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将《让子弹飞》和其原型文本《盗官记》作一比较,指出《让子弹飞》在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三个方面与原作相左,不是简单的改编而是另起炉灶,并进一步分析了所谓“改编”的得失及个中原因。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历来就有,且不乏比肩或超越原著的经典之作。《让子弹飞》对原著的“改编”在部分影迷眼里也被称为成功之作,然而也有相对立的声音,本文将从人物、故事情节以及主题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
《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夜谭十记》主要以中国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旧衙门里的10位穷科员轮流讲故事的独特叙事视角,通过10个故事真实再现当时重庆的社会百态。但是,看过《让子弹飞》再看马识途的原著《盗官记》,不由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与原著相比,《让子弹飞》无论是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最终结局、故事主题等方面,都与原著相左。众多的量变最终导致质变,从《让子弹飞》到《盗官记》已经不仅仅是旧瓶装新酒的问题,而是另起炉灶,彻底打破旧瓶而又完全装新酒的问题,这个“新”字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赋予主要人物全新面貌,使之脱离原著
《盗官记》中张牧之“出生在一个十分穷苦的家庭里,从小受苦,衣食无着,到了刚能端饭碗的年纪,便被送到一家地主老爷家里当放牛娃儿去了。这家地主其实是本县第一块大招牌的大地主黄天榜大老爷的管家”[1]。不但如此,张牧之还不识字,没有文化。长工们的领班张老大爱摆龙门阵,讲一些绿林好汉侠义故事,对年幼的张牧之起到启蒙作用。张牧之拜张老大为师,勤奋好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张牧之居然也能读唱本和别的小书了”[1]。张牧之在妹妹被黄天榜的大管家侮辱自杀后,与黄天榜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上西山做了强盗,并且在县衙门的几次围剿中都“飘忽不定,难以捕剿”。后来在陈师爷的帮助下,到省城花钱打通关节买到了县长的委任状。当上县长后张牧之做了一系列善事,被百姓称为“张青天”。小说文本中,张牧之是个“年轻英俊,一表人才”的白面书生,果敢但不睿智,粗犷豪爽但爱慕虚荣,关键时刻不听陈师爷的劝告,以至于以悲剧收场。黄天榜也仅仅是个欺男霸女的地方豪强劣绅、无恶不作的恶人代码而已。可以说,小说文本中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尤其是黄天榜,只是个模糊的恶霸符号而已。
经过姜文的改编,电影中张牧之和黄四郎却性格鲜明,一个睿智、果敢、霸气十足,一个老奸巨猾,暴戾成性,但两人均可以称为乱世枭雄。影片中,张牧之教导干儿子(六子)要读书、留学西洋和东洋,欣赏莫扎特的音乐,足以说明他对知识和艺术的向往,对钱和权的鄙视,视野和心胸绝非一般的山猫小贼。黄四郎则满口的中英文融合的词汇,且具有一定的国学功底。bicycle、dollar等西方语言词汇随口而出,足以说明他是个见过大世面、懂西洋文化的人物。影片中黄四郎手握短刀在鸿门宴上说“要是这三个人供出我来,我就切腹,请兄台当我的介错人”。张牧之却反驳说“你搞错了,介错人用的是长刀”。影片实际上是在暗示两人对日本文化都十分熟悉,尤其是黄四郎,如果不是深谙日本文化,死的方法很多,为何单单挑选极其痛苦的剖腹方式呢?而张牧之的反驳则暗示出他比黄四郎更熟悉日本文化,折射出两人留洋日本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
