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文学奇才
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汝南的张万庆先生,从小耳濡目染,浸润熏陶,少年时即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中学时期就常为石印社写页子(石印稿)。他对书法有着独道的见解,主张书法要减少媚艳色,去除拘谨态,增加书卷气,透出碑贴味,体现恣肆美:提倡书法要写出古人的规格、时代的风格和人的性格。其书法作品被视为墨宝,当代名人非常珍视,争相收藏。***、***、、万里、***、***、张学良、陈立夫和中国美术馆、中国世界博物馆、纪念堂、纪念馆都有珍藏。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最为大家熟悉的有两种字体:一种是颜魏柔和的行书:另一种是犹如刀劈斧凿的爨体。最为大家喜爱的作品有三件:一是为中央电视台题写的“夕阳红”:二是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篆书“家”:三是如诗如画的篆书“和”。张万庆先生诗、书、画、印俱佳,真、草、隶、篆皆工,是当代书法少有的全才、奇才、大才。1997年,国家文化部破例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展览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文化部的名义为健在的书法家举办个人展览,这还是第一次。”
张万庆先生的深厚学养不仅体现在书法创作上,他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造诣,是文博战线涌现的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曾参与《词源》的修订,独自著述出版过《河东文选》、《古词选读》、《说东道西》和多石篆刻集《愚麈印痕》,同时还是博物馆系统颇有名气的古币鉴赏专家。
百炼成钢 一鸣惊人
隆重的会议,奢华的宴饮,富丽的开幕式上,常常很难看到他的影子,在别人眼中,他是个十足的“怪老头”、“老宅男”。“请息交以绝游”、“门虽设而常关”的隐士作派在张万庆先生这里重新演绎。他的潜心隐逸不是“植杖而耘耔”,也不是“盛听丝竹管弦”,而是不断地尝试书法新形式,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和代价,去推陈出新,反复论证。
作为一个知名的书法家,无论是在任艺术馆馆长期间还是退休之后,家里家外衣食无忧,登门求字者应接不暇。但为了摸索出陶瓷书法的真谛,他孤身一人,隐姓埋名,拜师学艺,从陶瓷技法的基础入手,甘当一名小学生,经历了种种失败艰辛,在一个高140厘米、最大直径30厘米的大瓷瓶之上,采取三种技法嵌入了自己精心书写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从买回泥胎到制作成型到嵌入书法到入窑、出窑的半个月里,他苦心期盼,可开窑时盼到的却是一堆不堪入目的废瓷片!但,不能放弃!他请来陶瓷专家帮自己会审,把专家的意见一点一滴记录在本子上,深印在脑子里……中国的诸如禹州钧窑、临汝汝窑、洛阳唐三彩窑、江西景德镇窑、山西耀州窑、河北邯郸窑、山东淄博窑、江苏宜兴紫砂窑、广东佛山窑……没有一处没有他的足迹!
苦心人天不负,张万庆先生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总有一大批令人瞠目结舌的优秀作品,让书法爱好者们大饱眼福。从张老一次次“宅”后带给人们别出心裁又浑厚蕴藏的书法作品,人们从而理解了这个奇怪的宅老头,并在心里多了十分的崇敬尊爱。
陶瓷墨香 龙作精神
张万庆的陶瓷书法艺术作品以书法表现陶瓷系列的共性与个性,形成了陶瓷书法艺术多样化的对立统一。其陶瓷书法作品品类各异,既有凝重、大气、浑厚、质朴的四尺大件,又有妍丽、华贵、俊秀、别致的方寸小作,大者与人比肩,小者可把玩掌上。书法、陶瓷、收藏界专家学者认为:张先生的陶瓷书法艺术创作,时间之长、跨域之广、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制作之精,为陶瓷艺术之集大成,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为艺术陶瓷探索了一条新路,被誉为“中国陶瓷书法艺术第一人”。
张万庆先生在书法上更是笔耕不辍,不断探索。在龙年里,张老再次亮出了共五百多件让书法爱好者们叹为观止的龙作。其中一幅别出心裁、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九种书体横幅“中华龙”,是用金文、象形文、大篆、小篆、草书、隶书、甲骨文、爨体、帛书等九种书体书写的九个龙字组成的一条大龙的形象,生机勃勃,威武刚猛,神气十足。这一副用文字组成的大龙***,不是画,而是十足的书法作品。用作龙的头部的金文,书写得方方正正,厚重神秘,不仅体现了龙的刚猛威严,也体现了金文的审美特征。龙尾帛书那极度夸张的最后一笔,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龙尾那有力的一摆,也恰恰是帛书的基本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