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省陇南市回族所使用的语言大致与当地汉语方言相同,但是由于自身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地汉语方言中夹杂很多其他民族不会说,甚至难以听懂的词汇和搭配,主要包含借词、选择词汇、专有词汇、特殊搭配四个方面,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词汇特征。
关键词: 陇南回族 语言词汇 特征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也是甘肃唯一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南方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04°1′D106°35′,北纬32°38′D34°31′,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总面积2.7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5%。全市辖一区八县,分别为武都区、成县、徽县、两当县、宕昌、文县、康县、西和县、礼县,有242个乡镇、3422个行***村,居住着汉、回、藏、满、壮、蒙、朝鲜、撒拉、东乡、苗、土家、羌、傣等23个民族,总人口279.8万,少数民族人口共6.5万,其中回族人口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3%,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是陇南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多的一个。
一、陇南回族简介
陇南回族的聚居史自明代就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据武都区清真巷清真寺“嘉庆建寺始末”文书记载:“郡城南巷旧有礼拜寺,不知始于何年,或谓在明之初,或谓在明之盛。纷纷人口,迄无定论。愚独据大清嘉庆十三年拆毁时得古瓦一片,上载嘉靖十四年年号,知其鼎建于是年无疑云。”[1]由此可见该清真寺最早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徽县存东关清真大寺,据寺内现存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所立《重修礼拜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陇南八县一区均有回族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居,武都区有清真巷,并建有葆真回民小学(始建于1918年);徽县有东关回族自治乡,建有东关回民小学(始建于1861年);等等。
二、陇南回族语言词汇特征
陇南的回族与全国各地的回族一样,都深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保留和继承了回族先民使用过的一些语言,并将汉语的语义引申,出现了一些只有回族内部才能理解的特殊词汇。陇南回族在与其他民族交流时使用的是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而当交流在回族之间进行时,在方言之中便会夹杂很多其他民族不会说,甚至难以听懂的词汇和搭配,这些特殊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1.借词
回族是信仰***教的民族,由于的关系,陇南回族语言词汇中夹杂了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这些借词是以汉字标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读音的,在回族的宗教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在不同地区的回族之间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这一类借词大多都是从宗教活动而来。
借用阿拉伯语词汇有:(真主)、阿斯玛(天空)、阿林(学者、学问)、***(信仰***教者)、安赛俩目尔来空(真主赐您平安)、白俩(灾难)、顿亚(现世、尘世)、埋体(亡人、遗体)、哲玛尔提(清真寺、集中场所、聚会中心)、哈里发(人,继承人)等[2]。
借用波斯语的词汇有:胡大(真主)、满拉(在清真寺年经的学生)、阿不代斯(小净)、别麻日(疾病)、杜失蛮(仇人)、朵斯梯(朋友,是***之间的称呼)、朵灾海(火狱)、迭里瓦什(不稳重,忸怩讨好之态,是对小孩、妇女的善意批评)、古那哈(罪过)、呼世努提(肯定,认可)、恕迷(倒霉,不幸)等①[3]。
2.选择词汇
语言的选择使用,其实是民族风俗的重要标志。陇南回族由于宗教禁忌或传统习惯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对汉语的某些词语采用了选择使用的态度,因而形成了种种语言禁忌,产生了一些选择词汇。
如:“大肉”、“大油”是对“猪肉”和“猪油”的代称,禁忌使用“猪”字;“宰”专门用于屠宰牲灵、切割食品,禁忌使用“杀”字;“无常”是对死人而言,禁忌使用“死”字;在宗教活动中要点香、念经,但不能把“点香”叫做“烧香”;把牛羊肉脂肪多叫做“壮”,而忌说“肥”,因为肥似乎只能与猪肉相关;“没水”指大净失效或该做大净而尚未做,“带水”指大净随身或已做过大净,如此等等。
3.专有词汇
陇南回族语言中有很多回族独创的词汇,它们既不是阿拉伯语,又不是波斯语,而是汉语专用语,回族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通过独造、取义、拟古等创造性发挥,组成了一些带有宗教意蕴的词语,由于使用率高,逐渐发展成回族语言中的专有词汇。
比如,“羞体”指需要掩蔽、禁止的躯体。“知感”专用以表示对真主的感激,如“知感胡达的恩典”。“托靠”是“依仗”、“仰赖”之意,只限于对真主使用,如“大事托靠真主”、“托靠真主赐给你吉祥”。“大能”意为全能、无所不能,专用以描述或感赞真主,如面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就说:“这是真主的大能。”“显迹”相当于“迹象”、“征兆”、“奇迹”或“非凡现象”等,如“这是真主的显迹”、“顿亚临近的显迹”。“钱粮”是回族***对清真寺固定资产的统称,为了修缮、建造清真寺而集资、募捐也称为“化钱粮”。“恩典”这个词义虽与汉语相同,但使用对象特别慎重,与汉语相较而言使用范围缩小,习惯上只能用于,如“真主的恩典”、“知感真主的恩典”等,不可随便使用于人。“搭救”语意相当于“拯救”、“援救”,多指亲属纪念已故的亡人时,用念经祈祷、宰牲、施散钱财等方式,祈求真主赦免亡人生前的罪过。“得济”语义为“得到好处”,如父辈得到了子孙辈的好处,也称“得济”。也可以拆开使用,说成“得了你的济”、“得不上儿子的济”[4]。“念夜”是回族的一种宗教仪式,也叫“转夜”,***教历的8月1日至15日晚,每家每户都要请阿訇到家中念经,叫念夜。
还有把净身用的器皿称汤瓶、吊罐、吊桶,宗教建筑称道堂、清真寺,节日称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一些特有的食品称为撒子、油香、香器、花花,等等,这些词语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诸如此类的专有词汇在陇南回族语言中还有很多。
4.词的特殊搭配
陇南回族语言中大量夹杂着一般现代汉语所没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形成了回族语言中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间的特殊搭配现象。如汉语动词和阿拉伯语名词结合使用的情况有“抬埋体”(送葬)、“干尔麦里”(念夜②)、“洗吾斯利”(净身)、“有伊玛尼”(有信仰)、“做嘟娃”(礼拜的一种)、“礼主麻”(礼拜的一种)、“做讨白(礼拜的一种)”、“降百俩”(降灾)等。另外还有波斯语加阿拉伯语:“胡达特阿俩”(至尊的或清高的真主),汉语加波斯语:“做乃玛孜”(礼拜的一种),阿拉伯语加汉语:“怒迷得很”(倒霉得很),汉语加波斯语:“好塞拜布”(好机会),等等。这些汉语与阿拉伯语、汉语与波斯语、波斯语与阿拉伯语间的特殊搭配,构成了述宾式、补充式、偏正式等多种词和类型,是回族语言中独一无二的语言现象。
注释:
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界定出自李树江.回族***常用语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②参见第四页最后一段中“念夜”。
参考文献:
[1]石景山.武都清真寺中现存的碑石文书档案资料[M].回族研究,1993,4.
[2]齐明敏.中国回族日常用语中的阿拉伯语[M].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8.
[3]李树江.回族***常用语手册[J].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4]林涛.回族语言[J].回族文学,2008,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陇南回族语言词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