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于1959年进行的认知失调实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范式,并激发了大量后续研究。本文在其生平的基础上,介绍了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
关键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社会心理
1费斯汀格的生平
费斯汀格1919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35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学习心理学。本科期间,克拉克霍尔的《催眠与易受暗示性》、勒温有关抱负水平的文章让他很感兴趣,其本科毕业论文即用实验来验证易受暗示性。
1939年费斯汀格到爱荷华大学继续学习心理学,师从勒温。勒温(1890―1947),德国籍犹太人,实验社会心理学先驱。费斯汀格对勒温在柏林r研究的心理场、未完成任务带来的紧张感及由此引发的更强记忆,非常感兴趣。他觉得这些观点很有创见,其数据与理论间关系也很紧密。然而勒温移居美国后,研究兴趣已转到社会心理,开始全心研究群体行为。年轻的费斯汀格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混乱、概念模糊,这让崇尚数据的他完全提不起兴趣。于是在这段时间他继续研究抱负水平、行为决策的数学模型(试***将勒温的动机理论像心理物理学那样数量化)。他回忆说不仅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过社会心理学,并且在爱荷华大学也没有上过一节社会心理学的课。
194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继续在爱荷华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同时在战时美***特殊训练项目中讲授统计。次年,他来到罗彻斯特大学,同时任飞行员选拔与培训中心的统计专员。这些工作使他免除履行兵役奔赴战场,他在曾回忆说自己是“最初的逃兵”。1945年二战结束,勒温在麻省理工大学筹备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于是费斯汀格重新加入勒温团队,开始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是当时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和汇聚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凯利(三度归因理论)、沙赫特(情绪的两因素理论)等。
在早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费斯廷格难以抉择的一个问题是:现场研究,还是实验室研究?之前提到他非常强调精准的数据,但社会心理学的问题在实验室里很容易失去外部效度。经过探索,他得出了结论:现场研究能获得灵感、实验室研究能澄清理论,这两者循环互补,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都是必要的。他最重要的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即在该方***的指导下完成。
1948年费斯汀格随团体动力研究中心迁往密歇根大学,1951―1955年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1955―1968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这段时期,他虽多次变换工作单位,但研究的内容一直围绕认知失调理论,并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1963年以后,费斯汀格的研究兴趣转向视知觉,对错觉与眼动、颜色知觉的神经编码等问题开展研究。1985年后,又转向了宗教历史。1988年,诊断出肝癌。1989年2月15日,在曼哈顿家中去世。
费斯汀格一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如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2)、实验社会心理学会杰出资深科学家奖(1980)等。在他生活的时代,很多人都觉得社会心理学的指标难以量化、难以操纵。费斯汀格在研究中克服了很多困难,并发明了控制情感等社会变量的方法,排除了诸多无关变量,这些工作都是开创性的。他将社会心理学实验化的努力,也被后人看作系统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2认知失调理论
人们通常认为态度能改变行为,但行为可以影响态度吗?费斯汀格通过一个现场研究和一个实验研证明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并提出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
2.1现场研究
于1956年出版的《当预言落空时》详细描述了这个著名的现场实验。首先,他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某人真心相信某事,并受此信仰的约束而采取了某些不可逆转的行动;随后,如果确有证据表明自己的信仰是错误的,会发生什么?其态度并不会因此扭转,反而会更加坚定之前的错误信仰。
1954年9月,当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位名叫玛丽安・基切的家庭主妇宣称,她能接受到外星生物的信息,这些生物是克拉利昂行星人。她说,按照外星人的说法,一场大洪水将在12月21号淹没北半球,所有人都将消失。
于是费斯汀格看到了研究认知失调的一个绝佳机会。他和同事给基切夫人打电话称自己个是商人,和另外两位朋友都很好奇,想了解更多。他们得知,基切夫人已集合了一小圈子人,定期聚会,筹划将来,有些人甚至变卖家产,辞掉工作,住进了她家,等待着来自克拉利昂行星的最后指令。他们在7周内共参加了60次大大小小的集会。而12月21日最终过去了,并没有洪水。这时基切夫人也接到话,说由于信徒的良善,上帝决定收回这场灾难。其中一些成员,特别是一直心存怀疑的人,无法承受自己信仰所托的预言失败,就退出了;可是,另一些坚信不疑,甚至变卖家产的人则正如研究者所料: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地信仰由基切夫人传达出来的真理,籍此消弥曾经的信仰与现实的失望之间的冲突。
2.2实验室研究
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会试***在行为、态度、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一致性。以上因素间的冲突即认知失调,会带来的内心不自在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个体产生改变的压力,并避免再次陷入认知失调的境况。
1959年,费斯汀格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巧妙哄骗被试,不让他们知道实验真实目的,来探究被试在不得不做出与自己态度相悖的行为后,其态度有何变化。被试是71名斯坦福大学本科男生,他们被要求做一件极端无聊的任务:把十几把汤匙装进盘子,再一把把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重复半个小时。然后简单的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再重复半个小时。完成后研究者之一会告诉被试:研究目的是看人们对“任务是否有趣”的预期,会否会影响工作效率;你是在“无期待组”里,而“期待组”被试会被提前告知该任务很有趣;不幸的是,本应该告知下一个被试“任务有趣”的研究助手临时不能来了,因此要请刚完成实验的被试来完成研究助手的工作。有些被试为这项“额外工作”,得到1美元,有些得到20美元。
几乎所有被试都同意把明显是谎言的内容告诉下一被试(实际上下一被试是实验助手)。随后,另一研究者会问被试说他们自己觉得之前的任务是否有趣。由于之前任务确实非常无趣,而对别人撒谎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失调(“我对别人撒谎了,可我并不是这样一种人”)。关键问题是,他们所得的钱数是否影响他们认知失调的程度而产生不同态度。以行为主义观点来看,得到20美元(报酬丰厚)的人会比得到1美元(报酬极低)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然而实验结果恰恰相反:1美元组的被试大多报告说任务确实有趣,20美元组的被试报告说很无趣。认知失调理论提出的解释是:得到20美元的被试能为自己的撒谎行为找到充分理由;可得到1美元的人能为自己找借口的机会很小,因而他们会感受到冲突。而缓解的办法就是:认为这些任务确实是有趣的,因此他们也就没有真正的撒谎。随后的大量研究重复验证了认知失调的假设。该理论的提出使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观点受到了冲击,能够解释诸多行为主义无法解释的社会行为。
费斯汀格开创性地对社会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成为态度改变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据1999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有2000多项研究建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在另一项调查中,79%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费斯汀格是对社会心理学贡献最大的人。
参考文献:
[1]罗杰・霍克,白学***译.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第四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墨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M].海南出版社,2002.
[3]劳伦・斯莱特,郑雅方译.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5]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Biographical Memoirs (NAP).Stanley Schachter,1989:99-1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费斯汀格及其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