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民国时某老中医的回忆录。回忆录里说,民国十六年,这位老中医在上海南城购房置地,瞧中一幢两层小楼,卖主喊价两万五银元,他觉得合适,自掏五千,从朋友那儿借足一万,签了房契之后,又拿着房契到钱庄办理抵押贷款,贷了一万元,算是把房钱凑够了。
这段回忆录提供了两条信息:一、民国时上海钱庄已经开始经营以房产为抵押的贷款业务,近似现在的银行按揭。二、在民国十六年,上海有两万五一套的房子。
我得嗦一句,卖主喊价两万五,可不是人民币两万五,而是现大洋两万五。现大洋两万五还是挺值钱的,在民国十六年的上海,一块现大洋能买一百五十根油条。大户人家办丧事,最名贵的“知宾酒席”也不过两元一桌。当时最牛的贵族小学育才学校,每学期学费才要三元。您掰指头算算就会明白,那位老中医花两万五千银元买套房子,相当于花掉了一个人一辈子的饭钱。
老中医买的那幢两层小楼,底层五间,顶层四间,占地半亩,有个小院子,跟现在的独栋别墅没什么两样。这么好的房子,要价两万五还真不算贵。你知道,现在上海市区的独栋别墅每平米不低于三万,想买同样面积同等样式的一套房,没六七百万是弄不成的。六七百万,那可不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饭钱,而是一个人几辈子的饭钱。
当我正感慨于民国上海房价之低的时候,北京地史办的朋友发来两张房契,用更低的民国北京房价把我惊着了。
房契一:民国三年,仁厚堂购买西城区丰盛胡同一四合院,正房三间、厢房两间、南房一间,院子占地半亩,市价二百二十五块现大洋。
房契二:民国十六年,宣武门内西大街住户李桂森出售一处四合院,共计瓦房十八间,由于是前清官邸,设施豪华,要价两千五百块现大洋。
众所周知,民国时知识分子工资很高,清华一普通教师每月能拿八十元,绸缎铺一普通会计每月能拿十二元,就连琉璃厂的抄写工人,每抄三千字就能赚一块现大洋,这么忙活一年,刨除开销,还能落一四合院。
行文至此,我开始怀疑人生。你知道,现在收入再高的知识分子,也不敢担保忙活一年就能买一四合院。难道真的是生产力越发展,居住成本越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国时期上海和北京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