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60岁为终点,那么我的前半生30年里,独自用餐是常态,几乎占了90%的比例。
一堆人吃饭,或相约赶场子,像是在上一顿与下一顿之间苟且偷生。一个人吃饭则轻快很多。
走进餐馆,先报上“一位”,坐到玻璃窗边或角落里,背朝墙壁。叫一客意大利面或三文治,配杯咖啡。如是粤式小馆,则点一份鱼皮蟹子云吞面或拉肠,配冻柠茶。舒舒服服解决民生问题。如遇到餐馆环境优美,坐露天座位,则可以堂而皇之观看街头美女。
在国外街头露天茶座里吃早餐,一个人、一杯茶、一份班戟、一张报纸,皆如此,实为寻常。
当熙有应酬,可是那哪儿叫吃饭?次次应酬回家都得添点宵夜才不会半夜饿醒。
许多女子不愿意一个人下馆子或者看电影,逛街、旅游也要找伴儿。戒却非常乐意一个人看午夜场,到世界各角落晃荡、寻找有趣的小馆子。
也许一早就明白,志趣相投的友伴,通常都很难约到。因此独自行动的时候居多。
约人也视情况。有人喜欢迟到,让他人略等三五七分钟不以为意。但若非伴侣或不得不见的商务伙伴,人家未必就乐意等。某友人就宣言,无论任何约会,皆过时不候。即使闺密之间,放鸽子的次数多了,也会被激怒。
购物是每个女子的终身嗜好。对姐妹来说,除“聆听心事,帮忙润笔,你至大的丰功伟绩也不过是陪着她从东方广场逛到伊势丹,一路花花绿绿调剂心情。
但我不谙时尚,姐妹们足登Nine West身挂Gucci手挽LV的时候,我还在穿大学时代的格子衬衣牛仔裤,实在不是同林鸟。
阅读,就更加是私人的事情。
从不向亲友强推荐任何人的书,偷闲斋里的一面墙书架,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最佳娱乐就是放工后回到家中,窝进舒服的摇椅里,放点爵士音乐,随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来,打开就能从任何一页开始看下去。
有家庭之后的女子,通常享受不到一个人的乐趣。不是忙于工作,就是在一日三餐之间调度,家公家婆需要照顾,孩子哭闹,先生低语国事家事房价。一个大姐同我说过,偶尔加班,反觉轻松。
拖家带口去旅游固然有家庭的和睦乐趣,但是会失去在塞纳《荷花池》前长久发呆的享受。
并非孤独,每个人都能在适当的时候找到做伴的。但也并非不寂寞,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实在太过丰富繁杂,不足为外人道。似我们这等不喜强拉人做观众的nobody,就越发活得沉默。
只是很明白,凡事总需要时间一点一点地累积,在一个个孤灯清影之夜,在一次次别人尚在甜蜜的鼾声熟睡中等待。
这无关病酒悲秋,也无关于扣帽子式的贵族精英心态。把你的心情点滴,以守财奴般几近不遗漏地捡拾保存下来,让你可以面向慢慢未来时可精神抖擞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