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美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含蓄”一词的寓意比较深远,它既指用辞方面的委婉,又指在神态举止方面女子的娇羞。含蓄美,如同一位羞涩的孩童,藏在古诗词中给人以寓意无穷的惊喜;藏在山水画中给人以叹为观止的意境;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含蓄如同历史索锻造的美玉,朴实无华的绽放着它隐隐的光华。本文将从中国艺术审美的起源开始谈起,重点对含蓄美的部分进行深度剖析,结合部分艺术作品,对含蓄美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

关键词:含蓄美;审美;艺术

一、中国艺术审美的历史

华夏文化是以儒学思想为主流,百花齐放,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化,这不仅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民族特点,也是我国审美意识认为的传统特点。它多元化的文化结构,是造成我国全方位审美观念和心态的基础,是奠定我们华夏儿女审美方向的厚重根基。站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高度,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民族就已经创造出了文艺的雏形。在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之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感觉,这是由本民族长期的生活生产等因素造成的,是属于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是我们国家审美个性的代表。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曾被世界的很多国家传颂,这使中国的审美艺术有了很好的文化氛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审美文化的研究就基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流行舆论的导向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没有走入美学玄思的抽象意境,也没有迎合当代审美的具体形式,而是在改变传统美学研究倾向于思辨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式的调整,使其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审美文化一词作为舶来语言,经由金亚娜从俄文中翻译过来。此后,中国自身的审美文化问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发现”于国内学界,从那时起审美文化长盛不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审美文化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对传统的美学理念进行变革,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美学的范式,对中国审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为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展开了新的历史画面。

走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中国民族民俗特色的审美文化就越来越受到艺术审美研究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空间时间最大化的拉近,当代中国审美文化被消化吸收到很多外来文化中,同样的,由于西方文化和许多外来文化的传播,中国审美文化同时也处于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交错杂糅中。这种水融的探索形式将审美文化塑造成为时代中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研究方向。

二、对美的解析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关于美,已经不是单一的描述,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中国审美观念错综复杂,纵横交替,可谓是环肥燕瘦,内容丰裕。中国古代美讲求意境之修饰,或以味为美、以意为美;或以道为美、以文为美;再或者同构为美、异己为美。无论哪种看法,都对美的欣赏带来了复合的互补,从整体上构成了中国古代美独特的魅力。

(一)以“意”为美。中国古代美学发展至今,仍然将美幻化成为一种快适的滋味,体会这样的,不能局限在事物本身的形态,而要将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唯心体会都发散出来。万物皆有情,一些事物是文人墨客的最爱,因此在他们的笔下,这些事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这种人化精神充分显示出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以“道”为美。“道”是实实在在起源于中国古代思想的文化精髓。当我们感叹“意”幻化的极致美景时,“道”则将这种幻化拖入现实,拉回到人们面前,不仅仅是,而更胜为一种切肤体会。它将“意”升华为具有切实形态的思想。

仿佛它也体现了当然,却又高出于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遍布以“道”为美的符号,似乎已经将其烙印在审美细胞之中,明显的寄托了深刻的道德理想。

(三)同构为美。人性“爱同憎异”,“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美往往来自于心,“心所体,爱所在”,同构之美就是中国古代对美在心理上最本质的探索。从中国远古文化发展至今,从来都认为天与人、物与我为同源所生,是同类事物,它们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这种感应属于共鸣现象,是愉快的美。

(四)以“文”为美。“文”的原初涵义是“交文”,就是中国古代关于形式美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美的体会,是中国文化中,脱离了理想,现实存在的美,就是所有事物的物体形式的美。以“文”产生的衍生义为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愉悦感。这种体会的存在,完善了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构架。它使得中国特色的的审美不仅包含道德美、内容美,也囊括了形式上的文饰美。

这些独特的美,以宁辟蹊径的角度将中国审美打造得充满了人文体会和现实感受,他们杂糅在一起,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体现,突出了中国自美的文化起源以来的本质特色。

三、含蓄美的概说

含蓄,《新华字典》中这样解释:“也作涵蓄。一层含义是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二层含义是说话中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而艺术体现的“含蓄”里包含着更多更丰富的委婉而又耐人寻味的情感,这其间蕴藏着的魅力也许就在这“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含蓄之美中吧!

