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在当时和今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布朗库西作品中所产生的深远的意义,让1986年去世的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得以终生享用。布朗库西对待自己的雕塑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不迁就妥协,他的许多作品许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作《沉睡的缪斯》时,数易其稿,他抱定一种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毁掉多不满意的作品。就是对待较小型的写意式作品,他也十分严肃地对待,用自己的理念通过潇酒自如的雕凿与公众心灵沟通。布朗库西以未来感去表现一切事物,无论是谁都会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得到教益和陶醉。真实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其本质,对外界事物表象的模拟不但无法得到其本质,相反是背道而驰。布朗库西的作品之所以从单一,整体,纯化和简洁直至抽象化,主要是因为他旨在表现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而非表象,而且只有尽最大可能的删除于本质无关的枝节才有可能将内在本质提升和表现出来。
关键词:布朗库西 雕塑 抽象 底座
布朗库西是现代雕塑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是继罗丹之后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大家。他的雕塑并非从现实中的生搬硬套,而是注重雕塑的体积、节奏与韵律之间的均衡。他的雕塑作品流露出结实的造型和赋予思考的、独特的创作思维。布朗库西1876年出生于罗马尼亚霍比塔的农民家庭,1957年逝世于巴黎。期间(1913年左右)曾受立体派和黑人雕刻的影响,开始制作简单的造型雕刻,他只选择少许简单题材,以不同材质去创作。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对现代主义美学的核心课题——造形与材质,是崭新响应的典型代表,布朗库西从小受到民间木雕工艺影响,最初,在罗马尼亚生活时期就读于工艺学校,后来,进入首都布加勒斯特美术学校。1904年抵达巴黎,1907年,布朗库西毕业于美术学校(Ecole des Beaux--Arts),并且进入罗丹工作室。但布朗库西对罗丹不是盲目的追崇,在进入工作室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那句“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著名言辞,预示着他将来会成为与罗丹齐名的雕塑家。
从布朗库西早期的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罗丹的艺术影子,从《祈祷者》以后的作品我们看到他已突破罗丹,开始了他自己的创作道路。在《祈祷者》中我们发现,析祷的女人身体被变形了,身躯变长,双膝跪地,四肢和躯干粗放简练,缺一只手臂。布朗库西通过他充满情感的宣泄和刀法的变化创造了一种新的节奏,对所刻画人物作了高度的极为恰当的简化。像罗丹的《巴尔扎克》一样,《祈祷者》被预定者所拒绝,但罗丹却从他的雕像中感受到一种新的语言正在生成。这种语言在《吻》中进一步体现,并且越来越明显。当时已有罗丹歌颂男女纯洁、崇高、静穆的具象雕像《吻》存在,然而布朗库西却从另一个角度直接在石料上雕刻,稍加雕凿即宣告完成,展示了不但相恋、而且共生的男女。他在一块长方形的石块中间刻一条线,把石头象征性地一分为二,石头上部刻几缕头发和一个眼睛,表示这是两个紧紧贴在一起的恋人。石像没有腿,他舍奔了无关紧要的部分。《吻》怪诞的形式让人们震惊。如果说《吻》是作者创造力的爆发,那么《波嘉尼小姐》的创作过程则说明了他是如何通过艰苦探索才找到从具象到抽象之路的。为了探索具象艺术向非具象艺术过渡的规律,找到适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形式,他和他的同胞好友波嘉尼小姐共同努力着。在1910—1933年的23年中,布朗库西为波嘉尼小姐做了许多塑像,然而许多泥稿因不满意而被毁,仅存六件。青铜《波嘉尼小姐》是一个椭圆形的脸蛋儿,一双浅浅的大眼睛外加托腮的纤纤素手,没有鼻子、嘴和耳朵,像一幅几笔勾画的速写,既传神又精练,线条的韵感和面的流动与变换突出了少女的文静和柔美。阿尔普称她为“抽象雕刻的美丽的教母”。布朗库西与毕加素不同的是,毕加索把借鉴非洲雕刻与自己的作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布朗库西却摒弃了那些粗放与刚劲的因素,以优美变形的手法,使作品流露出一种儒雅和伤感。布朗库西擅长直接在石料上雕刻,依据石料的性质,发掘其内部所隐藏的基本形态与量感,然后把它稍加雕凿即告完成作品仍大致保持石料的原来面目。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我国汉代石雕的恢宏壮观以及世界著名的“维纳斯”雕像的耐人寻味。他无论是选用粗硬的石材或光滑致密的大理石,无论采用圆雕或阳刻的形式,都能使这些缺乏活性的石料产生无尽的生命质感。在雕塑道路上,布朗库西走的是一条独特的探索之路。不止在造型上,在材料和体量上也是如此。我们今天看到他的《祈祷者》、《吻》、《波嘉尼小姐》、《空中之鸟》、《无尽柱》正反映出这一点。《波嘉尼小姐》、《空中之鸟》用青铜制作,布朗库西的构思已发生根本的改变。他认为,圆球体为一切物体的本质。鸡蛋的椭圆形是它在孕育中承受外力的结果,拉长了的椭圆形为最符合大自然的表现形式。这时正如雕塑家自己所言“我要表现的不是鸟,而是她的本质、飞翔直冲云霄的感觉。”,“通过鸟体的拉长的椭圆形,我把两个优美的运动同时分开又结合起来”。《祈祷者》、《丽达》用大理石制作而成;《吻》由石灰石制作完成;《无尽柱》由许多一模一样的像石墩似的几何体一个接一个地叠起来,构成脊椎骨似的石柱。