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州畲歌中反映劳动和妇女生活的内容占最大的比例,一些叙事、讽世、滑稽的歌谣收入在《潮歌》中。“斗畲歌”这种原始的娱乐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来人们才缓慢地将这个活动变成一句口语,其实际含义,已发生了变化。“畲歌”这一民间歌谣的形式具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民间喜见乐闻的艺术形,曾被称为“岭南的翘楚”,它的形成和流传,具有十分古老漫长的历史;潮州歌谣吸收历代诗、经、乐、歌、谣的艺术精华,兼收并蓄,口语化、方言化、故事化、人民化,是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口头文学。无可否认,潮州方言歌有其不足之处,有其思想、时代局限性,有的歌词与青年所关心的生活有距离;而为了字音清晰(这是正确的)而容易忽视旋律性。此外,在配器的处理上也已不适应时代的潮流,但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这也是方言歌求发展所必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地方一种艺术形式,方言歌是潮州人的歌,是潮州话的旋律化,理应受到潮州人的爱护。既然我们能传唱粤语歌曲、闽南语歌曲;既然潮州方言歌能多次参加全国性演出,那么,它也可以在其他地方传播,对此我们应当自信。
【关键词】文化,潮州,歌谣,畲歌
小时候,家里曾有丘玉麟选注的《潮汕歌谣集》。当时并不在意,只知道这些就是“畲歌”。但对内中的内容,我不大注意。直到前几年,在学习民俗文化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此书的价值。此书有二个版本,内容几乎相同。《潮州歌谣集》是1929年在潮州出版的,《潮汕歌谣集》是1958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2003年12月潮州又重印了《潮州歌谣集》。新的《潮州歌谣集》包含《潮州歌谣》、《潮汕歌谣集》和《回回纪事诗》。20世纪初期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把土味十足的的畲歌这一民间带进文学的殿堂。当时北京大学的刘丰农、沈尹默、周作人发起歌谣征集,成立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许多思想进步的民俗学者身体力行,收集编印民间歌谣,如钟敬文的《客音情歌集》,顾颉刚的《吴歌甲集》。
潮州有识之士丘玉麟、金天民、林培庐等以潮州歌谣,俗称“畲歌”编成潮州歌谣集子。如丘玉麟的《潮汕歌谣集》、金天民的《潮歌》等为弘扬潮州文化,保存特定时期的潮俗民情,可谓功德无量。这些作品,这对于潮州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寻找潮州歌谣文字传播轨迹,都是一份难得的参考资料。
20世纪中叶,潮州农村的文化生活仍然相当贫乏,潮州歌谣在城乡中传唱仍然十分普遍。记得孩儿时,与村童玩耍,相互间“斗畲歌”、“唱歌仔”,玩得十分来劲,甚有趣味。潮州话中“食饱无事在斗畲歌”。 “斗畲歌”的斗嘴、斗口角的意思。
一、潮州歌谣叫“畲歌”
畲族同胞热爱生活,喜爱唱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起源于情歌,与春秋时期的“郑声”、汉晋时代的“乐府”、“子夜歌”和唐宋以来的“竹枝词”、“畲田调”一脉相承。叙事歌、时***歌、劳动歌、小说歌、祭祀礼仪歌与识理斗智歌等,是畲族民歌的发展。畲歌的丰富多彩,充分显示畲民的智慧,其歌词古朴自然,又清新活泼,充满山林风味,反映了畲族的风情特色。畲歌是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作、传唱,无论是婚丧节庆,还是待客会友,都唱歌、对歌,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潮州人把潮州歌谣称为“畲歌”。潮州的凤凰山是“畲族祖地”,潮州民系的形成与这一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潮州文化具有与其它民系所不具备的鲜明特色,这些文化特质大多直接来源于畲族。潮州歌谣深受畲歌的影响,或者说,潮州歌谣来源于畲歌是很自然的事。下面所指的的潮州歌谣通用“畲歌”。
金天民先生的《潮歌》一书共收集潮州歌谣291首,并将歌谣分为:谣谚、讴歌、畲歌和附录四类。其中有140首收入畲哥一项中。而其它的谣谚等所收入歌谣本身就是畲歌。
《潮歌》在新版序言称“这是第一本由书局正式出版的潮州歌谣集。”其实,早在1927年4月,周作人为之作过序的林培庐所编《潮州畲歌集》也称为第一部。《潮州畲歌集》当时是否已出版不得而知。但杨方笙先生在《潮州歌谣》书中写到:“1927年,北大毕业、其时任教于金山中学的丘玉麟编辑、整理、出版了第一部《潮州歌谣集》,称得上是筚路褴褛之作”。周作人为丘玉麟的书过作序,但序文未收入他的文集。查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潮汕文献书目》,此书当年在何处出版未能注明。关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歌谣集是哪一部不是我们探讨的主题。本文要探讨的是作为民间歌谣的潮州畲歌的文化特色与功能。
二、畲歌的文化特色
