到解决刊物能不时给读者以“警示”,让他发现自己的习惯性差错,从而认识到刊物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刊物在传授知识方面能体现出融汇贯通的特点,让读者认识到这是一条更为有效的学习途径……总之,刊物切切实实地介入到读者的生活中去了,而不是隔靴搔痒。
文学典型有所谓“熟悉的陌生人”一说,刊物在读者的心目中,也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人”。为了让刊物“陌生化”,《咬文嚼字》一方面在内容上下工夫,如2001年推出的“撤稿札记”一栏,撤稿过程、撤稿内容、撤稿理由同时刊出。说是撤稿,其实没撤;说是没撤,又注明是搞撤稿。这种切入的角度和编稿的方式,可能会让读者有一种全新的阅读感觉。另一方面又在形式上下工夫,如“有照为证”中的部分内容,摇身一变成了“雾里看花”,两个栏目成了姊妹栏目。“有照为证”的清晰性和“雾里看花”的模糊性,形成鲜明的对照。一个耐看,一个可思,各有千秋。
(作者单位:焦作师专中文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咬文嚼字》的办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