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

摘 要: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审美文化从一元分化到多元,经历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的过程,其世俗化趋势成为必然。

关键词:中国 审美文化 世俗化

当下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中,市场经济对审美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80年代以来,我国审美文化经历了一元到多元的分化过程,“消费文化”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商品经济成为考察审美文化的一个基本维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有哪些冲突,三者能否融合?在由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审美文化将走向何方?人文关怀和世俗精神怎样才能有机结合?

1.一元化社会的解构与多元文化的形成

考察中国审美文化现状,需要追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启动,市场价值观开始影响甚至重塑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勤劳勇敢、乐于奉献的共产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逐渐成为部分人的生活目标。***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一元化社会格局被悄然解构。

1.1主导文化靠拢市场

首先,***治、文化层面对市场经济做出回应。“到了90年代,***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这种同质整合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了,呈现出***的状态,经济与***治、***治与文化之间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存在高度同质的,可以相互支持与阐释的配对关系。”[1]以报刊发行为例,90年代后,《当代》、《十月》、《收获》等一些曾经独领的小说、诗歌、散文等纯文学刊物纷纷打破原有格局,代之以更贴近读者或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内容。纯文学类报纸也纷纷改版、扩版或推出周末版、广告版,部分***报也增添了一些读者通常“喜闻乐见”的色彩和内容。市场成为解构正统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并成为商品价值高低和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

其次,文化分层加速。市场经济催生出大众文化并迅速挤占原属精英文化的地盘。为确保实现市场经济总目标,***府提出了文化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一元文化出现分化,为坚守知识分子价值理想的精英文化和以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的大众文化让出一定活动空间,形成了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三者既相互作用、相互妥协又相互制约、相互攻讦的动态鼎立局面。审美文化在这个复杂的网中不断生发,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众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作品的内容开始靠近大众生活,文化领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

1.2精英文化趋向多元

90年代的精英文化一是承袭了人文精神倡导者提出的终极关怀目标,进一步强化其批判功能,并将其锁定在一种崇高与神圣的精神层面上;二是借用了外国后现代主义因素来理解中国文化,主张怀疑、清理、解构、多元、宽容和怎么都行。与80年代的精英文化相比,它少了一些激进浮躁,多了一些扎实厚重;少了一些感性喧嚣,多了一些理性底蕴。由此形成了两种对立观念:张熙武认为“在文化边缘处守望,通过对话来参与发展,通过反思来提供参照可能是文化守望者的新知识分子的立场”。[2]而陈哓明则认为知识分子应该“集体自焚、认同市场、随波逐流、全面抹平”。[3]但也有人反对,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福柯所描述的那种‘新知识分子’,也就是社会的旁观者,把这个民族身上正在发生的一切看成话语,不少青少年将这种转变自我描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成熟,对这种成熟,我一直是深表怀疑的。”[4]因此,90年代的精英文化虽趋向多元,但是各元之间不乏相互指责,缺少对话,不利于其发展。

1.3大众文化走向媚俗

大众文化伴随市场经济而生并成为主要文化形式。90年代后,许多作家嗅到大众文化里蕴含的无限商机,王朔作为大众文化的品牌代言者,通过批量生产小说、热播电视连续剧传播诙谐调侃的“王朔体”语录,使大众充分享受到语言带来的精神狂欢和情感宣泄。由于大批“王朔们”加盟掌控传媒,其个人作品得以快速推广。“这种俗人的标准使他们可以把握大众当下的‘状态’,提供可靠的文化产品,他们也就成了投资人及广告商理想的投资对象。他们可以和大众沟通,也可以与不同的话语对话,他们变成了文化话语的中心。正像一项预测所认定的,中国大陆今后最热门的文化职业是制片人、音乐制作人、文化经纪人、形象设计师、发行人、美术设计者等,也许还应该添上报刊的记者等。他们都不是经典的知识分子,而是‘媒介’的掌握者。”[5]这些人被称为“后知识分子”。对传媒来说,“后知识分子”的创意和策划使他们摆脱了传统文化产品的单一呆板和小制作,变身为丰富多彩、包装精致、批量生产的现代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也因此得以如火如荼地发展。

