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随葬品 中国的俑塑艺术

俑,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这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征。后来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可视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象征。《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郑玄释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

俑,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古代俑塑艺术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人就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152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隶。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当时称“刍灵”。后来一种新的风尚出现了,人们把用泥土、木头或者石头制作的俑放置在墓葬中,作为人或动物的象征物品为主人陪葬。

以后,这种以人形模拟物随葬的方法日益普遍,并开始用泥、陶、木来制作模拟人形,这就是俑。因此,俑的出现本身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而,俑在制作上尽量如实地模仿真人的面貌,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强烈不满。于是,孔子在看到当时制作的俑太酷似真人时,仍认为采用做成人形的俑来殉葬是极不人道的行为,以为俑“不殆于用人乎哉”,愤怒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以后,人们常常用“始作俑者”来比喻第一个作某种坏事或兴某种歪风邪气的人。由此可见,以俑随葬至迟在春秋末期已经普遍流行。

由于俑是代替活人随葬的,最终目的是让它们在地下侍奉墓主,因而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还有衣饰华贵、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俑的形象不追求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而比较侧重于表现代表各种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饰特征。它们生前应当是善于察言观色、伶俐能干的,所以五官必须端正,四肢必须健全。在制作上,往往穿衣戴帽,衣冠楚楚。俑的四肢加榫卯,可以装卸,甚至上下活动。为了便于识别,有的还用毛笔在身体上写明其身份。这一些,都主要是在于“有似于生人”,而不是追求艺术表现。这样的观念,对中国雕塑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按照当时的文献所反映出的表现能力来说,本来应该达到更高水平。

俑自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延续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各类俑像,数量相当巨大,质地多种多样,有陶、泥、木、银、铜、石、瓷、铅、铁等。造型形像伴随历史的演进嬗变扩展,有奴婢俑、仆役俑、侍从俑、武士俑、歌舞伎乐俑、镇墓俑、文吏俑、武官俑、士卒俑、部曲俑、天王俑、力士俑、四神俑、生肖俑、仪仗俑、压胜俑等等,还有鞍马、牛、骆驼、虎、熊、猴、猪、羊、犬、鹗、鸽、鸡、鸭等动物,品类繁多,举不胜举。

今天已发现的春秋战国俑主要为陶、木两种,陶俑大多见于北方,木俑大多见于南方(基本上是楚国)。一般而言,陶俑是塑造后再烧制的,烧后有意外的效果,形体小而壮实,但制作粗糙;木俑是雕刻后再彩绘的,形体大而瘦长,制作精致,从而形成南北俑的美学差异。

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同时也可窥见古人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俑又是古代工艺匠师创作的雕塑工艺品,其中不乏精美的优秀之作,体现着各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成就。

秦陵兵马俑

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俑,比如在湖北和湖南一带出土的木制的俑,它们看起来很像孩子们的玩具,形态小巧简单,装饰也不复杂,只是用彩色的颜料画出衣服、眉眼和嘴巴。

但是,到了秦始皇时代,俑的形象却突然出现了大转变。

在秦始皇陵几个规模庞大的陪葬坑里,埋葬的是象征性的***人和动物,这些俑身形高大,俑群气势磅礴。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是在结束殉葬制度方面,他却是身体力行的第一个君王。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团中,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阵,排列在***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阵的前锋,在***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是整个***阵的后卫,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攻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守卫固若金汤。

秦兵马俑震撼世人的首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几千件魁伟英武的大型陶塑艺术作品,以整体形象排列在将近两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其磅礴的气势几乎使所有不同肤色的参观者都从心灵深处感觉到强烈的震撼,体现出工匠们驾驭宏大艺术题材、追求整体气韵和艺术创造的卓越才能。秦俑千人千面、呼之欲出的人物塑造则从形体把握、神韵处理、色彩运用、细部刻画等方面表现出匠师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成就。作品写实主义的风格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超的古代艺术范本,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极富价值的历史记录。严肃划一的***旅题材能够处理得如此生动,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不得不换一副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特殊规律,重新探索和构架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