非但如此,两人还具有辛亥***余***的身份。影片中黄四郎交给假麻子地雷时说:“北中国我不知道,但这种限量版地雷,整个南国只有两个”,“第一个在辛亥***时炸了第一响”,“惊天,动地,还泣鬼神”。黄四郎不但知道辛亥***的地雷是什么型号,还拥有另外一颗地雷,说明他至少也是辛亥***的核心成员。而张牧之曾告诉汤师爷,自己早年追随松坡将***(蔡锷), 后来从日本回来落草为寇。但这些主要人物的个人经历信息,在影片中仅仅是在两人的谈话中一闪而过,观众来不及仔细思考就被后面十分紧凑的情节所打乱。等看完电影后再仔细思索,会发现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主要人物张牧之和黄四郎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内在底蕴、文化背景、既往历史等决定一个人本质的最重要因素已经远远脱离原著,发生了颠覆性的改编。
二、主要故事情节及故事结局脱离原著
《盗官记》主要讲了张牧之和黄天榜斗法的三件事:一是收一笔五万元的爱国捐款;二是“二五减租”,施惠于农;三是亲手刀劈黄大老爷。这三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曲三折。而电影中张牧之和黄四郎斗法主要表现在逼黄四郎出钱“剿匪”,并借民众之力抢了碉楼,至于黄四郎是否真的死了,仍旧是个谜。从情节上看,电影中所展示的故事情节已没有了原著的一点影子。
此外,两人结为仇家的原因和故事结局也不一样。原著中张牧之被黄天榜害得家破人亡,和黄天榜是不共戴天之仇,必手刃之为快。张牧之抓住了黄天榜,经过审判准备处死之际,没想到黄天榜的救兵劫了法场救走了黄天榜。而张牧之真盗贼假县长的身份已经暴露,如若不是为了杀黄天榜,张牧之完全有机会逃生。但他却一意孤行要手刃仇人,穷追不舍最终刀劈黄天榜后被俘。小说以悲剧收场,张牧之随着新任王县长的宣判“土匪张麻子斩立决” [1]而结束了传奇的一生。这样的悲剧结尾无疑更契合《盗官记》所蕴涵的讽刺意味,具有悲天悯人、警世疾呼之目的。
影片中张和黄的结仇原因始终不明,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如果为名,张牧之要一个“张青天”的虚名,对一个草莽英雄来讲没有实在意义;如果为利,抢占碉楼后他没有分得一点财产,甚至他坐的椅子也被别人抢走了。影片结尾是他非但一无分文,甚至跟他出生入死的弟兄也各奔前程了。如果真要寻找一个原因的话,那么因为一碗凉粉而剖腹的六子可以说是一个直接原因。但是,黄四郎鸿门宴上所说的“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又暗含着20年前他和张牧之怎样的会面场景?张牧之告诉黄四郎“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又意味着两人到底是何等的冤仇?影片在结尾也没有说出来,给观众留下一个广阔的再创造的思维空间。此外,是谁出卖了老二?花姐和老二老三又是怎样的暧昧关系?黄四郎到底死没死?县长夫人到哪里去了?汤师爷临死前要告诉张牧之自己瞒了他两件事是什么?而黄四郎的死又充满着疑惑,影片最后远去的火车中隐隐约约看到了汤师爷的身影或者黄四郎的身影,正是这个谜一样的身影导致张牧之奋力朝火车追去。姜文在影片中设置诸多谜团,在原著中是没有的。这些谜团都为《让子弹飞》的续拍奠定了基础,吊足了观众胃口,提高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和渴望,这也是电影市场商业运作的必然所致。
三、影片的主题脱离原著
故事只是个框架,框架中的血肉才是作品的精神内核。《盗官记》通过张、黄斗法的故事传达出这样深刻的主题: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统治时期重庆一带卖官鬻爵、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现象,指出农民已经具有自发团结进行斗争的觉醒意识,但是农民的最终***还只有靠***领导,这是农民的希望所在。小说文本具有深刻的***治话语内涵和批判主题,洋溢着马识途由衷而发的人文情怀和对农民生存的关心。
《让子弹飞》则以火热的***战、匪霸双雄比狠斗勇、迷离难辨的悬念等来宣扬着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张扬的主题,彻底消解了《盗官记》中蕴涵的***治话语、深刻内涵和人文关怀。电影宣扬的主题与原著传达主题相比,显得过于苍白和单薄,毫无深度可言。马识途写《夜谭十记》,历时40年,三度书稿被毁,三度重新创作,是坚定的***信仰和历史责任感使然。而改编者没有马识途当年的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改编总有些隔山打牛之感。更主要的是改编者缺乏一种历史责任感,纯粹为娱乐而娱乐,为商业而商业,为迎合观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和兴趣,不择手段对原著妄加改编。为媚俗需要,弃其精华,将娱乐化倾向和现代商业元素融入进来,因而《让子弹飞》所宣扬的主题与原著相背离在所难免。为此,就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让子弹飞》患了文化贫血症”,“一曰不敬畏历史,又何来对历史的感悟,二曰不尊重艺术审美的创造,独独欠缺由衷而发的人文情怀”[2]。
