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山本岛西北部定海马岙镇,有一处神秘的古文化遗址。它是河姆渡文化的分支,是中华海洋文明的源头,昭示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
土墩遗址之现
马岙坐落在卧佛山脚下。这里三面青山环抱,一面临海,形成盆状地形,腹地广阔,一直是块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殷实之地。就在这片盆地内,历史上曾呈“V”字形密布着99个高低大小不一、高出地面数米的土墩。土墩淹没在萋萋的荒草之中,一躺几千年,犹如尘封的历史典籍,等待着后人的翻阅、了解。
没人关注马岙这些土墩的来历和作用,除了岛民发现用土墩的土烧制出来的砖瓦特别细腻光滑。大量的土墩就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平整掉或毁坏掉。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日子里,有几个岛民在唐家墩烧窑挖土时,不经意间翻弄出了残损的红烧陶片和稀奇古怪的石器、兽骨、蛤蜊壳……
1979年9月,浙江省考古部门的专家闻讯赶来,对4000多平方米的唐家墩进行了试掘,仅仅在10平方米范围内,便出土了鼎、釜、盘、锛和唐三彩、铜镜、金钗等一大批破裂的器物。随后,考古专家对周边99个土墩中的29个进行发掘,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12个,属商代、周代的8个,尚未确定年代的9个。土墩里出土有历代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器物以及海岛、海洋生物遗骨500余件,其中渔猎用的石镞、石刀等占了很大比重。考古的初步研究成果在1983年的《考古》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从中阅读到和平的繁盛、战争的喧嚣和一些关于经济的、科技的、艺术的历史片断……
激动,兴奋,大家一致惊呼:这是6000年前舟山先民的集居之地—海岛第一村,在中华海洋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
海洋文明之源
马岙土墩遗址散布在一片蜿蜒河岸旁的长满蒿草的高地上。
据了解,当年考古专家只负责对所发掘的土墩进行勘测,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以及整体“99墩”之说并未提出可靠依据。由于年代久远,流传在马岙先祖口中的土墩名日渐流失,土墩的方位也日渐模糊。至目前,文物部门和马岙博物馆悉心采集到64个墩名,其中以动物命名的有6墩,以植物命名的有7墩,以姓氏命名的有10墩,以生活、生产器具命名的有11墩,以建筑物或地标命名的有6墩,以形状命名的有9墩,以其他方式命名的有15墩。
64个墩中较为显著的有三个:长墩、洋坦墩,发掘于1979年,已列为定海区文物保护单位;凉帽篷墩,发掘于1983年,里面器物多,艺术价值大,文化意义深,已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察,马岙小盆地原先是一个浅海湾,出产丰富的贝类和鱼类。舟山先民便在附近高地垒起层层熟土,堆积高高土墩,居住生活,方便渔猎。后来,海湾逐渐淤塞,成为一片海积平原。渔家逐海迁徙,土墩渐废,而残存下一些劳动工具、生活器具在这曾经的生命场里。
舟山群岛是华夏古陆浙闽丘陵的东北延伸部分,由四明山、天台山两大山系沉入东海而构成。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过6把木桨和完整的陶舟,据碳14测定,已有7000年历史。而马岙土墩遗址的出土文物与河姆渡的同出一宗,一脉相承。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考古学会的专家鉴定,马岙土墩展示的文化属河姆渡文化分支,舟山群岛的史前文化就是从浙东大陆传播过来的;它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并开启了后世的中华海洋文明。
文化中继之地
马岙文化发现后,随着考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舟山日报》《浙江日报》《***日报》《新民晚报》《中国海洋报》《东方信息导报》及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年来一直有所报道,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和反响。
马岙土墩遗址占地总面积14万平方米,是舟山群岛乃至全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原始村落遗址。它对研究舟山历史、研究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它在中国古代文明对外传播中,特别是在对日本东瀛文化的探源中,提供了实物佐证。
日本的专家学者一批接一批踏访马岙土墩遗址。他们面对着这些被人们小心翼翼掸去了尘土、正默然而立在博物馆明亮玻璃柜里的史前文明,茫然、疑惑而敬重: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镞、石环……闪烁着勤奋劳作、顽强生存的光芒;釜、豆、罐、盘、盆、壶……凸现着生命、智慧、创造的玄机。马岙土墩遗址出土的陶罐上有6000年前的稻谷痕迹,其稻谷纵脉清晰可辨。出土的还有利用页岩和板岩制造的水田农耕工具—犁、镰等。犁共有三种:斜柄形、鱼鳍形、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件三角形大型犁,长68.5厘米、尾宽47厘米,厚1.8厘米,用页岩磨制,两腰有刃,上下左右钻四孔,由竹管、沙子钻成,令人惊叹。这些是古越大地“稻耕文化”已经相当发达的实证,也是中华农业文明延展到舟山群岛,延展到台湾、琉球,东渡传播到日本的实证。日本京都大学、天理大学和日本野外文化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以及《朝日新闻》记者采访、考察马岙文化后称,这里是“中国文化传播中继地!”
海上文物之乡
马岙因土墩遗址而有“海上文物之乡”之誉,也成为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为更好地保护、弘扬和利用海洋文明古文化,马岙镇***府于1998年投资3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马岙博物馆。
马岙博物馆是中国海岛第一家乡镇级博物馆,位于白马街,占地3335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馆室面积630平方米。馆室有上下两层,设有“海岛第一村”“盐业生产”“海岛民风习俗”3个展厅。展厅分别陈列着反映先民生息、垦殖、创业的出土文物100余件,如“中华第一犁”等工具、鼎釜等炊具、凿形器等礼器;反映海岛主要经济活动盐业生产的历史和工艺流程的实物展品数百件,如晒盐板、水车、蓑衣、笠帽等;反映岛民起居饮食、时令节庆、礼仪风情等习俗的宣传作品数百件,如照片、木雕、版画等。此外,还有天外陨石、地下化石、沙涂贝壳等博物品。丰富多彩的藏品浓缩着舟山群岛6000年光辉灿烂的海洋文明,气息醇厚,具备教育性、知识性和观赏性。
马岙博物馆有户外遗址遗迹展区,以现存土墩为主体,沟通古驿道、古驿亭、古驿站、古烽火台,联络龙潭坑、昭君山、林家祠堂和仿古街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