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之高贵在于其不流俗,高雅而不排他,高洁而不失真。这是一位酷爱牡丹的女画家、一位意气风发的女警员,一位执著创作的美术家,她为了画好牡丹,远去寻找无穷的灵感,在山东菏泽、江西庐山、内蒙古大草原、云南昆明和西双版纳,德国的卢浮宫、柏林的植物园与汉诺威的湖边都留有她写生的倩影,她独辟自己的艺术人生,我们才知牡丹何以天香。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客为牡丹倾尽翰墨、洒尽丹青。牡丹的高贵见于“净洗浓花不受尘”的脱俗清雅,又有“竞夸天下无双绝”的雍容华贵。都说“唯有牡丹真国色”,画牡丹的人不少,但画好牡丹却不易,更何况她还身兼女警之职,却因天生与牡丹有缘,便成就了她牡丹画一生。她叫江洋,自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便在重庆市公安局扎根了,工作虽然繁忙,但也始终割舍不了她对牡丹的喜爱。
江洋三岁开始学画时,是因为父亲对牡丹的喜爱。从小家里的后院就种满牡丹,年幼的她早已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看到了牡丹美的极致,就渴望用画笔表现它的美,牡丹的神韵和灵气是如此让人欢喜。每天,江洋都会花上几个小时静静观赏牡丹,在洛阳牡丹园里,在重庆垫江牡丹山上,她一泡就是整整一个假期,每天两个馒头一壶水,从清晨坐到日落。
她说:“牡丹看时容易绘时难,它变化多端,神奇莫测,是大自然美的缩影,要想将牡丹的婀娜多姿、色彩变化、枝叶有据、穿插梳理、自然花瓣、阴阳向背惟妙惟肖、形神完美地跃然于纸上,就必须要用心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的玄妙之美,这样才能把牡丹的气质真正表现出来。”
牡丹之写意与工笔
古人云:“牡丹难以墨,用墨难以浅。”
在写意与工笔之间,牡丹时而精细巧丽,时而浓墨渲染,在不同画派的笔下尽显其多姿多彩。曾有《宣和画谱》载五代时期的“黄筌的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徐熙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放丹粉而已”之说。徐熙的《牡丹***》创造了叠色渍染法,落墨较重,薄施丹粉,用笔清秀,意趣生动,使牡丹内在的美得以充分再现。
宋代时,牡丹多了一层书卷之气,典章佳句频入画中,院体画家众多,牡丹的绘画技法也日臻完善,“花之于牡丹芍药,必使之富贵”。画家徐崇嗣继承祖父徐熙“野逸”之风,只用丹粉点染,不用描写,开启了“没骨牡丹”的写意之风;而宋徽宗赵佶则善用勾勒烘彩,工整艳丽,将牡丹的清丽之风延续后代。明代时期,画家徐渭发明泼墨法来画牡丹,对后世的牡丹写意画影响深远。到了清代,寿平、郎世宁等人采用清新的色调、工整的笔法勾勒牡丹之风;而扬州八怪中的高凤翰、罗聘等以及其后的任伯年、吴昌硕,则着意牡丹的笔墨挥洒。近代画家齐白石、王雪涛、李苦禅、朱屺瞻、崔子范等以写意画著称;于非、陈之佛、张大千、俞致贞、刘力按上等以工笔画著称。及至当代,牡丹画又分为京津画派,其讲究书法入画,色彩文雅清新,画面中暗含玄妙虚怀之境;江苏画派,其讲究古典情韵、润秀清雅之格调;以及长安画派,其讲究写意对比强烈、泼辣、豪爽。
平展一张素宣,手提羊毫大笔饱蘸胭脂红,笔尖部再蘸白粉,红白两色略调和,画出花瓣。蘸与调之间,层次分明,深浅不同,一笔、两笔,不几笔,一朵“牡丹花王”便跃然纸上,典雅绚丽、令人拍案称好。这是江洋笔下的牡丹,她继承了写意牡丹的画法,在笔墨丹粉的点染中展现出了牡丹的色彩与情韵。观其牡丹画给人一种春风拂面、春雨润心的感受,一种将其内心的感悟和大自然的呼吸融于一体的神韵,流露出东方女子所特有的“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的清丽妩媚。
师法南北画派