历史本身赋予了秦俑多种历史文化价值。秦俑所折射的历史问题既多又广,在建筑史、服饰史、制度史尤其是王陵制度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无论秦俑的身高、体魄、服饰发髻、刻记文字还是秦人在俑坑留下的生产工具和劳作痕迹,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秦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质,反映出秦兴亡的历史真谛。

汉俑传奇

秦王朝覆灭后,经过几年惨烈的争霸战争,最后是刘邦获胜,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初经济凋敝,连皇无法找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为自己驾车,官员们只能乘坐缓慢的牛车出行,一般百姓的贫困更可想而知。所以汉代的造型艺术品,已无法保持秦时的气概和风貌。汉代皇帝陵园中随葬的陶俑群,总体数量虽没有减少,但形体尺寸却大为缩小,再也看不到如秦俑那般高大如真人的俑像了。

汉代皇帝陵旁的陶俑坑,目前已探明情况并作了考古发掘的,有陕西西安郊区汉景帝阳陵周围的陪葬坑、汉文帝霸陵附近、窦皇后陵园西墙外的丛葬坑以及汉宣帝杜陵北的陪葬坑等。其中规模最大的阳陵俑坑已出土陶俑数千件,据估计,尚未面世的陶俑会比秦始皇陵俑更多。不过这些陶俑形体都很矮小,阳陵俑高约60厘米,杜陵俑高约56厘米,霸陵俑高53~57厘米,都只有秦俑体高的1/3左右。

汉俑形体虽小,但其造型艺术相比秦俑有了很大的提高。阳陵男俑的许多头部造型已相当细腻,脸庞的轮廓、五官的布置乃至不同个体的面部表情,都被准确而传神地表现出来。俑的形体方面,霸陵窦皇后丛葬坑出土的女侍俑制作精致,姿态或立或坐,躯体线条流畅优美,颇显人物仪态之端庄,不再有秦俑造型的呆板之感。

汉俑的小巧和精致还表现在俑所持的各类器具上。阳陵汉俑手持的矛、戟、剑、弩机、箭镞等兵器以及凿、锯、锛等生产生活用具,都是用铁或青铜制作,尺寸大致是原实物的1/3,与俑的体高比例吻合,且做工极为精致。如一陶俑所携铜钱,直径不及1厘米,但圆轮方孔,面文突起,“半两”二字清晰可辨。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俑塑

汉代结束以后,中国陷入了大规模的***阀混战之中,人们对生存尚且自顾不暇,显然就无法过多地关注死后的世界了,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汉代的厚葬风气被制止,取而代之的是比较节约的墓葬,俑的种类也因此变得少了一些,制作也不够讲究了。

这一时期表现世俗生活的俑虽然没有东汉时期的生动传神,但也别有一种风情。在东晋南朝的墓葬中,陶俑的旁边必定会有陶制牛车配组。当时马匹并不稀缺,为什么达官贵人们会钟情于牛车而舍弃马车呢?原来从魏到两晋,在上层社会形成了一个把持***府要职的士族集团,作为一个具有世袭特权的社会阶层,他们刻意追求散淡清虚的生活方式,不事劳作,结果这些士族子弟们“不堪行步,不堪寒暑”,慢悠悠的牛车自然就成了他们钟爱的代步工具了。

东晋时期的中国北方正处在战乱之中,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16个***权,互相征战,在这种氛围之下,北方墓葬中的俑器开始更多地体现出阳刚之气,仗剑俑在北朝的俑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装束与骑俑近似,有的腰间还挂着袋囊,很像是来自草原部落的武士。

骆驼俑的出现更是证明了长城以外的各个草原部落已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各个民族间的融合和互动为以后中国长期***后的再次统一创造了契机。