但是,无论“后知识分子”如何改变大众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他们也不能改变里查德·汉弥尔顿(Richard Hamilton)所归纳的波普艺术所具有的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华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特点。中国当代“后知识分子”得以在大众文化生产中胜出是国际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大众文化的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在于他们从本质上把握了大众文化的配方,并在媚俗层面上与大众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与西方的大众文化在生产特点上并无二异。

2.三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1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矛盾

主导文化承载和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它既不能包容反意识形态化的情感,也无法接受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精英文化因其审美性、先锋性和叛逆性而体现出一种反意识形态化的情感,它不能容许自己停留在那些宽泛、肤浅的层次上,它要不断向文学艺术的深广掘进;而按照主流文化***治意识形态的标准来看,这些层面却恰恰是不许精英文化冒入的,所以产生出矛盾:一方面,精英文化为确保其冲击的成功,希望主导文化做出妥协或让步,从而扩大自身的空间;另一方面,主导文化则对精英文化这种反意识形态的逆流予以决绝清理和迎头痛击。

2.2主导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接纳

大众文化因其世俗性和他律性,相对于主导文化显示出一种非意识形态化倾向,其成熟阶段则集中表现为消费意识形态。80年代,文化大众只能消费匮乏有限的精英文化产品,并因二者层次的巨大差异不得不对其俯首称臣。90年代,过量产出的大众文化产品和不断涌现的大众文化代言人,使原本就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话语系统的文化关系终告破裂。大众由于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精英生产的话语,对精英知识的渴求逐渐心生厌倦以致拒绝;知识精英对大众热情的启蒙冲动也逐渐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所取代。二者性质之迥异也使之无法结盟,历时愈久,矛盾越深。当精英文化发现其在大众文化面前失去了话语优势时,不断发展壮大的大众文化却已经在精英文化面前挺直腰杆并且开始对其嗤之以鼻。这时,主导文化却发现大众文化可资利用,于是二者握手言和。

2.3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融合

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融合胜过冲突。虽然因为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价值定位和取向不同,三者不可避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但是在彼此融合渗透的过程中,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却都在向大众文化逐渐靠拢。主导文化经过巧妙包装后,借助大众文化的成功推销得以在市场上分得更大一杯羹,也使其意识形态话语随大众文化悄然潜入人心。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深入,逐渐增多的后现代因素也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了所谓雅俗共赏的局面,这其中虽然不乏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逢迎与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利用,但实际也是文化走向市场化、世俗化的大势所趋。三种文化间的差别逐渐消弭形成三合为一的空间,文化产品生产者需要在三者交集处找寻出适合大众接受的结合点,从而确准产品的文化市场定位。这其中,大众文化对于另外两种文化具有巨大的诱惑性和整合功能。

3.中国审美文化世俗化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导致社会权威的分化,首先是***治-文化权威退出经济领域,***企分离,国家放弃对经济的直接控制,由市场规律自行调节,这是国家与社会分离的体现。再进一步,就是***治权威与文化权威的分离,文化领域摆脱***治的全面控制而***。”[6]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日渐减弱,消费欲望和生活品质诉求不断增长;过度刺激消费、快速拉动需求的种种措施,告别阶级斗争、逃避崇高的思想主张,又为这些欲望和诉求提供了法律、心理和美学依据。于是,世俗文化终于成为引领新时代的潮流。“无论在欧洲中世纪还是中国的封建时代,世俗化的直接动力是商业。商业的发展伴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总是意味着既往道德观念、意识形态体系的危机。”[7]改革开放过程中,过分重视和弘扬商业文化不仅反拨了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的思想,为世俗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它也迅速接通了传统文化中那种追求实用主义的功利精神。因此,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并非空穴来风,追本溯源,原本就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基础。

