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渭
上海东欧中亚研究会理事
上海市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梅德韦杰夫:反腐领域,“我们没取得任何重要成就”
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10年7月14日当天的俄议会上提及,2009年查明的国家公务人员职务犯罪数量达到4.3万起,其中涉及审判机关的刑事犯罪和官员收受贿赂的犯罪均上升了10%。
但实际上,“尚未破获的此类案件要比已经破获的多数十倍甚至百倍。”“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未取得任何重要成就”。梅德韦杰夫说。所以,制定打击腐败的法律规范是必要的,并且已经实施。但“没有一个人对目前的反腐工作感到满意”,民众普遍认为腐败是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连官员甚至腐败者对此也不满意。
种种事实表明,俄罗斯***府决意反腐,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自2008年梅德韦杰夫执***以来,两年的反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败状况。因***治经济及历史文化等深层原因,俄罗斯在现代化进程中,深受腐败之困,反腐之路任重道远。
事实上,近年来,俄罗斯的反腐之战始终处于进行时,特别是梅德韦杰夫上任后,将铲除腐败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并制定了为期5年的全面反腐计划。2008年12月25日,梅德韦杰夫签署经俄上下两院通过的《反腐败法》,成立由总统直接领导的反腐败委员会,《反腐败法》要求国家公务员公开申报本人及配偶和子女的收入和财产情况,并对官员接受礼品作出限制,禁止官员接受价值超过3000卢布的礼品。此外,该法还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
2010年4月,俄总统新闻厅对外宣布,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关于国家反腐战略和2010――2011年国家反腐战略计划总统令,确定了中期国家反腐***策的基本方向及其实施阶段,这是一份总则纲要文件,旨在消除社会腐败的根本原因。此外,俄罗斯***务电子化也于今年进入实质性阶段。
五年反腐无大进展,民众态度日趋冷漠
今年六月,笔者赴俄罗斯,到曾经就学的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访问,期间与从前的老师同学交流俄***府目前的反腐举措,多数人的反应是“一切都是老样子”。麻木、冷漠、或者“无所谓”似乎是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对腐败现状以及反腐举措的普遍态度。
俄五年反腐无大进展,民众的消极情绪在相隔五年,先后公布的两份俄罗斯权威部门的调查报告中或可找到原因:
今年,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所题为“俄罗斯社会走向现代化准备好了吗”的报告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俄罗斯现代化发展中最关键的思想是什么?有41%受访者认为,最关键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8%受访者认为,必须与腐败现象进行非常严厉的斗争。
而2005年,在俄罗斯社会逐渐走出危机之时,俄社会舆论调查中心也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其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影响俄罗斯走出危机,实现繁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55%的受访者认为,排在首位的是官僚的权势和***治精英、经济精英的腐败;34%的受访者认为排在首位的是在国家和社会机构中地方机构的腐败,而30%的人将这一最大障碍指向护法机关。32%的人认为腐败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85%人对腐败现象抱着冷漠的态度。
尝试分析俄罗斯腐败产生的深刻历史、***治、经济等原因,或可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反腐败之举步维艰。
苏联解体后十年失落,经济下滑,精神迷失,腐败滋生蔓延
今年俄罗斯出台的反腐败纲要中,将俄罗斯腐败的部分历史原因归结为苏联解体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纲要中提出,在上世纪60年代,腐败现象就开始在俄罗斯陆续发生,继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执***时期,俄社会意识形态开禁,反对个人崇拜。这俨如在以往墨守成规的意识形态社会中投入一块石头,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同时也引起混乱,这对于长期以来苏联社会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无疑是一种挑战。而此后的苏联解体更是致命的冲击。这种冲击彻底击垮原来的意识形态,又没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整个社会进行整合,大家都失去了方向。