唐三彩,俑像的余晖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

29年后,唐朝建立,中国迎来了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新时代。

乾陵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女性武则天,她是古代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有着不逊色于男人的决断和智慧。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格外喜欢金色、碧色和白色,她朝中的旗帜服色都有着新鲜的色调,所以,彩绘俑在这一时期的出现也许并不是一个偶然。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彩绘俑的颜色已经剥落,只残留了少许的红色。当年,它们应该是色彩斑斓、十分夺目的。还有一些奇怪的动物长着人的身体,头部却是12种动物,它们就是中国人所熟悉的12个动物生肖。在唐代,中国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水平,彩绘俑逐渐取代了相对简陋的陶俑。

彩绘俑是用瓷土作胎体的,胎体烧成后,用颜料描画出人物细节,甚至加上贴金工艺,但彩绘俑还不能充分代表唐代俑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唐三彩,在今天它们经常被当作珍贵礼物,用来赠送朋友。它们是唐代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厚的遗产。

直到现在,唐朝仍旧是中国人不断怀念的精神家园。它的气势和魅力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成为永远的过去,曾经丰富多彩的古俑也因为唐朝历史的结束而消散了。到了宋代,民间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焚烧纸明器的作法流行起来,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以俑随葬的传统,俑的制作急剧减少了。

但是,在西安出土的一个明代亲王的墓中,人们看到了一批精致小巧的俑器,由几百个墓俑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仪仗队,中间坐着的就是亲王本人,身旁是他的侍女,所有俑的容貌都很有个性,姿态也各不相同,有的谦恭地作揖,有的拿着笏,有的手里可能拿着木质的物件,他们都是亲王的官员和侍从。

这似乎是古俑作为丧葬的最后一抹余晖。

在明朝以后的岁月里,俑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虽然俑在形体上已经消亡,但它们的艺术灵魂却永远驻留了下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同样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无论时代怎么更替,但泥土中蕴涵的生命光辉却永远不会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代随葬品 中国的俑塑艺术

学习

华阳宫:华山上听暮鼓晨钟

阅读(19)

明代学者王象春在《齐音·元阳子》一书中记载:“晋元阳子,长白山人,得《金碧潜通》—书于伏生(秦朝博士)墓中,细为注解,携之修真于华阳宫”。华阳宫创始年代史料不洋,这是有关华阳宫的最早的记载。秦汉之际,皇帝多次封禅大典,方士借机把济南地区发

学习

关于省联社深化改革的思考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省联社深化改革的思考,内容包括省联社改革五种模式,推动省联社改革破局。2012年以来,伴随着农村信用社第二轮改革的大潮,省联社何去何从、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焦点问题。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学习

啃老族:一种社会病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啃老族:一种社会病,内容包括啃老族理直气壮完整版,写给啃老族的文章。啃老,正从家庭向社会“外溢”据调查,我国目前已有六成以上的家庭存在老人抚养成年子女现象,城市约有三成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且呈日渐扩大之势(笔者

学习

关于“民转刑”案件的调研报告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民转刑”案件的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民转刑工作总结报告,民转刑案件防控方案。近年来“民转刑”案件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民事交往日益频繁,交往内容也复杂多样,各种利益之争此

学习

纳什:一个天才的传奇人生

阅读(24)

2002年,一部名为《美丽心灵》的电影获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8项提名,并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一时风光无量。影片主人公原型是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天才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ForbesNash)也因此而被大家所

学习

论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论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内容包括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什么是世俗化审美趣味。伴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审美文化从一元分化到多元,经历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的过程,其世俗化趋势成为必

学习

比较杜甫诗《客至》与《宾至》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比较杜甫诗《客至》与《宾至》,内容包括杜甫客至和宾至对比,杜甫客至诗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杜甫的诗《客至》,在思考题中又列出《宾至》,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同中有异。虽然这两首诗都写于

学习

卫藏地区的鲁梅十人

阅读(97)

不灭火种时下,对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具体起始于哪年还有不同的看法。起因在于对律藏上路弘传起始时间的不确定。梳理藏史可见,“朗达玛”的灭佛行动,其实并未在大地上持续多久――他仅在位五年,前一年还非常崇敬佛教。在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