四、各得其所,怡然自得
众所周知,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靠文字传达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作品的内在主旨;影视是视听艺术,靠的是演员的演技和声、光、电、道具、特技等综合运用,将导演的意***诉诸观众。因而,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原封不动忠实于文学原著是难以实现的。但是,这并不是编导妄加改编的恰当托词。由小说文本改编为影视作品,有一个既定的原则,即适度原则:是否尊重原著的主题;是否对原著的文本意蕴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再现;是否对原著所彰显的文化氛围予以精心营造和还原;是否对人物的精神内涵、性格命运予以准确把握和展示。否则,只能称之为不恰当的改编。《让子弹飞》经过编导的改编,不仅失去了原著的美学审美价值,而且其人物性格特征、既往经历、最终结局、故事情节、主题都与原著《盗官记》风马牛不相及,我们都不由要问,到底是改编还是另起炉灶的自编?如果是改编,即便是雪泥鸿爪也总能看出原著的一点影子吧?但是,《让子弹飞》中你看不到《盗官记》的影子;如果是另起炉灶,为何还要扯起改编自著名作家马识途作品《盗官记》的大旗?而其中的奥妙,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来评价《让子弹飞》和《盗官记》最为恰当不过。
《让子弹飞》在改编过程中,失去的是原著中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对芸芸众生的人文关怀和内涵深厚的主题,得到的却是姜文蓄谋已久的票房收入。《让子弹飞》2010年12月上映后首周票房17亿,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亿的国产片首周票房纪录,仅仅上映一个月“总票房已突破5亿大关”[3]。姜文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之外,又将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拉出来,号称《让子弹飞》改编自其著名作品《盗官记》,不乏借马识途的影响力来宣传自己影片的嫌疑。更有意思的是,电影上映前后,马识途的《夜谭十记》再度出版。2010年11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夜谭十记》封面上赫然印着“让子弹飞” ;2011年1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夜谭十记》其封面印有“电影《让子弹飞》原型小说”字样。可以说,借助于姜文的《让子弹飞》,马识途也让自己的《夜谭十记》在全国热热闹闹地“飞”了一把。
2010年《让子弹飞》在成都与媒体见面会现场,96岁高龄的马识途参加首映仪式,欣然作首七律赠予姜文以作纪念:“子弹飞来呈异彩,街头巷尾说姜文。芙蓉镇里显头角,纽约蜗居铸铁魂。联袂明星添大气,多娇丽娘浥清芬。层楼更上谋新片,艺苑何人不识君。”从这首诗里不难看出,马识途对于电影《让子弹飞》的宣传效果和明星阵容是满意的,至于电影里面到底还保留了《盗官记》的多少内容是无所谓的。用墨子的一句名言来总结姜文和马识途的合作恰如其分——“兼相爱,交相利”!
[参考文献]
[1] 马识途.夜谭十记[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
[2] 黄式宪.《让子弹飞》患了文化贫血症[J].人民论坛,2011(04).
[3] 彭骥.影片《让子弹飞》票房破5亿 发哥片酬引争议[N].新闻晨报,2011-01-03 .
[作者简介] 王日亮(1989— ),男,广东惠州人,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让子弹飞》电影剧本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