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油桐引种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油桐萌动发叶较迟,1年高度生长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生长量比第2个高峰期生长量增加27.3%,2个高峰期间隔时间短,造林当年高度年生长量为82.9 cm,高度月生长量为16.6 cm,10月上旬基本停止生长,1年生长期仅为5个月;雨季造林成活率较低,栽植时采用农药+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处理的造林成活率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小油桐造林当年自然分枝率为64%,分枝平均高度为23 cm,应在造林当年落叶后或翌年萌动前对未分枝的苗木进行截干,促进分枝,以利于培育良好的冠形;小油桐对光线反应极其敏感,是极喜光的强阳性树种,应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造林,且幼林抚育要及时。
关键词 小油桐;引种栽培;生长量;造林成活率
中***分类号 S7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71-02
小油桐(Jatropha curcas L.)又名麻疯树,系大戟科灌木,一般高2~5 m,为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生长于海拔300~1 600 m的河谷荒山荒地上,喜光,喜温热气候,可在降水量200~3 800 mm、年均气温18.0~28.5 ℃环境下生长,对干旱、高热、瘠薄适应性强[1-3]。小油桐适应性强、生长快、投产早、种子产量高、含油率高,是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树种之一,近年各地竞相引种栽培[4-5]。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于2007年4月底引种小油桐一年生实生苗,并开展引种栽培试验。
1 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引种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保丰村57林班6大班1①、6①小班,即地理坐标位于北纬24°51′,东经117°7′,纬度与引种地罗甸县(北纬25°26′)相近,属低纬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 ℃,7月平均气温26 ℃,7—8月最高气温为33 ℃,1月最低气温为-2~-1 ℃,年降水量为1 693 mm,主要集中在3—4月春雨季、5—6月梅雨季和7—8月台风雷阵雨季,10月至翌年1月为少雨季。引种试验地为火烧迹地,面积为7.2 hm2,海拔为700~817 m,坡向为西北,坡度为26°,土壤为红壤,土层厚度为90 cm,腐殖质层厚为5 cm,立地质量等级为Ⅱ级。
1.2 试验方法
造林初植密度为2 400株/hm2。采用块状整地,沿等高线水平挖穴,上、下行穴位呈“品”字型排列,穴规格为穴面60 cm×60 cm、穴深40 cm、穴底40 cm×40 cm。回表土至穴1/2时施钙镁磷肥500 g/穴,并与底土拌匀。2007年4月底栽植,采用一年生实生裸根苗,平均苗高为34 cm。据了解,小油桐造林后易发病枯死,造林成活率低。为此,栽植前,对根系进行蘸根处理试验。
采用拉丁方设计,设3个试验处理,分别为:灭菌剂+5%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A);灭虫剂+5%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B);以5%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作对照(CK);3次重复,每个试验处理小区面积为0.067 hm2。在每个试验处理小区内选择1株具代表性的小油桐,调查其萌动发叶、生长和落叶情况。2007年12月调查每个试验处理小区的造林成活率[6]。同时,调查其自然分枝情况和对光线的反应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油桐年生长发育过程
