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集锦
在怒江、澜沧江两岸栖居的傈僳族是我国古代氐羌族的后裔,其内部有着三个因各自的服饰颜色而得名的支系,分别是“黑傈僳”(潞琶)、“花傈僳”(霞霞琶)和“白傈僳”(蒲琶)。这三个支系不仅语言、服饰、风俗等有所差异,其传统音乐种类和乐器也是各有千秋,在有“少数民族之乡”之称的云南地区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其出色的歌唱才能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场合,如农田劳作、打猎放牧或婚丧庆礼、聚会访友等,也在民间的许多祭祀仪式以及20世纪初传入的天主教、基督教活动中得以展现,并因此形成了许多用途、风格各异的民歌品种。比如在傈僳族地区流传较广、用途广泛的“莫广”(或“木刮”),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歌曲,主要流传在怒江和保山地区服饰以黑、白色为主的“黑傈僳”人中。这种歌通常用于喜庆的节日或聚会场合由中老年男子边饮酒边对唱,有对歌和一领众和两种形式,内容以叙述历史、家谱、劳动生产或婚丧礼仪等为主;据说以往人们也常用它来打官司、断是非。莫广的歌词要求严格对仗,曲调古朴、深沉,旋律中常有四五度跳进音程,节奏长短交替进行,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民间流传的莫广曲目往往也是民间叙事长诗,如著名的《逃婚调》《生产调》《创世纪》《打猎调》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摆时”和“优叶”也是傈僳族富有特色的两种民歌。“摆时”有“自由说唱”的意思,是一种野外即兴而唱的山歌,可演唱多种内容的歌词,曲调热情奔放。以往“摆时”常用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多为男女集体对歌的形式,唱时也常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而在领、和相结合的对歌中又常出现多声部的合唱形式,通常两声部居多,其独特之处值得关注。“优叶”则是一种叙事性的小调,按内容、演唱场合又分为两类:一类多由中老年在家中火塘边上对唱,曲调似说似泣、悲苦哀怨,节奏徐缓、旋律平直,内容以追忆、诉苦等为主,但是目前已很少见到。另一类比较常见,多为青年男女传递情意所用,曲调较轻松、活泼,以言唱爱情、生活等内容为主,代表曲目如《打猎歌》、《砍柴歌》等。
傈僳族的民间舞蹈极为丰富,既有载歌载舞的形式,也有只用乐器伴奏的乐舞;内容有反映劳动生产的“挖生地”、“赶街”、“秋收”等,摹拟鸟兽各种动作仿生舞如“乌鸦唱水”、“鸡吃食”等,以及许多应用于风俗仪式或节日喜庆活动的舞蹈。保山花傈僳地区流传的“跳嘎”是当地人们所喜爱的一种自娱性集体歌舞,通常没有乐器伴奏,要由一位嘎头带领,众人跟在中嘎头后手拉手围成圆圈随之唱和,舞蹈以简单的脚上动作为主,歌唱则往往是两个或多声部的合唱形式。
保山和德宏傈僳族地区流传的“三弦舞”因其伴奏乐器小三弦而得名,是深受青年男女喜爱的一种集体舞蹈。当地有种说法,“三弦响,脚心痒;三弦响,幸福长”。无论在什么时间场合,只要听到小三弦声,青年人便会禁不住手舞足蹈地跳起来。有时跳三弦还用自制的竹笛(直列)、葫芦笙等;音乐多短小精炼,旋律中常出现“XX XX XX X”的节奏型,极富律动性。
乐器是傈僳族民间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演奏得好的人常会得到大家的尊敬。流传较广的乐器有“起奔”(琵琶)、葫芦笙、口弦、笛子等。“起奔”形同汉族琵琶,但体积略小,4根弦,形状有方有圆,没有固定的音位,演奏时仅用拇指和食指。其音色比较柔和、清晰,既可单独演奏也可用于伴舞,是傈僳族男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口弦则是深受傈僳族妇女们喜爱的乐器,它简单精巧,便于携带,既可奏出优美的曲调,也是一种可以借音传话、抒情表意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