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汪良一直摆弄着一部新型手机,不时接个电话。只要上班,他就忙。“我不加班,也不在周末安排事儿,”他说,“当然了,只能是‘尽量’而已。”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坐落在繁华的长安街边。可是,从汪良的办公室望出去,却见不到车水马龙,一座尚未峻工的大楼挡住了视线。也许,他知道自己不会有时间欣赏窗外的风景。“真的,这屋里没有人会坐很久,都是谈完事就走,一般不超过10分钟。”汪良说。每个工作日,从清晨8时30分起,一直到晚上5时30分,汪良就在这间办公室里忙着。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他的事太多,但是他不加班,尽量不加。
“这孩子以后能当播音员”
汪良出生在北京顺义潮白河畔。“那是个出播音员的地方,全国很多电台都有我们顺义的播音员。”他说。
汪良父母早逝,家境贫苦。上小学时,他就是班里的“明星”。几乎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都要让他站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读一段长篇小说。“这孩子以后能当播音员”,他的老师马振儒说。果然,中学毕业,汪良成了一名“播音员”。在顺义县板桥公社,18岁的汪良有了两个任务:看电话、管广播。
听着自己的声音回荡在田间地头,汪良心中颇有些成就感。可是,听众的反应却如同给他兜头浇了一瓢凉水。“这是打哪儿找来个70岁的老头哇?”农民们指着大喇叭撇嘴。“现在想想,那就是声音训练不够,太‘散’。”汪良说。
汪良开始练发声。每天早晨,他一个人在空旷地,摸索发声的方法。他的“老师”就是收音机,中央台和北京台的节目。上世纪60年代的潮白河边,冬天的清晨,万木萧瑟,北风如刀,汪良寻找着播音员的梦想。有时,为了采访,他用自行车驼上个沉重的老式录音机,在田间奔波。也许是机缘巧合,在错过了全国数家电台的招聘之后,他终于走进了北京电台。“那个时候,我也不管领导是不是喜欢我,就是钻研业务,就是干活儿。”汪良说。他的才华很快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肯定,这个勤奋朴实的农村孩子在话筒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成了骨干。
1974年开始,汪良常被“借”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小说连播节目。“我小时候就爱听‘康英老师讲故事’,到了中央台一看,我的编辑就是康英老师。”汪良说。带着兴奋的心情,他投入了工作。他以一部《新来的小石柱》蜚声全国,成为与曹灿、董行佶齐名的收音机“午间明星”。他一个上午能录4段节目,是让编辑感觉最轻松的播讲者之一。《新来的小石柱》播出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一麻袋一麻袋的听众来信,地方台纷纷转播这个节目。以至后来他在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时,主考老师指着稿子问他:“这东西,你还用念吗?”
“也许是我小时候受的苦太多了,到后来工作、上大学、再到北京台工作,几乎都是一帆风顺。”汪良回顾自己的播音生涯,说了4个字:“苦尽甘来。”
“应该给我评个‘十大经济人物’”
今年,54岁的汪良获得了第七届“韬奋新闻奖”。提及此事,汪良笑了:“我看,还应该给我评个‘十大经济人物’!” 新一代广播听众熟悉汪良,是从“北京交通广播”开始的。有人说,遇到堵车,车窗里飘出来的全是“北京交通广播”的节目。这个台的创始人就是汪良。北京交通广播初创时期,举步维艰。“半年里一个广告都没有,急呀!”汪良说。刚刚从经济台“编辑部主任”转变为“交通台台长”的汪良意识到,自己不能光管节目了,他必须要抓经营,要让节目和广告形成良性循环。当时,广播正处于低谷,个别电台不惜牺牲节目质量,让编辑、记者、主持人拉广告,混淆节目与广告的界限,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使媒体经营更加混乱、困难。汪良果断做出决定,在北京交通广播,不允许编辑、记者、主持人拉广告,一切广告经营由广告公司,编采人员集中精力搞好节目,并形成规范的考核系统。
“如果说我做的事情,有什么能在广播历史上留下点痕迹。就不能不提广告经营。”直到今天,汪良还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自豪:“北京交通广播的广告经营在短时间内就收到成效,今年,交通广播的广告收入将超过2.7亿。这个办法放大到整个北京台,也是效果显著,北京台的广告一年增加了一个亿。现在,全国有很多电台在克隆它。”就这样,北京电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广播大排名的第6、7位直线上升,最终稳坐榜首。
汪良率先在北京交通广播推行广告制,用招标的方法选择广告公司,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对广告公司的筛选。多年的电台管理经验使汪良很快成为广告管理方面的专家,他还独创出按行业管理广告公司的办法,帮助广告公司协调市场资源。在美国考察时,骄傲的美国同行向汪良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在听了对方广告管理的方法后,汪良自信地告诉美国人:“我的管理办法比你们的更先进。”
