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打火机、燃气灶兴起,火柴的存在感越来越弱,擦亮火柴一瞬间的光芒在人们记忆中日渐黯淡。就像百年老店河北泊头火柴厂,曾经那么的骄傲:1913年注册商标时,泊头火柴是当地第一个;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时,它在全国领先;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是亚洲最大的火柴厂。直到2007年,泊头市民在网上评选“十大城市名片”,“泊头火柴”仍是人们心中的第一名。
2012年9月18日,河北省泊头火柴有限公司最后一批设备以246万元拍出,这家显赫近百年火柴生产厂在2006年破产后,几经波折最后一次光亮熄灭了。对于泊头人来说,“家家户户糊纸盒”永远成了回忆;对于更多人而言,曾经熟悉的紫色包装,正反两面分别印着“泊头”和“安全火柴”的火柴盒,已经灰飞烟灭。
冯国璋入股,成火柴厂靠山
在晚清的实业救国潮中,陆续有民族资本家创办了火柴厂,但技术落后,主要靠手工操作,产品质量、产量都无法与“洋火”抗衡。到20世纪初,日本火柴取代瑞典火柴独占中国市场,当时中国每年消费日本火柴约值白银一千万两以上。
中国进口火柴数量在1912年达到最高峰,全年共计3000万罗,约合432万件。就在大量白银因为火柴而外流的这一年,河北大商人钱立亭、李维轩、徐净轩、白聘三等人集股8万现大洋创办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现在泊头火柴公司的前身。
最初选址在兴济镇,但当时为保护地方产业,有300里内不能有两家火柴厂的法规。兴济刚好踩了天津火柴厂的界,火柴厂最终南迁至泊镇,于1912年5月22日破土动工。这倒因祸得福了:泊镇北距天津300里外,可摆脱天津火柴的抗衡;南距济南300里,又不受山东火柴的威胁。且泊镇地处运河要津,又有铁路、公路贯通四方,商船如梭,人烟云集,商号不下千余家,是发展工商业的理想之地。
1916年,由于日本在“一战”后把经济扩张重心移到了东南亚,进口到中国来的火柴大大减少,永华公司形势大好,所产“双人”“飞艇”牌火柴日产量30大箱。不料一招不慎差点翻了船:为缩减成本,在没有经过科学试验的情况下,永华用当地产的土硝代替了进口的氯酸钾原料,结果生产的火柴发火不好,被四面退货,产品大量积压,地方恶势力也乘机前来刁难,公司一度到了无法维持生产的地步。
董事长白聘三向远房亲戚、时任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求援,冯国璋家资颇厚,原本就在天津、保定、唐山等地有大量投资,尝过获利的甜头。他听说家乡人办工厂受人欺负压制,很是气愤,于是派人带了一个连的兵力押4万元现大洋到泊镇,入股永华。很快永华进行了第一次改组,白聘三继续担任董事长,冯国璋派来的赵春溪担任总经理。据说后来冯国璋乘坐专列路过泊镇,当地驻***首领和地方官员都要求晋见,他谁也没见,单召见了白聘三,当地官员莫不另眼相看。***治上有了靠山,永华火柴销路迅速好转,尤其1919年以后,在的影响下,日本的“洋火”一蹶不振,永华火柴甚是红火,以至于有的辞典在解释泊镇条目时写道:“泊镇,地名,有著名的火柴厂”。
对抗瑞典火柴 融资挺过倒闭潮
日本火柴退败后,中国本土火柴的最大对手变成了瑞典火柴。特别是1923年日本大地震后,工业面临困难,瑞典趁势而上大肆收购日本火柴公司, 1924年后,瑞典火柴已占领了东南亚市场。1927年,瑞典火柴以远低于中国本土火柴的价格对中国市场进行倾销,中国民族火柴工业遭受沉重打击,创立于1879年的中国最早的民营火柴厂巧明火柴厂在这一年倒闭。到1930年,仅上海、江苏地区就有9家火柴企业倒闭。
对永华火柴公司来说,这也是个难过的坎儿。早在1922年到1924年直奉战争中,由于两系***阀在河北混战,原料进不来,产品销不掉,永华就开始陷于困境。冯国璋此时早已病逝,其家人见永华无利可***,便于1926年将股金撤回了。内外夹击下,永华公司竟濒临破产。
白聘三再次出面,动员河间大户张伯璵入股,招来3万多现洋,于1927年4月进行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二次改组。张伯璵拥有40%的股权,当选为董事长,白聘三年事已高,改任董事。改组后,生产规模扩大,大机器增至15架,先后购进了旋梗机、和料机、切纸机以及动力机械,公司逐渐摆脱危机。到1932年,永华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8万元,职工600人,生产火车牌、骏马牌、第一牌、地球牌火柴,年产6000多箱,产值达20余万元,销往河北、山东等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白聘三对永华的贡献。此人是清光绪年间秀才,后来在河间城里经营盐业,颇有韬略。钱立亭等人筹钱不济时,白聘三毅然以7800元现洋入股,后又去河间、天津招股2万元现洋,永华火柴才得以建立起来。当时火柴生产所需的一些化工材料属危险品,须持***护照才能从国外进口,也是白聘三找到北洋***府的关系办妥。在“泊火”创业之初,白聘三功不可没。但其晚景凄惨,令人感叹,他在由天津返回家乡,行至任邱田庄时,被匪徒绑架,因赎资不足,惨遭撕票。
两次外来干预下改组的成与败
1937年10月日寇占领泊头后,日本人石场以驻厂员身份监督永华火柴的生产经营。厂方为了讨好石场,为其建造了新住房、浴池和伙房。日寇疯狂的扫荡下,百姓四下逃难,永华经营也难以为继,迫于多种因素,公司进行了改组,不过没有起到明显作用。到1943年每日只能开动四五部机器,日产量由50大箱下跌到10大箱,最后因亏累太多于1944年秋天停工。
1946年5月泊头***时,永华公司的股东们由于对***的***策不了解,听了“共产”的传闻,恐慌之下逃到天津,留下账房李秀岩等人以股东代表身份看守厂房。***府几经周旋和努力,永华才于1946年12月1日复工生产。停工数载后,火柴需求量自然大得惊人,产量有限,供不应求。但资方迟迟不肯拿出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更不同意公私合营。鉴于此,***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冀中火柴指导处”的机构进驻永华。
指导处的任务,主要是为永华火柴公司的公私合营创造条件,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比如赤磷、盐卜一类的原料,厂方很难弄到,指导处却可以通过敌工渠道从国统区获得。但指导处包揽过多,也影响了厂方经营。由指导处统一采购原料,低价买高价售出;统一规定出厂价格和统一代销产品,每代销一箱火柴要抽手续费60万元。从当年3月成立到12月份结束,仅手续费一项,指导处就抽取了13.2亿元边币,是厂方获利的3倍还要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追忆百年泊头火柴 对抗“洋火”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