中国古代诗文中就蕴含有含蓄美,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必需,是其高雅生活的保障,是修养性情的良方,是令人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是隐士侠客该处的位置;“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杨花漫天飞舞,却又全非杨花。花者,美者也,杨花飞落,无着落也。这恰似美貌的风尘女子。句句不提女子,然意思却溢于言表。这也是“含蓄”,表面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含义,叫人真正感到触动的地方不在表面,而在背后,这也就是中国诗歌里的“言不尽意”。

人们形容一副有意境有道性的美景,常通过“如诗如画”来表达,既是谓之“诗画”。含蓄在诗人那里如果是作者不经意间的产物,那么对于画家,常常是故意为之。在画作创作中,很多人认为中国画是不讲章法的,看画的创作,关键是看画者的心灵。有的画作简简单单就挥就而成,有的则酝酿多时。郭熙在他的绘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里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意思是画山、画水的方法,不可以让山水在画作上一目了然,要“虚”、“挡”、“藏”。画家们有意制造模糊朦胧之感,或将某物置于眼前,总之是看不清楚。就像我们看到的一幅幅流传千古的画作上一大片的“留白”,而且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感受,每一块留白都不是多余,而是无穷的想象空间,而且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遐想,这就是含蓄的效果。

含蓄被广泛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无一不包含含蓄,因为中国人的骨子里自古就形成了含蓄之气,它发起于艺术,同样也造就了艺术的含蓄美。这其中还包括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园林设计。弯曲小径,蜿蜒的回廊,还有小桥、流水,亭台云墙,青山古树等,都包含着园林艺术家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园林在进门的地方,几乎都不是可以一眼望到底的,不是一块巨石,就是一块林荫,要不就是假山……反正不会让人一眼就看透。含蓄美作为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一种气韵,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表现出的含蓄美相对于西方以及我们现代的很多审美观念而言,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而在我们面临传统文化日益丧失,被西方审美观念入侵的情势下,我们何以保持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引自鲁迅:《鲁迅全集》

[2]引自常建:《题坡山寺后禅院》

[3]引自朱良志:《中国艺术论十讲》

[4]引自:《翳然林水:??闹泄?傲种?场贰 ?nbsp;

[5]]引自黑格尔:《美学》

[6]引自岳诗论:《八面风神——中国书法的意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含蓄美

学习

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曹刿论战》的主题,内容包括曹刿论战的全文,曹刿论战全文多少字。徐社荣《用怀疑的态度对待文本――兼评〈曹刿论战〉》一文认为:“许多历史文献急需重读,需要解读出新意来。”在这一观点指导下,提出《曹刿论战》的教学“

学习

库恩的“范式”与夏皮尔的“背景信息”的比较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库恩的“范式”与夏皮尔的“背景信息”的比较,内容包括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对科学的理解,托马斯库恩范式理论名词解释。提要“范式”和“背景信息”分别在库恩和夏皮尔的科学哲学理论中居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本文详尽地分析和

学习

喜看晋梅出新枝

阅读(29)

由山西运城市青年蒲剧实验团创作演出的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于今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成功演出,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而该剧在戏曲艺术上的成就,更值得业界深入研究。《山村母亲》一剧倾心塑造了一位善良、纯朴的山村母亲形

学习

血色红颜作文1600字

阅读(41)

“小姐,到了,下轿吧。”在轿内,我停了一下,还是下来了,走进这道门,我就不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少女,而是妃子。皇上的妃子。“小姐?”娇巧见我停了一下,试探的叫了一声。“嗯?”随即我笑了笑“你在让我停留片刻吧,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是啊!最后一次

学习

历史会不会在中国重演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会不会在中国重演,内容包括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历史是改编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在奥运会之后出现滑坡,例如雅典奥运会、悉尼奥运会开过之后,都曾使希腊、澳大利亚的经济蒙上了低迷的阴影,尤其是西班牙在

学习

电视舞蹈和剧场舞蹈的比较研究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舞蹈和剧场舞蹈的比较研究,内容包括舞蹈与舞台剧的区别,舞蹈与影视表演呈现异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进入了文高科技时期,电子信息化给原本剧场的舞蹈艺术插上了翅膀,通过电视舞蹈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把舞蹈这个人们熟习而不

学习

盛唐的山水诗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盛唐的山水诗,内容包括盛唐山水诗全文,盛唐山水诗作品。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I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

学习

不公平竞争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不公平竞争等,内容包括不公平竞争的危害,不公平竞争这类句子。不公平竞争动物园开运动会,鸭子和螃蟹赛跑,同时到达终点。裁判说:“你俩猜剪刀、石头、布决定胜负吧。”鸭子说:“去,我赢得了吗?我一出就是布,他一出就是剪子!”邮差的

