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晶,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籁筝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理事,四川民族音乐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七岁开始学艺,至今已二十余年。陆晶弹过许多曲子,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这些阅历融进了她的指间,化作了她筝弦灵动的音符。
学艺的心态,今时与昨日
一点轻微的洁癖,精心的穿着,如果她没有从小学古筝的话,她可能愿意去做一个服装设计师。GRACE采访陆晶的时候,她说从学琴开始,就专一如此,没有动过其他念想。
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本科毕业留校工作的时候,有些学生看起来都比她还大,被人误将她当作学生。从2004年开始工作到现在,陆晶从学生成长为老师,再从老师变成学生的朋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古筝演奏者,也见证了社会发展对学艺的影响。她认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人们对各类艺术的了解,也同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学生每天接触到非常多的艺术信息,表面上看似对学艺有所帮助,实际上纷杂的观念、浮躁的快餐文化已经侵蚀了她们本该宁静的心,各种教学和演奏的音频视频比比皆是,网络给他们带了更多“快乐”和偷懒分心的琐事。
“我会引导学生去挑选值得接受的东西,去欣赏或学习某位演奏家的表演。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多听外面的东西,合理地把握与外界的分寸就好。”
艺术的成就,大师的铸造
很多人信奉一个神话,认为各行各业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间,而专业院团不过是俗中佼佼,能培养出不少获奖无数的演奏高手,但能否产生真正的大师,一直是艺术界存疑的地方。陆晶有认为将来绝大多数的大师,不再植根于民间,而是通过专业院校来产生。因为古筝近十余年飞速发展,现在学生的演奏水平起点高,尤其在演奏技术方面发展得非常快,而技术和艺术是同步提高的。之所以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古筝按照风格和地域划分,有很多流派,各个流派各有特色。陆晶到各地去采风学习,也见识过不少演奏水平很高的民间音乐家。但是从综合能力来讲,学院派的训练体系和教学方法更加全面。对于演奏者风格的塑造,不再局限于地域。一个人的演奏风格,其实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性格等等因素的综合成果。陆晶认为,一般来讲,塑造出个人风格应该是在研究生期间或者工作之后,而之前的阶段,更多的应该算是模仿。在保留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多听多看,假以时日,待把演奏的技术熟练运用之后,再去慢慢塑造自己的风格。“成为艺术家,得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样兴趣或者工作,那可能很难登峰造极。”
名次,无可避免的话题
有人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成为了理想的自己。起初,陆晶想做的就是古筝演奏的一流人才,然后在演奏上达到巅峰。但现在为人师表,古筝的艺术就不再只是一个人独奏那么简单,教学与科研成为衡量老师成就的标准。一位好的演奏家未必是一名好老师,时间和精力常常不得不让她在演奏与教学之间进行取舍。她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练琴时间、练琴效果、习惯的养成等,希望他们每次在考试及比赛中拔得头筹。处处追求完美与极致,晶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做到最好。
古筝是否只弹古曲
前些日子,陆晶邀请一位老师来听古筝专场音乐会,那位老师说自己最近听了两三场古筝音乐会了,但都没有演奏经典曲目很不解。陆晶解释说,并不是因为经典曲目不再经典,而是因为这几场演出是青年演奏家专场,可能大家都热衷于选择一些有技术难度、有新意、有特色的作品,以体现自己的高水平。
古筝仿佛翻来覆去就只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曲目,似乎一些演奏者会弹的就只有这些。实际上并非如此,近年来古筝新创作的曲目量非常大,有些可能比较追求技术上的创新,但演奏出来却并不一定能被大众接受,纯属实验和探索性的,所以流传性相对窄,给普通观众造成了“古筝无新作”的误区。
商业化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商业化是无可避免的洪流,任何一个有利可***的行业都无可避免,“被快餐化”是很多传统艺术从业者对自己艺术门类的担忧,被要求最快变现,便难以产生持之以恒静心修习的艺术态度,艺术的发展成为一纸空谈,甚至不断下滑直至艺术水准沦为市井之娱,变相地造成古筝行业的虚假繁荣。对此,陆晶非常担忧,因为她从一些考级的现象中看到了标准的放宽,对音乐本质表现的要求降低。
“艺术本质上来讲是上层建筑,对于专业的演奏者来说,我们需要接触的是更顶尖更学术化的知识;而对于普通的大众和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兴致与了解。比如,出了一个很火的电影里面有一段经典的古筝曲演奏,大家可能会争相去学习弹奏。这是我们民族自己的乐器 ,商业化的洗礼带来好的一面是,传统艺术得以普及和发展,可弊病也非常明显。作为一个老师,我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正确的艺术态度,让中国这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乐器,在未来的时空中,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陆晶 万千山水 在她的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