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金碧辉煌”这个成语来形容物体的华丽和光彩夺目,在绘画中,唐代方的《画鉴》记载“李思训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想当年,富丽堂皇的金碧山水辉映着大气磅薄、包容并蓄的大唐精神,何等气派、何等辉煌,但“唐宋以后,水墨写意逐步兴盛,文人士大夫诗文之余,多以兼善书画为风雅,除了一些专业画家外,工笔重彩更多地为民间工匠所从事。”因此,金碧山水的光彩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淡去了。“金”色和“碧”色交错在一块杂染,为何能产生辉煌的效果?自然界中的青山绿水为何能描绘到“金碧辉煌”的境界?本文试从“金碧辉煌”这个成语来管窥中国古典重彩画设色的美学规律,以及对今天山水画色彩运用的启示。
明确的材质意识
金碧山水属于工笔重彩画,工笔重彩画就是“重着色”的画法。金碧山水画中既要有“金”又要有“碧”,体现了中国人对不同色彩材料的质地的了解,同时明确地认识到不同色彩材质同构于一个空间,可以形成视觉效果丰富的画面。
一、金属材料
“金碧”中的“金”属于金属颜料,用于绘画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西域的克孜尔石窟都使用了许多金箔来装饰画面,在唐代的金碧山水中,金属颜料已成为中国绘画材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米芾的《画史》中记载:“立本画皆着色,用细屑银作月色布地。”宋王诜的《渔村小雪***》用金线勾勒溪边的柳条和芦苇,反映出微露的阳光,将一个欲晴未晴的小雪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金属材料有着独特的华丽富贵之美,它的色泽闪烁着迷人的光影,铂金粉、纯金粉、金粉的色质稳定永不变色,银箔的色彩变幻莫测,又能与各种颜料融合、谐调,是其它颜料无可比拟、无法代替的。
现代画家还创造性地使用了硫化和酸化,以及加热变色等表现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古老的金属材料的材质之美,丰富了现代绘画的色彩语言。
二、石色
中国画中使用的朱砂、青金石、蓝铜矿、孔雀石、雄黄、石墨、云母等自然界开采出来的矿石,经粉粹、研磨、漂洗制作出的颜料,传统称之为石色。比染色而成的化学颜料色相明丽,色质稳定。
“金碧”中的“碧”原指青绿色的玉石,在绘画中指青绿色,即石膏、石绿,原料为蓝铜矿,属于天然晶体矿石颜料,色泽美丽、不易变色。在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李昭道《湖亭游骑》***、《明皇幸幸蜀***》等青绿山水中都大面积地使用。
三、水色
金碧山水画也并非全用金属颜料、石色,同时也使用色泽透明、薄施浅染的水色,即植物色,如花青、胭脂、藤黄等颜色。
由此可见,中国重彩绘画从唐以后对色彩的认识就不只是色相关系,更深入到色性以及色质关系。有光泽的金色,不透明的石色和透明的水色,对比交织共构于同一空间,不同材质互相呼应,形成了既丰富又华丽的画面。
主观的色彩结构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中云“山水用色,变化不一,要知山石阴阳,天时明晦,参观笔法、墨法,如何应赭、应绿、应墨水、应白描,随时眼光灵变,乃为生色。”这里“如何应赭、应绿、应墨水、应白描”中的“应”字,表明的是色彩间的生发关系,这种色彩间的关系很多,诸如明晦、清浊、浓淡、深浅、进退、强弱、轻重、润涩等,因而,中国画的着色被称之为“布色”或“设色”,都旨在强调依照某种特定的法则而推导、演绎色彩的主观过程。
“金”色是明亮度极高的橙黄色,“碧”是石青、石绿也就是蓝、绿,由偏暖的库金(橙色)对应偏冷的石青,是种互补关系,“极端的色相对比效果总是令人兴奋、生气勃勃、毅然坚定。”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金”的象征阳光、不透明、刺激、浓厚、固定沉重等特性,生发结构出“碧”的如阴影般、透明、镇静、稀薄、流动、轻柔的感觉。
而且,“金碧”辉煌不是一个特例,一千多年前,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其所著的《山水松石格》中就认识到“炎绯寒碧”中色彩的冷暖,宋词中“莺嘴叼花红溜,燕尾分波绿皱”,“红溜”、“绿皱”就是互补色的运动,再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都说明了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善于把这些微妙的色彩变化抓住,然后再用这些色彩变化的感觉来控制人的心理感觉。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色彩体系。
纯净的色彩语言
在自然界,放眼望去,都是青山绿水,而不是金山碧水,但古人为何不说“青绿辉煌”,而说“金碧辉煌”呢?因为“青”色和“绿”色搭配在一起表达不了“辉煌”的观念,“青”所指的黑色也称为“黔”,“黔首”指头上不戴帽子的平民,地位低下,而“绿”色是间色,不知是石色还是植物色,色彩语言也不明丽,所以“青”与“绿”无法给人以“辉煌壮丽”的想象。而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金”色本身就是贵重金属,代表的就是尊贵与荣耀,“碧”是晶莹透澈的玉石,色泽纯净,高贵纯洁,人们常说“金口玉言”、“乌金墨玉”,金的“灿烂”与碧的“晶莹”交错同构了“辉煌”的观念。由此可知,纯净的色彩语言可以明确地表达观念,所以中国画的色彩崇尚“纯净”。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说“恶紫夺朱”,认为紫色不好,原因是紫色不是一种单纯的颜色,分不清它是红的还是蓝的,它的色相会随着加进去的红色和蓝色的多少而变化,不能清晰地表达观念,而朱色可以,而老子就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意思就是说,因为色彩丰富了,表达的观念就不清晰,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中国绘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文化符号,通过形色的表现来记录人们的认识。色彩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能明确地表达人们的观念,而不是用来模仿自然。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金碧辉煌”,分析了中国古典金碧山水画明确的材质意识、主观的色彩构成以及纯净的色彩语言,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水墨为上”的绘画美学观。而且一个辉煌的时代必然产生辉煌的作品,现在,我们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开放的时代,必然也呼唤大气磅薄,包容并蓄的重彩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