学习

共同的信仰作文450字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共同的信仰作文450字,内容包括我与信仰作文450字,共同的信仰作文。是不是等我们都回去的时候,就会懂得,这些到底意味什么什么,还是你在这里,又有着什么样的一番心意,去贪污别人最不屑的情景。而这一切,似乎又从来都不是属于我们的

学习

收藏中的“满不懂”和“假行家”

阅读(29)

说起这“满不懂”和“假行家”,已是一段“地球人都知道”的笑话。它源自号称“单口大王”的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早年间的一个传统段子,知名得很,乃至在现如今的电台广播中依然常能听到。相声本取材于生活,虽听起来时令人发笑,但其中有许多

学习

刘美英诗欣赏

阅读(28)

当年那一段痴我们不曾相互微笑甚至连语言都很吝啬逃避,纠结甚至将眼神互放的光亮止熄情感心知肚明故意搁浅,不敢碰撞拒绝相遇,选择殊途抑或连香味也不敢施舍三年时光挑战命运的复合似在折磨前世留下的怨恨即使再多机会,不会依偎,沉迷抹不掉的

学习

程朱与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程朱与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内容包括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程朱理学,王阳明和朱子对于格物的异同。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前提,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学习

讲好中国城市故事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讲好中国城市故事,内容包括讲好城市故事方案,讲好城市故事主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飞速发展。2012年10月底,中国科学院了《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表明,2000年~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由36.2%提高至51.3%。因此

学习

回忆家乡作文700字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回忆家乡作文700字,内容包括回忆故乡700字作文,回忆家乡作文720字。记忆中的家乡,每逢春天的脚步稍近,四周的田野便充斥着迷人的花香。小小的花朵,开得灿烂;从远处看去,夹杂着纷飞的蝴蝶,一大片,一大片的花海,荡漾着梦幻般的色彩。

学习

略论日本植物美学的审美意识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略论日本植物美学的审美意识,内容包括植物美学论文,植物美学的原理有哪些。种类繁多、色彩多异的植物不仅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存在和民族生活的调色板,而且更多地被赋予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趣味。植物在日本人早期的生活观念

学习

华裔女孩当选美国密歇根州小姐,引发国内网友审美观大讨论

阅读(67)

本文为您介绍华裔女孩当选美国密歇根州小姐,引发国内网友审美观大讨论,内容包括2018美国华裔小姐,美国人气爆棚华裔小姐。美国人觉得全安琪“美”,中国人觉得全安琪“丑”,这很正常,没必要撕个非此即彼近日,23岁的华裔女孩全安琪当选2016年

学习

中国文学的病态审美浅谈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文学的病态审美浅谈,内容包括文学本质界说中的审美问题研究,浅谈文学审美属性。作为审美形态学之一的“病态美”范畴表现为主体心灵自我实现倾向贫弱乏力,遮蔽于和谐整之中。“病美人”、“文弱书生”之类的文学人物形象

学习

浑朴含蓄 敦厚秀美

阅读(37)

杨仲子(1885-1962年),原名杨祖锡,亦名扬子,号石冥山人、一粟翁、梦春楼主。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后留学法国攻读化学工程,后又去瑞士学习钢琴、音乐理论、作曲及西洋文学。归国后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主任、北平艺术

学习

庆阳荷花舞的审美品格

阅读(27)

荷花舞是陇东民间舞蹈艺术的一个种类,其乐曲悠扬,动作简洁,风格古朴,道具荷盘别具一格,这些艺术特点凝聚在一起形成荷花舞“出淤泥而不染”宁静致远的艺术境界,浓郁浪漫的艺术气息,是陇东劳动人民表达昌盛太平、吉祥丰兴美好情怀的一种艺术形式

学习

浅析侏儒形象的审美价值

阅读(33)

提利昂・兰尼斯特,身形丑陋,不协调的比例,总是给人不和谐、不完善之感。他身上体现出的勇敢、睿智、深情却在不断弥补这种不完善,而让畸形的“丑”变成非常的“美”。他人不合时宜的“丑”(内容)总是在称托他的“美”,他的“丑”(形式)却在诠释本

学习

紫檀的中国艺术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紫檀的中国艺术,内容包括大连紫檀艺术博物馆,紫檀艺术树。传承了三千年的中国古典家具,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其“型”“艺”“韵”“材”,处处皆文化。家具工艺本身,可以说就是文化老到的木作技术,是国人在木材的文

学习

论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论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内容包括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什么是世俗化审美趣味。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审美文化从一元分化到多元,经历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的过程,其世俗化趋势成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