从具象转变为抽象的过程,布朗库西通过几次不同的尝试,最后形成更为简洁大胆的表现风格。他潜心探讨近40年的《吻》的第一个变体就在这一年诞生了,这件作品总高11厘米,用淡黄色的石料凿成,粗糙古朴,具有浓厚深远的原始风味,厚重浑实、简洁概括体现出立体派的风格。与罗丹细腻柔和的雕塑风格相比,布朗库西则属于另一个流派。《吻》的诞生标志着布朗库西在革新的道路上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也就是简洁再简洁、精炼再精炼的第一步。关于作品最初的构思,布朗库西曾在与基米尼的谈话中说道“多少世纪以来,罗马尼亚的村民们有一个习惯,就是心爱的人死了,生者都要在他(她)的坟前种植两株小树,让它们在生长中枝干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象征着超脱死亡的爱和爱的不朽,我表现的不是一对单纯的恋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离别前的恋者。我的每一件变体都散发着内在的深情。”有了这样的深情,他的作品就容易受到人们的承认及共鸣。两只半圆形的眼睛深情,表现出男女之间永恒的爱情,尽管人像总高不到半米,稚拙古朴,凝重写实。人们不仅一眼就能辨认出上面的男女,而且感到他们已进入精神上合二为一的境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他们分开深深地体现了爱的本质,及恋者情感的真谛。1937年,当罗马尼亚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战士,在纪鸟河畔建立《无尽柱》纪念碑盹布朗库西在创作《吻之门》的门柱上,使《吻》的形象更加概括,更加抽象,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在这件纪念碑综合体中,主雕《无尽柱》的构思来自布朗库西家乡丧葬的习俗,是对死者无尽哀思的表示。《吻之门》实际上是凯旋门,支撑着这个胜利之门的已不全是恋者的爱,而是战士的爱,战士和人民与祖国母亲之间的爱,最为崇高和纯洁的爱。因而在这里,人物形象已变得不那么具体。头发和拥抱的双手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双相对而视的深情的眼睛,祖国母亲对儿子的注视,儿子对母亲的怀念。门柱的粗大和稳定,又突出这种祟高之爱的永恒和不朽。正如布朗库西本人所说“每件变体都出自己新的灵感,都有自己独到之处。”这在艺术史上不甚多见,却都堪称划时代的经典杰作。
在雕塑道路上,布朗库西走的是一条独特探索之路。不止在造型上,而且在材料、体量上也是如此。无论是从风格上具象到抽象,布朗库西通过几次不同的尝试,最后形成更简洁大胆的表现风格。布朗库西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在于他是第一位极少主义雕塑家,而且还被看作是20世纪第一位装置艺术家和现代公共艺术家。他洞悉造型艺术的本质,从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入手发展自身的艺术风格;他深入研究雕塑的各种开;体和结构,甚至把基座也看作是艺术表现的重要视觉元素;他研究不同材质的表现潜质,不断变换和尝试新的雕塑材料和技法:他关注雕塑和室内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现雕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在当时和今天都有着了巨大的影响力。表现主义画家莫迪里亚尼领略了布朗库西作品中的单纯、变形、流畅、抽象的真谛,特别是大胆而适度的夸张和优美的形象,使自己深感获益匪浅,布朗库西作品中所具有的深远和朦胧的意味,让1986年去世的英国现代雕塑大师利·摩尔终生得以享用。布朗库西对待自己的事业,一丝不苟,从不妥协迁就自己,他的传世作品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创作《沉睡的缪斯》时,数易其稿,他都抱定一种对艺术的态度,毁掉自己很多不满意的作品。就算是对待较小型的写意式作品,他也十分严肃地对待,用自己的理念及智慧通过潇酒自如的雕凿与公众心灵沟通。布朗库西以独到的未来感去表现他所领悟的一切,无论是谁都会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得到教益和陶醉。
结语
布朗库西的一生是探索雕塑艺术的本质问题的一生,他在创作中努力从现实主义传统发展到现代艺术的抽象风格;他反对学院派和泥塑派的僵化传统思想,重新挖掘雕塑的技术,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语言空间范围;他洞悉造型艺术的本质特点,从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入手发展自身的雕塑风格;他深入研究雕塑的各种形体和结构以及本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把基座也看作是艺术表现的重要视觉元素;他研究不同材质的表现潜质,不断变换和尝试新的雕塑材料和技法,他关注雕塑、室内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实现雕塑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探索无形中指明了现代雕塑的前进方向,直至其繁衍出的当代雕塑的丰富血脉。布朗库西原本只是个平凡的木匠胆他生后的荣誉早已使他的英名记载于艺术史和艺术评论之上。今天,我们如果要真正理解并想要传承布朗库西雕塑的精髓所在,则需要详尽其变革思想的来龙去脉,更需要进一步了解艺术家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也需要深刻感受到布朗库西不甘附庸、孜孜以求的精神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布朗库西的雕塑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