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炎炎夏日,燥热都市,仿佛走哪都摆脱不掉疲倦与焦躁。所有城市里的景点都大同小异,一样的花花草草,一样的山山水水,偶尔蹦哒出几个别具一格的,还经常被刻意的人为整修所沾染,在这大热的天,莫名又添一缕失望。所幸,我们发现了它――阿佤山,一座掩藏在碧海蓝天旁的原始部落,仿若出尘青莲,携带清风而来,抚慰所有的劳累与困乏。
为何要去阿佤山?
驴友温馨小屋,:这里是过去的“葫芦王地”,盛行着“拉木鼓”“剽牛”等神秘、古老的习俗文化,这里还有中国最后的群居原始部落――翁丁村,很值得一看哦。
驴友小绿:在现代如此发达的社会,去这样充满原始诱惑的地方,让人顿觉心旷神怡。
驴友清风:山里有着世外桃源般的佤族村落。淳朴、善良又不失野性的佤族,在这里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怡然生活。这样的地方,才是现代都市人的心灵居所。
阿佤山简概: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哎),江三木罗歌……
阿佤山地处遥远的云南边陲中缅边境,也许让很多人觉得陌生,但这一首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却在中华大地上传唱已久。阿佤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风光绮丽,风光尤以云海著名;物产以普洱茶享誉海内外。
驴友水玲珑的博文:临沧游记――探访神秘的阿佤山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去了阿佤山。从昆明乘车到沧源,一路颠簸之后,当宁静而又美丽的阿佤山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为眼前的景象陶醉了。水清,清得见底,若有若无;山翠,翠得诱人,苍翠欲滴。在这里,没有人潮涌动,没有镁光闪烁,仿佛世外桃源。原始群居村落更像一块年代久远的化石,沉睡在西南边陲的大山中,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宁静而悠然。
阿佤山的韵味是古老的。沧源崖画是古人用动物血和矿物颜料混在一起绘在山崖上的,距今3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艺术中浸透着古朴的美,也浸透了阿佤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神灵的崇拜。
阿佤山的意境是雄浑的。每当有重要的活动举行,阿佤山的村寨里都会响起咚咚咚的木鼓声,这声音是雄浑的,震撼人的心灵。佤族人的生活里不能没有木鼓,木鼓是佤族人民的骄傲,更是佤族人历经时代变迁,从贫困走向富裕,由愚昧跨入文明的历史见证。
佤族的年轻女子都留长发,又黑又浓。就是这一缕缕黑发,甩出青春,甩出热情。佤族的男人都很壮,皮肤黝黑,但黑得健康。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宗教祭祀,都可以用歌舞来表达。我曾参加一次小型的打歌活动,在热烈的三弦声中,我问歌舞名称是什么?一个佤族小伙子告诉我,这是腌菜歌,那是插秧歌……在阿佤山,歌舞成了人们精神寄托的主要表现形式。每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夜幕降临,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便相约而聚,弹着三弦,吹着竹笛,一起来串姑娘。姑娘们也与几个相处较好的伙伴聚集在其中一个人的家中,等着小伙子们来串。而此时姑娘的父母对来串的小伙子们表示过礼节性的欢迎后,便会回避,以便让年轻人无拘无束地欢笑。
真难舍啊,阿佤山的真率和阳光。
阿佤山旅游TIPS:
班考大山,云海如此壮丽
攻略:冬季在阿佤山各高处,甚至县城高处,都可以见到持久的云海奇观。
司岗里、沧源崖画:揭开阿佤文化的迷雾
攻略:司岗里溶洞景区距沧源县城27公里,门票50元。洞内湿滑,注意穿防滑鞋。沧源崖画谷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沧源城北20多公里的勐来乡,门票15元。
从班考寨穿过国画长廊峡谷和董棕林景区,大片的甘蔗林和芦苇荡上铺了长达千米的木栈道,漫步其问,仰头看峡谷两岸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丹青崖画,很惬意。在班考寨口要买20元门票(含国画峡谷),但村口经常没人收钱。
“摸你黑”。佤族的狂欢节
攻略:“摸你黑狂欢节”每年“五一”期间在佤族聚居地的沧源、西盟、耿马等几个县城都有举办,所用黑泥由***府统一配制提供,各地游客随意参加。伴随木鼓祭祀、剽牛祭天等传统活动。
阿佤山旅游须知:
佤族禁忌: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佤族美食:在阿佤山人家做客,被“布来浓”水酒和鸡肉烂饭热情招呼,不醉不罢休,最是过瘾。耿马、沧源城镇的风味餐厅,很少设在大街旁,都是在山头、水边、田间和村里。在装饰得原始质朴、风情浓郁的佤族、傣家、拉祜族、景颇族餐厅里,滋味正宗、就地取材、新鲜美味的民族特色美食,就着青山绿水、潺潺溪流下饭,只一餐饭,已完全让你回归自然、舍不得走了。
路线说明:从昆明客运站乘夜班卧铺车,可直达沧源,全程860公里。还可以乘飞机至临沧,再乘中巴车前往沧源县城。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都是最佳旅游时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夏日云南游:风情万种阿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