更让民众感到切肤之痛的是,苏联解体后,老百姓的生活从天堂降到地狱。在吃饭穿衣都保障不了的情况下,迷惘、绝望弥漫整个社会。1993年笔者到俄罗斯访问,当时社会的贫穷状况真的让人惊诧。记得当时一个朋友请我到家里吃饭,席上是他自己做的一瓶格瓦斯,另有两个荷包蛋和两片面包。而在解体以前,我这位朋友存折里的钱可以买十辆拉达车。据我的见闻,当时绝大多数老百姓都生活在这种贫困状态下。
当然,也有部分人在这一时期发了财。这其中部分是曾在苏联时期国家机关内任职,有点权力的人,在急剧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他们轻而易举地将国家资产纳入囊中;还有一部分人在苏联后期的自由经济期间做生意起家。总体而言,当时拥有财富的往往是胆大妄为的人。这对社会显然起到暗示作用。
而苏联解体后,国家公务人员有时几个月也没有工资,一些人必然会因此接受贿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体后的俄***队也一贫如洗。走在路上,甚至会不时遇见士兵会走到你面前讨一根烟抽。今年年初,全俄***人工会***O.什维特科夫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俄罗斯的***队要根治腐败至少还需要10~15年,在他看来,***队的腐败有其经济原因。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队几乎被社会、国家所遗弃。与此同时,俄罗斯***队从东欧撤***时,西方所提供的大量为***人建房所用资金以及处置在东欧和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原有***用物资等,这些都存在监管缺失,为贪污提供了条件。
总而言之,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年时间里,俄罗斯在整个社会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实施改革,经济下滑、思想迷失,带来了腐败的土壤。这样的混乱状态下,***府根本没办法实现应有的职能,权力斗争充斥整个社会,这样的情况充斥于整个上世纪90年代。
中产阶级作为反腐的社会力量,仍显“势单力薄”
就社会结构而言,对腐败的遏制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要借助社会力量。今年俄罗斯***颁布的反腐败计划纲要中,也提到协调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的机制,形成合力反腐,将一些社会力量纳入到反腐计划中。而从一般意义来讲,中产阶级通常是这种社会力量的中坚。那么俄罗斯社会的中产阶级是怎样的现状呢?
所谓中产阶级,通常可分为新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老中产阶级以中小企业主,新中产阶级是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蓝领为主。就总体状况看,严格意义上俄罗斯的中产阶级目前大概是30%左右。这与发达的西方国家比较仍有差距。
其中与西方社会相应的老中产阶级在俄罗斯历史上原本即是缺位的,苏联解体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新中产阶级原来是潜在的,苏联时期,知识分子作为中产阶级中的主体待遇非常好,属于很稳定的中产阶层。苏联所以稳定,与这部分人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直接相关。上个世纪90年代激进的经济改革打破了原来绝大多数民众衣食无忧的平静生活,使他们在一夜间沦为缺衣少食的贫民。其中即包括一些原来生活优越、受人尊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或处于贫困的边缘,或直接沦为城市贫民。这一社会现实在社会结构层面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知识分子被迫从社会中间层下滑到社会的基础层。在社会心理层面,人民对改革失望的情绪和态度逐渐替代了改革初期对改革寄予的希望和热情。
曾经担任过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总统顾问的著名社会学家T.扎斯拉夫斯卡娅面对自己始料不及的现实,流露出极大的失望。1998年,在《改革的社会结果和社会***策的愿望》一文中,她明确表示:“我个人对(改革)结果的评价是悲观的。”在90年代初期,以她为代表的一批持自由主义观点的社会学家,在论述俄罗斯的社会改革时还是运用“过渡”这个概念,即社会的改革是向一个明确的目标、由极权主义向民主主义、从行***命令的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经反思后改而使用“转型”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使用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俄罗斯相当一部分原来追捧西方***治民主的知识分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
总体而言,基于上述种种原因,以及由于篇章所限,未曾言及的诸如俄罗斯的、文牍主义、能源型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等原因,使俄罗斯反腐败难于立竿见影。如何结合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及***经沿革背景,寻求属于俄自身的反腐之路,或将是俄罗斯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刊记者卢劲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