潮州歌谣---畲歌,是生活的反映,时代的产物。它不尚雕凿,不刻意讲究文采,却充满着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潮州歌谣反映了不同时代人民生活的实况,具体提示了他们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首先规范以及风俗习惯。一部潮州歌谣,就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潮州人民生活发展的历史画卷和潮人人生旅程的思想变化心路。其文化特色表现在:
1、起兴和反复叹咏。畲歌与《诗经》中我国最古老的民歌可谓一脉相承,《潮歌》中的 “绿竹绿竹枝,绿竹所种在河土乾。五娘所坐绿竹顶,吊渴陈三在路边。绿竹绿竹丛,绿竹所种河溪东。五娘所坐绿竹顶,吊渴陈三在路中。”可看出其在这方面的特点。
2、结构美独特。由于创作畲歌的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而作为口头文学的潮州畲歌深感不安受汉语的影响,因而也就具有汉语特点的语音与节奏。在构成上五字或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条,二条为一连。这与汉语诗的构成一样。当然也有不拘一格的“散条”。如:正月正头点灯笼,上炉烧香下炉香,君今烧香娘插烛,保贺阿哥你大健。呓了呓,你大健。
3、重沓。马骧先生说过,“复沓”是我国各民族民歌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古今诗词中屡见不鲜。从搜集到的潮州畲歌中,都有这种“重沓”。如:门前一双细鸳鸯,口三十六行香,偷落一行郎村内,有缘来结郎公婆。门前鸳鸯似老鸦,口三十六支花,偷落一支郎村内,有缘来结郎公婆。
4、语言。潮州畲歌多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口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和不少古韵,平易自然,委婉流畅,富于幽默感,豪放雄浑之作极少。如两首讽刺鸦片鬼的歌谣:《鸦片》:“鸦片一食面猴猴,全身无肉有骨头,头毛足足有半尺,虱母生够满裤头。”《某家阿爷》:“某家阿爷嘴阔阔,尺二辫仔须二撇。勾结烟友三十人,每夜轮流各一宿。入门尚未食烟茶,倒落烟铺气就喝。左畔四,右畔三,好似咸鱼双畔烙。烟瘾过足有精神,说起书史大哗叱。半夜听见卖鱼生,想食鱼头熬番葛。食到醉饱返回归,八字脚马拨呀拨。阿四持灯头前行,去到门脚屎就泼。足是黉门一秀才,看来人品太过拙。”歌谣生动形象,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畲歌在语言上有很多表现技巧。从“金生水,金山出得好银两,金银天下轮流转,分娘买得好田粮”;《唪呀唪》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阿文阿武来担靴。担靴担唔浮,饲猪大过牛。牛来生马仔,马仔生真珠。真珠辇辇圆,阿舍读书赴科期。科期科,阿舍读书中探花。去时书僮担行李,来时高灯共彩旗。阿弟唪呀唪,唪金公。金公做老爹,七阿八,来担靴,担浮浮,饲猪大过牛。大牛生马仔,马仔生真珠。真珠养凤髻,养阿奴你一百多岁。其语言的优美清楚地流露出来。
5、内容广泛。畲歌的内容涵盖了潮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自然、社会、思想等。 潮州歌谣以反映日常生活内容和家族伦理的为最多,其他如采撷地方风物、罗织儿童趣话、展现时代风云、寄寓现实感情的也很多。近代潮州歌谣的创作和传播者多是做母亲的妇女,歌谣常用于教授儿童的生活知识,几乎没有情歌的内容。这可能与妇女缺乏户外作业、偏重儿童教育有关。比如:“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口国家,饲狗来吠夜,饲猪还人债,饲牛拖犁耙,饲兜仔来落书斋,饲走仔来雇人骂。”在磨谷劳动过程中教导《孩子》网络版对各种动物特性的认识。又如“正月正,新仔婿,来上厅。二月二,老妈仔,入庵寺。三月三,桃仔李仔够你担。四月四,桃仔李仔够你臂。五月五,扒龙船,溪中橹。六月六,尖担仔,四处凿。七月七,倒捻鸟,龙眼襞。八月八,抽豆藤,摘豆荚。九月九,风禽断线半天走。十月十,新米饭,胀盈目……”“这是一首以儿歌为形式,以传播生活知识为内容的歌谣,节奏明快,句式简单,念起来非常顺口,在短短百来个字里,既帮助儿童习数字,又帮助儿童识时令。
潮州歌册具有三大特色:其一、通俗性。语言浅白平易夹杂方言掌句,口语化,音韵悠扬和谐琅琅上口,虽以七言、五言为套格,情节紧张时有多变节奏以增强表达和感染力。其二、地方化。根据外地题材编写的歌册也泛溢潮俗文化的特色。如:以浙江题材编写的《小红袍》名歌,在编写徐鸾英姑嫂元宵赏灯的场景:“也有英歌十几班,也有锣鼓闹呛呛,也有皮猴共吊戏,也有白字共乱弹”。好像徐鸾英姑嫂赏灯不在杭州而是在潮州。语言、细节、风物渗进潮俗特色,让歌者感到亲切。其三、内容广博,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融中国小说、戏曲、弹词于一炉。如:《龙井渡头》的故事情节很强烈,但作者不一味发展故事,而是有主有次展示细节。在表现林绍这个穷秀才原配余氏重钱忘义改嫁他人,和林绍衣锦荣归忍辱求全两个情节中波澜起伏。潮州歌册既有“戏笔造歌劝善良”又有“悲欢离合的鉴赏”、“扬善征恶的箴言”,才一代又一代使歌者醉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文化视野下的潮州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