3.1现代化进程与文化世俗化进程存在必然联系

“现代化”本属西方“他者话语”,其主要内容之一是世俗化,抑或说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宗教神权的逐渐衰微和世俗理念的日渐强大。世俗化不仅是中国对西方“他者话语”和“现代化”理念挪用的结果,同时也顺应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会使中西方的世俗化进程产生出横向联系。世俗文化的潜规则是消费,从这个意义讲,大众文化使得整体文化从形而上的理想化世界转移到了一个形而下的世俗化世界。

3.2大众文化加速中国城市文化的世俗化进程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民文化终于慢慢走出长期遭受农民文化压抑、排斥的低谷,开始获得合法存在的理由。作为一种消费型文化,市民文化侧重于对大众的欲望进行享乐主义的诱导和创造。随着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途径、休闲方式、娱乐时间日渐增多,人们开始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转向把世俗的幸福欢愉确定为奋斗目标。大众文化成为文化的主导,通过它,中国城市文化世俗化的进程也加快了步伐。

世俗化肯定个人欲望,尊重个人利益,确立了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和立场,推进了***治与文化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策和法律存在许多缺失和漏洞,世俗文化的强烈冲击造成了价值失范和道德混乱。公众如果不能良好控制个人欲望,不是在追求美感和基础上寻找某种心灵的美好依托,将可能陷入庸俗贪婪愚钝,变成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文化将日趋粗鄙化、痞子化、能指化。在此世俗文化背景下,一些人文学者积极倡导终极关怀,着力组建一支队伍对失范的大众文化进行文化制衡甚至道德谴责,主动承担起文化批评的使命。

综上所述,中国的审美文化建设既不能缺少世俗精神,否则将再度回归文化独白时期;也不能缺少人文关怀,否则又会失去规范,失却精神向度和道德的理性内涵。

参考文献:

[1]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三联书店,1999:1.

[2]张熙武.后现代与我们:幻象还是存在[N].作家报,1994-2-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论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

学习

比较杜甫诗《客至》与《宾至》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杜甫诗《客至》与《宾至》,内容包括杜甫客至和宾至对比,杜甫客至诗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

学习

颜兵:一路思考一路行

阅读(43)

商业报国作为企业的文化理念。在企业内部这四个字就是提醒员工,你做的事是否是消费者切实需要,是否有益于国家。但回报一定是通过自己的服务和创意,立足市场和社会,让创造出来的价值得到消费者真挚的认可。时下铺天盖地的宣传让老百姓都知道

学习

八筒 第1期

阅读(22)

其实我应该管八筒叫八筒叔,不过整条槐树路都这么叫他,从小我们也就跟着叫。八筒排行老八,原义大概是“八童”,不过因了他父母爱搓麻将,所以,他们家的孩子都自动按麻将排了行,八筒的哥哥叫七筒,妹妹叫九条。但九条很凶,见面我们必须要叫九姨,八筒脾

学习

长春堂:涅磐之后终“长春”

阅读(26)

“老字号”,这三个字说出来就有种历史的厚重感在唇边弥漫,仿佛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很远、很远。“泽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时自成高”。踏着岁月的沧桑,它们从历史的深处一路走来,又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融为一体。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拈起“长春堂”

学习

关于初中教育分流的一些思考

阅读(11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初中教育分流的一些思考,内容包括中学分流背后的教育问题,初中教育分流问题及对策。教育分流是指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个人的意愿及现有条件,引导青少年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配到不同的渠道,让其分

学习

不同抛洒方向的箔条干扰仿真效果分析

阅读(21)

该文通过研究箔条云扩散的微观特性,分析箔条云内部的箔条密度分布和箔条姿态的统计分布规律,提出箔条干扰抛撒后姿态的演化模型和位置,得到了箔条抛撒后姿态和位置分布的统计规律,建立箔条运动模型。通过研究对抛洒箔条干扰弹的方向不同时,使

学习

整体浇筑滤板与可调式滤头施工技术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整体浇筑滤板与可调式滤头施工技术,内容包括滤水板施工工艺规范要求,凸形滤水板铺设方法。【摘要】气水反冲滤池配水系统的配水布气均匀性和可靠性;并对以往预制小块滤板存在的弊病提出改进措施,介绍无接缝的整体浇筑滤板和可