学习

车窗外的风景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车窗外的风景,内容包括车窗外掠过的风景,车窗外的风景句子。风景到底是什么?是一座名山、一座古城、一条大河,还是什么5A级旅游区?其实我觉得,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风景,只在于你去不去看它、如何去看它罢了。我是个火车迷,出

学习

文化视野下的潮州畲歌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视野下的潮州畲歌,内容包括潮州畲歌,潮州非遗畲歌。【摘要】潮州畲歌中反映劳动和妇女生活的内容占最大的比例,一些叙事、讽世、滑稽的歌谣收入在《潮歌》中。“斗畲歌”这种原始的娱乐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喻户晓,人

学习

浅谈青少年的安全教育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内容包括青少年安全教育阅读,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手抄报。每每看到“热爱生命”“生命无价”“珍惜生命”等标语时,身为班主任的我就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感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放在重要位置。“安全,一

学习

“七朵云”勾勒贵州多彩天空

阅读(51)

2014年11月28日,全国首家省级电子商务平台――“贵州电子商务云”上线试运行。2015年1月5日,该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打开“贵州电子商务云”,民族服饰、茶叶、酒类等贵州特色产品悉数在列。上万种商品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易。“电子商务云”只

学习

均衡的入门全画幅尼康全画幅单反D610简评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均衡的入门全画幅尼康全画幅单反D610简评,内容包括尼康d610是全画幅吗,尼康入门级全画幅相机d610。2013年10月,尼康推出了D600的改良款―D610,这在全画幅数码单反市场中并不常见。通常来说,全画幅数码单反的更新周期为3到4年,这

学习

混凝土环形梁内支撑的应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混凝土环形梁内支撑的应用,内容包括深基坑内支撑钢筋砼结构设计要点,混凝土梁板支撑。《广东土木与建筑杂志》2014年第七期1基坑支护设计1.1不同支护结构形式交界的连接处理当基坑支护结构由多种形式组成时,它们的分界处应采

学习

浅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畲族民间民俗文化保护和开发,内容包括畲族文化的内容和特色,挖掘畲族传统文化内涵。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共有70多万人口,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等五省的丘陵山区,是一个大分散小聚

学习

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民间艺术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民间艺术,内容包括冼夫人文化,冼夫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摘要】民间艺术作为冼夫人文化的文艺传播途径之一,在传承和弘扬冼夫人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从传说、舞蹈、俚曲等方面扫描,进而探究冼

学习

庚帖、喜课与民间婚姻

阅读(26)

传统婚姻仪式历来讲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清代“六礼”衍化为“请庚、探问、报期、行盘、妆奁、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纸上的,是“请庚”和“报期”(“请期”)。“请庚”即男家与女家互相告知结婚双方

学习

浅析河南民间面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阅读(36)

河南民间面塑历史悠久,发展至今仍然是民俗文化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消费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民间艺术的河南“面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河南民间面塑艺术传承保护中国的民间面

学习

民间武术散手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武术散手,内容包括武术散手实战绝招,武术散手全部文档。蛇缠腿技法是中国武术散手重要技法之一,是在激烈的搏击中,主动倒地,利用各种腿法击打对方的下盘部位,运用得当,起到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一、白蛇吐信在激烈的搏击

学习

民族民间美术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民族民间美术,内容包括民间美术文字资料,民族民间美术。一、课前分析与思考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学习

哈尼族民间舞蹈探析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哈尼族民间舞蹈探析,内容包括民间舞蹈哈尼族舞蹈特点,民族特色哈尼民族舞蹈文化。本文以云南省哈尼族民俗事项为背景,以哈尼族民间舞蹈,尤以哀悼死者的祭祀性丧舞白鹇舞和节日欢乐性舞蹈的牛皮大鼓舞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

学习

“民间股神”殷保华跌落

阅读(1216)

本文为您介绍“民间股神”殷保华跌落,内容包括民间股神殷保华最新消息,民间股神殷保华技术之王。股神或许可以预测股市的起落,却不能预测自己的命运。当过兵,做过招待所服务员,文化水平仅为初中,却通过自学创造了一套投资理论。他因准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