北京交通广播从初创阶段的一文不名,到广告利润每年数千万元的增长,使汪良对广播事业有了更大的自信心。此后,他又创办了北京城市管理广播、北京生活广播(现改为体育广播)。2000年12月,他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开始参与全台管理。北京交通广播的广告经营经验不仅使北京台受益,更进一步受到全国同行的瞩目。“我们进行广告商招标时,全国不少电台都派人来观摩,”汪良说,“这件事在历史上应该留下一个痕迹,它增加了全国广播的收入。”
“如果我离开电台一年半载,它还能正常运转,就说明我管得好。”
在管理上,汪良非常重视“规矩”。他说:“我是个求全责备的人,对自己是,对下属也是。”
他的规矩并不仅仅用来约束别人。在北京交通广播,曾有一位主持人让他非常恼火,他决定予以处罚。不料,这位主持人拿着规章制度来找他:“您不能处罚我,我做的事情没有违反这些规章制度。”汪良只好“认栽”了。他告诉这位主持人:这次我不能对你进行处罚,但并不说明你做得对。“回过头来,我再完善那些规章制度。”汪良说。
汪良认为:“如果规矩定得让领导都有了顾忌,那就说明这些规矩有作用了。只要有个规矩在,别人再说什么,领导心里都有个尺度。有了规矩,就得照办。”汪良是一个喜欢有秩序的人,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贡献的是思想,以及由这些思想产生的规章,然后监控规章的执行。这些规矩和秩序在电台的管理中变成了制度,这种管理理念在北京电台发展中得到有效印证:
继北京交通广播在全国广电系统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2003年11月,北京电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省级电台。汪良认为:获取认证证书并不是目的,关键是要通过认证,严格工作流程,全面促进北京电台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5年,汪良管理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出台。为了全面探索工作人员岗位评价办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对全台143个岗位,用《岗位说明书》的方法进行了确立,形成了一套涉及岗位责任、任职条件、职业通道、工作环境等内容的考核标准,这套标准的出台用内部“法律”的手段明确了每一员工的岗位责任,强调公平公正,极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汪良不喜欢加班。他有一个观点,老加班的领导不一定是好领导,也许是该别人做的事他自己做了,“要不就是这个领导太笨”。他认为:“要是我离开一年半载,单位还照样运转,就证明我管的好。”眼下,汪良正在琢磨一套“电脑签字系统”,这样在出差的时候也能通过电脑签字,节省时间和效率。
不能不重视新的东西
北京交通广播试播的第一天,汪良开着车,在北京三环路上“转悠”。在西三环、南三环,收听的质量都非常差。汪良觉得“堵心”,给北京电台的领导打去了电话:“这么多人,准备了这么长时间,没想到是这样!”
汪良承认,他“办了一件傻事”。1993年,调频收音机还不多见,绝大多数车上用的都是中波收音机,汪良为了用上中波,申请占用了原文艺台的频率。当时的音乐台台长劝说他用调频,可汪良说:“有几辆车上有调频?”坚持使用中波的结果是损失收听质量。没过一年,到处都是调频收音机了。
“这事给了我一次教训,结论就是对新技术不能不重视,思想不能僵化,要接受新事物。”汪良说,“所以,现在什么网络电视、数字广播,我们都非常重视,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汪良是一个不甘于现状的人,他喜欢新奇的东西。“我的手机、电脑,换得算快的。”他在自己的书里写道:“不断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才会前进。要说伟大的发明创造不大会有,改革也是发现和完善问题。”
正是由于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从1970年到今天,汪良为中国广播界创下了许许多多的第一:
中国广播界第一个率先实现频率专业化;中国广播界第一个实行采编播首席制;中国广播界第一个网络电视;中国广播界第一家全面开展数字多媒体广播试验;中国广播界第一个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广播界第一个实现单频率经营收入过亿元;中国广播界第一个保持七年经营收入全国第一;……
不上班的时候,汪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上。从小就练,至今已四十余年。多年的苦修,他写得一手极具风骨的“板桥体”,现在他是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他说:“我想用卖字的钱给台里的年轻的人设个奖励基金。”“韬奋新闻奖是一个很重要的奖,是对我多年工作的肯定,也给了我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汪良说。他一直觉得,干广播、干新闻,没别的捷径,“就是要敬业”。
(作者单位:蔡闯,光明日报;李蕾,《新闻与写作》编辑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汪良:我是个求全责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