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饿又冷的,在哈尔滨的街市,在雪地的小屋中,等待一个又饿又冷加上又累的男人归来。这便是萧红当时的生活状态。
读《饿》的开头部分,我们感受到了萧红对食物强烈的心理渴求。面对食物,她就是面对了最大的诱惑——几个面包于她,无异于溺水的人碰到了一根稻草,她不顾一切地想抓住它。为了面包,她甚至决心做一个小偷,“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第一次打开门做贼,她失败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第二次也打开门,这次我下决心了!偷就偷,虽然是几个‘列巴圈’,我也偷,为着我‘饿’,为着他‘饿’”,然而,她又失败了,“第二次又失败,那么不去做第三次了”。
善良的本性,让她始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所以她只好继续挨饿。她的人生,是什么时候开始与饥饿为伴啊?大约是在祖父死后,家中再也没了慈爱和温暖——她幼年丧母,继母对她施以种种***,父亲又淡漠得近乎冷酷。在遭遇被父亲逼着退学和出嫁之后,她逃离了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在精神和物质上备受折磨。其时,她才19岁。困厄中,她得到左翼作家舒群、萧***等人的救助。如果她只是普通女子,她得到的可能是普通的救助,然而她是萧红,才华横溢,灵气流动,她获得了与萧***的爱情。“贫贱夫妻百事哀。”她称萧***是“一条受冻受饿的犬”,其实她也一样,只是一条在外面奔跑,找职业,一条在家里忙碌,煮饭或擦地板而已。萧***在大风雪天出外是没有皮帽的,他借来的夹外衣,常常两个人穿,等他从外面回来,萧红就披起来忙活。两个年轻人,为了谋生,呈现出人生的种种窘态。饥饿,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威胁。
没有面包,只有饥饿,等待的时间是最熬人的。“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视野随之开阔,感受最深的却是寒冷。此时,“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像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白霜,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像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饥寒交迫,越饥饿,越寒冷。外部环境是冷的,人情也是冷的,狗有个窝,狗儿也是暖的,而她却被迫到处流浪,想到自己的境况,她更觉心寒。
此时,有个带着孩子乞讨的母亲出现在她的视野中。她由感受自然环境,关注到了环境中的人。她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旅馆房间,而是把一个作家敏感的触须伸向了社会大众。那个母亲“在楼下急迫地来回的呼声传染了”她,她更加饿了。“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她不再看窗外,关起窗子来。“窗子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一条的,后来就大哭了!满脸是泪,好像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她无法忘记刚才所见的那个可怜的母亲。她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不,不止她俩,还有那么多人,处在这个社会的底层,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朝不保夕、挨饿受冻是最真实的境况。
萧红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文章的选材总是与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她的善、她的爱、她的悲悯与同情是广大的,给予了那些被压迫、遭受悲惨命运的人。写别人的苦难和不幸似是对自我的观照,让她明白,苦难是与生俱来的,人活着就是承受苦难。这种深入骨髓的悲剧精神在她的作品里闪烁出光辉来。
玻璃窗哭了,像讨饭的母亲的脸,这又何尝不是萧红自己哭了呢?她把心底的委屈化作泪水流淌在哈尔滨的街头。“萧红一字不说伤,却净是悲凉。”她驾驭文字的本领还在于,能把所见的景、事、人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之中,不留一丝痕迹。
讨饭的母亲是可怜的,是像自己一样的可怜人。那么前来拜访的***画先生的女儿呢?“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道美,哪里懂得人生? ”萧红反复说着“美”与“人生”。小姑娘从这个世界感受的是美,是青春,就像读书时的萧红,她就是萧红年轻时的影子。萧红逆着时光的河流而上,看到曾经的自己,“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 ”。由年少不知愁到眼前的“人生”,萧红知道在现实而悲惨的人生面前,青春不值一提。“只有饥寒,没有青春。” 哪里有不爱美的女子呢?哪里有不喜欢青春的女子呢?只是现实是如此残酷啊!
萧红在最美好的青春里,过着最现实的生活。萧红当时的生活境况,实际上比一般的城市贫民还要差。所以,她后来在谈文学时,会说在她的小说中叙说的众多“奴隶”,地位比她高,处境比她好,她不配悲悯他们,而应该是他们悲悯她。贫困的日子、恶劣的环境、永久的焦虑,完全毁坏了萧红的健康。头痛、咳嗽、肚痛、失眠、疲乏……在她此后一生中,这些肺病、胃病、贫血、神经系统的诸多病症从来未曾消失过。可是,除了临终前的一次住院,她没有做过检查,她看不起医生。她与萧***在哈尔滨时,听说有一家医院可以免费看病,老远跑了过去。结果,这家医院看病草率不用说,取药也仍然要收费,她只好不看了。
作为女性,萧红一生都没有摆脱贫困、饥饿、疾病、颠沛流离的折磨,饥饿的远远不止是胃。她不由生出“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的感慨。眼前的这个只知道“美”的小姑娘让她多羡慕啊!她多少会触景伤情,产生酸楚与怜惜之情。如果说讨饭的母亲是她此时生活的映衬,那么小姑娘就是她已逝青春的反衬。
小姑娘的爸爸是给萧红送钱来的,萧红向他说好借了。可见,这寒冷的世界还有一丝温情,是萧红渴望着的温暖与爱。萧红、萧***都曾经借过钱,典当过。借的钱总是很少,三角、五角,借到一元是很稀有的事。这回借到了钱,“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两个人到小饭馆里饱餐了一顿,还美美地睡了一夜。那么明天呢?后天呢?还有多少挨饿的日子在等着她?
读完《饿》,我们不由自主地要关心萧红未来的命运。拿什么拯救她饥饿的人生?除了文字,还是文字。文字填饱了她饥饿的胃,喂养了她饥饿的灵魂。她短短的一生,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她留下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铸就了一座丰碑。在文字里追求的温暖与爱,正是拯救她饥饿人生的一剂良药,让她苦难的一生少了一些遗憾。
【模拟训练】
1.文中为什么要插入对母女俩行乞的描写?
2.文中反复提到画家女儿所说的“爸爸,我们走吧”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3.分析结尾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1.我们从女人携带孩子乞讨的情景中,看到作者对饥饿之人的敏感,看到作者的心思已经完全被饥饿感攫取;通过插入对母女俩行乞的描写,还凸显了社会的黑暗、阶级的对立、人性的冷漠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同情心,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升华了文章情感。2.一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以小姑娘反衬作者内心的凄凉,从侧面揭示了作者写信借钱的窘态。3.照应开头“可是电灯已经熄了”,使得全文结构严谨而又完整;暗示作者极容易得到满足;“一夜”则暗示饥饿的问题还将会存在。这样结尾,既紧扣题目,又引人深思。
(责任编校
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