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平时有关《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关注了主要人物,而本文作者则另辟蹊径,通过对文中并不太引人注意的项伯这一小人物的分析,来领略司马迁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
关键词:《鸿门宴》 项伯 写人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关注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而对次要人物项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分析不够,讨论不深。那么,身处“鸿门宴”中的项伯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项羽接到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密报,又采纳亚父范增的建议,决定攻打刘邦。项伯连夜密告张良,张良不愿逃亡,转告刘邦。刘邦闻之,大惊,一筹莫展。张良建议刘邦通过项伯之口向项羽谢罪,项伯也要求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一一应允。项伯回到楚******营,转达刘邦的“本意”,劝说项羽“善遇之”。从这个角度看,项伯是这次宴会的发起者。如果没有项伯看在与张良有旧的份上前往报信,鸿门宴断然无法举行。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气氛骤然紧张,千钧一发。此刻项伯挺身而出,暗中保护刘邦,缓和局势。范增项伯联手,使鸿门宴高潮迭起,悬念丛生。
二是衬托了其他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刘邦的衬托。项伯的到来,为刘邦的脱险提供了可能。刘邦马上意识到项伯的重要性,在再三询问,确认项伯的可靠后,立即拉拢团结。他一改往日的傲慢无礼,盛气凌人,放低姿态,恭敬谦和,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项伯,并奉卮酒为寿,结成儿女亲家。危困之际,亲家理当相互帮助。鸿门宴上,项伯力保刘邦在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中化险为夷。“刘邦争取项伯”这件事,鲜明地表现了刘邦高人一筹的灵活,把他顺势而变的睿智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我们来说说对项羽的衬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如此重大的***事行动,项羽闻讯即定,事先竟没有运筹谋划,也不瞻前顾后,未免过于草率;刘邦的***队,难道一击就破?未免过于狂妄。但这种“草率”与“狂妄”绝非盲目。当时,项羽三***勇冠诸侯,剑锋所指,皆为齑粉。谁敢与之争霸?挑战项羽,无异于以卵击石,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因此,项羽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更不会把他当作竞争对手。项伯亦如此,他们都不像范增那样认为,“夺天下者,必沛公也。”这种轻视刘邦的心态突出了他们的目光短浅。毕竟,刘邦率***西进,能先破关入咸阳,绝非等闲之辈。占领咸阳后,一反暴秦之苛***,“约法三章”,收买人心,积聚力量,舍小利谋长远。对有如此鸿鹄之志的人,怎能***大意,养虎为患?
怀王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虽说项羽击溃秦***主力,激化秦朝内部矛盾,在瓦解秦朝统治上居功至伟。但终究是别人刘邦先攻破咸阳,按照约定,理应称王。现在违背誓言盟约,去攻打有功之人,确实违背道义。况且项氏为楚国贵族后裔,与一般的地痞无赖,宵小之徒到底不同,知耻重义的高贵还是有的。只要刘邦不擅自称王,万事好商量。之所以出兵教训刘邦,是为了维护自己霸王的权威。项羽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要杀掉刘邦的话,“击破沛公***”和“杀掉刘邦”不能等同为一回事。故项伯转告刘邦的谢罪,并以“击之不义”来游说,项王许诺。故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默然不应。故项庄舞剑,项伯翼蔽,项王没有阻拦。故刘邦离席出逃,张良致歉,项王未加责备。因为项伯与项羽都认为刘邦不能杀,一旦诛杀,就会蒙受“不义”之恶名,招致诸侯背叛,天下唾弃。后来,戏下封王时,项羽以巴蜀也是关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遵守了当年的约定。这里通过项伯衬托了项羽“重义”的性格。
司马迁写人闲笔不闲,举重若轻。区区一个“项伯”,就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其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