据2007年试验调查,小油桐高生长情况见表1及***1,小油桐在新罗区4月初(平均气温19 ℃)顶芽开始萌动,4月中旬(平均气温21 ℃)开始发叶,6月至7月中旬(平均气温26~28 ℃)高生长速度最快(1.12 cm/d),7月下旬(平均气温29 ℃)生长速度变缓(0.29 cm/d),8月(平均气温27 ℃)生长速度又加快(0.88 cm/d),9月(平均气温26 ℃)生长速度又变缓(0.14 cm/d),10月上旬(平均气温23 ℃)基本停止生长,12月中旬(平均气温13 ℃)基本落叶。从以上试验调查可以看出,小油桐在新罗区一年生长时间仅为5个月(150 d左右),造林当年高度年生长量为82.9 cm,高度月生长量为16.6 cm,一年高度生长有2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生长量比第2个高峰期生长量增加27.3%,2个高峰期间隔时间较短(约15 d)。
2.2 小油桐造林成活率
据试验调查,小油桐造林成活率见表2,小油桐雨季造林栽植时根系未蘸药液(CK)的造林成活率为51.4%,处理A(灭菌剂)的造林成活率为89.1%,处理B(灭虫剂)的造林成活率为87.9%。处理A造林成活率比CK增加37.7个百分点,处理B造林成活率比CK增加36.5个百分点,处理A造林成活率与处理B相当。各处理方差分析见表3,各处理互比差异显著性分析见表4。
经表3方差分析和表4互比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处理A造林成活率与CK相比,处理B造林成活率与CK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处理A造林成活率与处理B造林率成活相比差异不显著。
2.3 小油桐自然分枝情况
了解小油桐自然分枝情况,对指导科学修剪、培育良好冠形、提高结实量具有重要意义。据试验调查,小油桐造林当年开始分枝,造林当年自然分枝率为64%,自然分枝的小油桐每株分叉1~3个枝条,分枝处离地面高度为11~35 cm,平均分枝高度为23 cm。
2.4 小油桐对光照的反应
了解小油桐对光照的反应情况,对科学选地造林具有重要意义。据试验调查,在试验地边缘,小油桐侧面受其他树种树冠稍微遮挡,其树干均表现明显趋光斜向生长,对光线反应极其敏感,是极喜光强阳性树种。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小油桐可在新罗区生长,在-2~-1 ℃气温条件下未受冻害。小油桐在新罗区萌动发叶较迟(4月中旬开始发叶),高度年生长有2个高峰期,即6月至7月中旬和8月,第1个高峰期生长量比第2个高峰期生长量增加27.3%,2个高峰期间隔时间较短(约15 d),造林当年高度年生长量为82.9 cm,高度月生长量为16.6 cm,10月上旬基本停止生长,12月中旬基本落叶,生长时间较短(仅为5个月)。因此,小油桐在新罗区造林季节应选择春季3月底顶芽未萌动前为宜,幼林抚育和追肥时间以高度生长第1个高峰期前(5月底)为宜,每年幼林抚育和追肥1次为宜。
小油桐根系属肉质根,雨季栽植易感染病害枯死,造林成活低(51.4%)。因此,小油桐栽植时必须进行根系蘸农药处理。采用灭菌剂或灭虫剂+5%钙镁磷黄泥浆蘸根系处理,造林成活率可达87.9%~89.1%,比对照增加36.5~37.7个百分点,采用灭菌剂处理与采用灭虫剂处理的造林成活率相当。
小油桐造林当年自然分枝率较低(64%),每株分叉1~3枝,分枝高度较低(23 cm)。由于小油桐具有一定的自然分枝能力,且分枝高度较低,因此不必太早进行截干促进分枝,应在造林当年落叶后或翌年萌动前对未分枝的苗木进行截干,促进分枝,以节省用工,利于培育良好冠形。小油桐对光照反应极其敏感,属极喜光树种。因此,营造小油桐应选择光照充足的阳坡,而且每年幼林抚育除草要及时,防止杂灌草遮挡苗木而影响生长。小油桐根系属肉质根,雨季造林根系未蘸农药处理,容易发病枯死,造林成活率低,枯死原因和致病病原体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小油桐落叶后的干旱冬季(12月下旬至翌年1月)栽植是否有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待进一步试验。
4 参考文献
[1] 张可元,龙英,潘应立,等.小油桐药剂调节开花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50.
[2] 朱炳耀,林丛发,杨志敏,等.小油桐育苗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12931-12932.
[3] 李玲,周运超,刘娟,等.立地环境因子对小油桐冻害影响的调查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1(4):1-4.
[4] 娄彦萍,谷晓平,古书鸿,等.小油桐种植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09(2):33-36.
[5]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三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6] 罗呜福.林业试验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