江洋并非科班出身,但从小受父亲的书画传授,加上她天资的悟性和持之以恒,让她在青年画家中成为一名佼佼者。她曾拜师北派牡丹大师孙玉德先生和海派画家梅若先生。两位先生都是以写意画著称。孙玉德先生尤擅牡丹画,作画时喜墨色兼用,画面上一般用色两到三种,黄、墨、红各色相容,花朵是用色彩点染拥簇而成;衬叶则以水墨渲染,画面颜色鲜丽而不华靡,设色醇厚而不郁结,尽显牡丹之雍容华丽和高贵不流俗之气质。而梅若先生则最擅长虫鱼鸟兽画,尤其能恰好捕捉动物的各种神情姿态,在他的笔下,有展翅飞翔的鸟儿,有涉水嬉戏的鸭子,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勤劳采蜜的蜜蜂,还有水中游鱼、笼中蟋蟀,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在他的笔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深受这两位先生的传授,江洋的牡丹画在用色方面更为大胆,黄、红、蓝、白、紫等各色交融,将牡丹的典雅、清透、灵动、华贵表现得惟妙惟肖,性情各异。画面简洁灵动,空间感极强,或鱼戏花,或花引蝶,动静结合;在布局上,江洋继承了海派的“对角布局斜造势”的章法,或左下向右面斜上,或右下向左面斜上,抑或是左上向右面取势,花的枝干也做斜势,且交叉相错,在一开一合、一大一小、一刚一柔等对比关系之间,加强画面的紧密而形成对角倾斜之势,使整个画面自然而不呆滞。
她的《山花烂漫》,画面极具空间感,远近景错落有致,布局呈右上至左下的对角斜势,自有一种生机盎然、自由烂漫的意味。***中的牡丹采用白、黄交错,自上而下交错生发,花朵大小相携,傲然中带一点羞涩,温婉中带一点俏皮,枝叶采用墨绿色点出,更衬托出花朵的高贵气质又烘托出花团锦簇的热闹感。画面中部运用中景手法,将错落有致的房屋与远景的山峦和近景的牡丹相映,给人一种盎然生机的活力,右下方以墨色点染的山石与若隐若现的山峦形成强烈对比,画面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动静相协,构造出一种大圭不琢、松静自然的意境。
牡丹仙子散灵气
江洋作画常常蘸水就画,蘸墨就画,所有的构思都在她铺开宣纸的那一刻就已信手拈来一般,仿佛是一位牡丹仙子下凡而来,笔法轻重得宜,缓急有序,浓淡得当,在画纸上洒落了灵气。江洋说:“画是心灵与性情的物化体现,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我喜欢旅游,每到一地都会找一处静静观赏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在我家的后院里还养了一只鹦鹉和10多只小鸟,种了一园子的牡丹,我常常观看它们的作息,与它们交谈,这样,当我拿起笔时就能感到灵感如泉涌般让我促笔而成。”
古人云:“所观所写,即其所蓄。”江洋的绘画风格清雅、温婉空灵。她的《迎春》,那盛开的牡丹,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若隐若现的假山,生趣盎然、俊秀多姿,令人不禁想起李清照在《庆清朝》的牡丹“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东君”的与春为伴、傲然怒放的意境。《和谐》中牡丹与鸡群为伍,将 “雅”与“俗”相辉映,把“真”与“朴”的性情推向极致,颇有“***群芳”但却“与俗共赏”的端庄却不失亲和的性灵,反映出画家对生灵万物的平等思想。古曰:境由心生。画境的和谐宁静、趣味盎然无不是江洋热爱生活的写照,她将大自然给予她的灵感源泉融入她的个人情怀之中,将她的求真向善尚美的愿望幻化在她的画中,充分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和热爱,她用她独特的东方女性的视角、审美情趣和心路历程,营造出一幅幅充满呼吸、生命力和神韵的画作。
“我用我的心灵在绘画,在画里倾注了我所有的情感。它就像是我心灵的再现,如同老朋友一般,与我对话,同我共思。”几十年如一日,江洋将其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倾注于笔端,将牡丹花在生命中最为精彩的瞬间,定格在一个个美丽的画面,她对牡丹的如痴如醉,是绘画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一种性情,一切都尽在画中,读她的作品,真是“余韵绕梁,三日不绝”。
江洋
刑法学研究生,任职于重庆市公安局。因热爱绘画牡丹,所绘牡丹取南北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风格,被人称为“江牡丹”。现为中国牡丹艺术委员会会员、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画社常务理事、重庆公安美术协会副秘书长。
其作品《山花烂漫》在中国美术馆一经亮相,便一鸣惊人,此作品获得重庆文联组织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后,便被永久馆藏。她的牡丹画作还被中国贸促会、澳门大学、全美建筑学院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