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员是最熟悉的人,他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之后,播报第二天的天气情况,适当提醒人们出行、疾病、运动甚至晾晒衣服需要注意的条件。我国天气预报类节目的收视人次已经由1986年的每天4亿,增加到现在的每天8亿人次,有2/3的人每天记住他们的脸;天气预报员是陌生人,他到底是电视台主持人,还是气象局工作人员?他除了播报天气还干什么?
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天气预报员》里,他是一个有中年危机的受气包;在中央电视台,他们是一个隶属于专业气象影视集团的员工;在上海东方卫视,她是一个主持英文少儿节目的女孩;在广东电视台,她是广东省气象局的播报人员;在BBC,他是前皇家海***的气象工作人员。
天气预报每天只有那么短短几分钟,却连续成为中国各电视台收视最高的节日。法国天气预报播出时间只占整个电视节日时间的1%,广告收入却占到了20%,在天气状况变化无常的英国,BBC的天气预报高达一天140次。这是唯一一个把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结合紧密的节目,在这个时间段可以深切体会到环境变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是科学技术最亲民的体现。
天气预报员到底是谁?
1981年,中央电视台出现了我国第一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参照西方国家采用气象人员播讲的形式,由中央气像台选定了两位具有一定文艺天赋和播音水平的人选,韩建钢和李媛成为了我国电视荧屏上最早的“气象先生”、“气象小姐”。1993年的3月1日,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正式设立主持人,宋英杰“首发亮相”。天气预报员的真正“东家”并不是央视,而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局把节录好后,送到央视播出。最初的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局下属的中央气象台仅有六七人的影视利制作完成。随着媒体对气象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多,2002年8月,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成立,员工发展到数百人。
在广东省气象局3号大楼里,有8个天气预报员、4个专职摄影师、5个节日监制、7个编导、1个化妆师,以及十几个制作人员,这群人在省里为各个电视台制作风格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个气象局里各种设备齐全的小部门,完全就是一个小型的电视台,他们干脆把自己称为“电视气象人”。魏玲是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从一开始的银行职员,到后来的靓丽型小主播,再到现在的“姐姐级”天气预报员,这个兰州姑娘几乎成了一位“准气象专家”,用她的玩笑话说:做了那么7年的天气预报员,越来越有气象学内涵了。
比起这些专业的天气预报员来说,上海东方卫视《东方新气象》的主持人朱莉叶完全是一个主持人出身,这个原来在美国生活,多才多艺,原来一直和吴大维一起教小朋发的17岁女孩,第一次被拉来做《天气预报》这个枯燥的节日。还好,这个节日本身的定位就不是纯粹的天气预报,主要介绍一些生活小常识,把一些生活资讯和背后滚动播出的天气预报板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不播报天气内容,主要是拉家常,说一些‘天气冷应该吃什么’、‘天气和疾病的防治’这样的话题。”这个节目让她出了名,“很多阿姨妈妈们认识我了,观众年龄跨度下子增大了,从老到小都有,去超市买东西受到阿姨们的照顾,很是让我受宠若惊。”
天气预报员怎么做?
如今很多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只有数字显示,不再出现天气预报员的身影,这个职业正在受到模式的挑战,到底是要像老牌的天气预报员们一样规规矩矩播报,还是弄个年轻漂亮的小姐吸引眼球?在前一阵南方罕见的冰冻天气过后,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矫梅燕说:“预报员只能根据大气中低层温度,利用经验加以判断。而对这种很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预报员缺乏经验。”BBc的前任天气预报员比尔・基尔斯爵士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能够做到具有亲和力,临危不乱,准确分析从气象局拿到的数据,都可以胜任。
所有来到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应聘天气预报员的人,不必懂气象,但必须普通话一级甲等。王蓝是这个公司的职员,也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风格肯定必须是最“正”的,她必须身着套装:《朝闻天下》里,衬衣搭配马甲也可以,只要着装看起来职业,不过于女人,装饰不会过多;央视二套《第一时间》里播出的天气节目,她就可以穿得活泼、淑女一些,小衬衫、小西裤、戴个耳环都可以,甚至还能穿T恤。
除了央视,中央气象局还和凤凰卫视合作了《凤凰气象站》。这档节目很娱乐,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宽松很多――可以表现得很活泼:不要求普通话一级甲等,讲话可以拖长音:着装好看就行;在内容上,生活小常识、小民俗、传说、典故都可以往里而放。
朱莉叶的主持风格也是轻松随意型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会刻意做出一种端庄的状态来。“这个节目是在早晨首播,然后一整天滚动播出,我希望大家在喝牛奶、吃早饭的时候看到我有一个好心情。”
两分钟天气预报背后
气象主持人的称呼还有很多:气象播报员、气象先生或气象小姐。很多人还把气象播报员和天气预报员划上等号。事实上,前者是气象局的“门脸儿”,后者被气象局成为冲锋的“线”。
在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室右边,一位预报员同时而对8台电脑工作,他叫乔林,是中央气象台的四位首席预报员之一。他的工作时间通常是早晨7点到下午6点,在南方雪灾期间,凌晨4点30分就得到岗。所有重大的气象信息,如天气警报,都要由首席预报员来箍发。首席预报员之下,还有灾害预报领班、主班预报员等等。在会商室里,每一位预报员要面对3台以上的电脑,不断地搜集、观测和分析气象信息和数据。
在中国气象局,播报员和预报员泾渭分明,各司其职。预报员预测好天气情况后,把充斥着专业数据和符号的信息给气象编导,由他们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化信息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后,再由电视编导加以补充润色,最后到达播报员手中。
在广东省气象局工作的练江帆1998年从中山大学气象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先在气象局内部的一份刊物担任编辑。2001年,气象站成立了影视宣传叫中心,她成了专业知识和日常宣传之间的一座桥梁。编导看到的是科研数据和***纸,但观众需要知道的是温度下降了会不会影响菜价。两分钟的《天气预报》背后,从预测中心拿到数据,编成通稿,到后期的***像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贴近生活,编导的工作贯穿始终。练江帆的体会是:专业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把人文关怀融入天气预报里,才是衡量一个天气预报节目编导水平的真正尺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你所不知道的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