学习

纳什:一个天才的传奇人生

阅读(24)

2002年,一部名为《美丽心灵》的电影获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8项提名,并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一时风光无量。影片主人公原型是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ForbesNash)也因此而被大家所

学习

关于“民转刑”案件的调研报告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民转刑”案件的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民转刑工作总结报告,民转刑案件防控方案。近年来“民转刑”案件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民事交往日益频繁,交往内容也复杂多样,各种利益之争此

学习

啃老族:一种社会病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啃老族:一种社会病,内容包括啃老族理直气壮完整版,写给啃老族的文章。啃老,正从家庭向社会“外溢”据调查,我国目前已有六成以上的家庭存在老人抚养成年子女现象,城市约有三成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且呈日渐扩大之势(笔者

学习

关于省联社深化改革的思考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省联社深化改革的思考,内容包括省联社改革五种模式,推动省联社改革破局。2012年以来,伴随着农村信用社第二轮改革的大潮,省联社何去何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学习

华阳宫:华山上听暮鼓晨钟

阅读(19)

明代学者王象春在《齐音·元阳子》一书中记载:“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书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细为注解,携之修真于华阳宫”。华阳宫创始年代史料不洋,这是有关华阳宫的最早的记载。秦汉之际,皇帝多次封禅大典,方士借机把济南地区发

学习

古代随葬品 中国的俑塑艺术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随葬品 中国的俑塑艺术,内容包括汉代民间随葬品有几种,汉代民间墓葬陪葬品。俑,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这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征。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可视为人类社会进

学习

卫藏地区的鲁梅十人

阅读(97)

不灭火种时下,对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具体起始于哪年还有不同的看法。起因在于对律藏上路弘传起始时间的不确定。梳理藏史可见,“朗达玛”的灭佛行动,其实并未在大地上持续多久――他仅在位五年,前一年还非常崇敬佛教。在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

学习

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内容包括体验性审美和艺术品欣赏有何特性,欣赏山水画作品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幼儿园

学习

浅论旗袍的审美和文化特色

阅读(69)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旗袍的审美和文化特色,内容包括旗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有哪些,浅析旗袍的特点与发展。服饰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元素,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服饰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

学习

浅谈布朗库西的雕塑趣味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布朗库西的雕塑趣味,内容包括布朗库西雕塑艺术,布朗库西雕塑空中之鸟。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在当时和今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布朗库西作品中所产生的深远的意义,让1986年去世的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得以终生享用。

学习

饕餮纹的审美特征分析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饕餮纹的审美特征分析,内容包括饕餮纹的审美特征,饕餮纹的特征及象征意义。美是人类物质及精神的至高境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标志即为美的观念之产生,它在人类进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纹样是与中国古人的审美观

学习

《硬汉2:奉陪到底》的审美解读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硬汉2:奉陪到底》的审美解读,内容包括硬汉2奉陪到底电影,硬汉2:奉陪到底结局。[摘要]《硬汉2:奉陪到底》的上映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因为《硬汉》在2008年上映期间所取得的票房成就显然无法给续集的上映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硬

学习

浅谈艺术的审美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艺术的审美,内容包括浅谈艺术审美的崇高与优美范畴,浅谈艺术的审美论文。【摘要】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审美艺术,是生活的美化、生活的充实、生活的发展、生活的创造等。生活之美是艺术审美的本质,是艺术审美的主色调,是艺术

学习

刘庆邦小说叙事手法与审美风格研究述评

阅读(34)

作者简介:孙涛(1988.9-),男,山东青岛人,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年,刘庆邦中篇小说《神木》获得第二届老舍文学奖,以此为契机,自2003年起,刘庆邦的研究进入了又一个春天。刘氏小说贴近民生和底层,尤其是

学习

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内容包括羌族舞蹈云上完整版,羌族舞蹈风格参考文献。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市北川、平武为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