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一直都占据着首要位置,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热难点问题。特别是大学的扩招,人员急剧增多,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安全意识 大学生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72-01
1 强化安全意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也由之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联系日益密切,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都给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从各种网络媒体上常常可以听到令人堪忧的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而造成遗憾的新闻报道,如:大学生落入传销组织、网络电话诈骗案、校园寝室盗窃案、校园投毒杀人行凶案等等。拿高居不下的大学生上当受骗案件来说,被骗学生数目惊人,有的选择求助老师或报警,有的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还连累寝室好友,单笔被骗金额上万元的例子不在少数。大学校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生活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对安全的认识、内心体验和保护安全的行为方式等[1]。大学生安全意识是个人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思***教育工作的基础课题。
2 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表现
首先是缺乏安全法律意识。有些大学生在受到危害时,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在面对诱惑时不能区分法律的界限,在毫不知情的下触犯法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其次,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外部环境来说,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优越的环境造成了其社会阅历不足和思想单纯的特点,对于社会上花样百出的各种骗术难以分辨,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太浅。在社会实践,特别是找工作和兼职时极易上当受骗。对自身来说,家庭中“保姆式”教育淡化了学生们生活中本能的安全防范意识。例如:过马路不喜欢走斑马线;手机放在课桌下,下课时忘记带走;把贵重物品放在极易被“顺手牵羊”的位置;出门不锁门;出门时不断电源;寝室私拉乱接电线插板;为了使用方便而不惜冒险违章用电等等。有的同学习惯在床上为手机充电、在被窝里听音乐玩电脑等,不知不觉睡着以后,电器的长时间发热,极易引发火灾。甚至,有同学在遇到公寓检查时,立即将热得快之类的违章电器藏到被窝里,更是令人堪忧的问题。
3 关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反思
3.1国家安全教育
自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和寻衅滋事,妄***西化中国。从服装到饮食,从音乐到影视,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妄想使中国青年一代接受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而背弃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从“日本篡改教科书”、“争端”、“***企***”、到“***袭击”,各种事端一直威胁着国家安全。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抓好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提高其历史使命感;抓好法制教育,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3.2人身财产安全教育
在交通安全方面要加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学生“四个意识”:靠右行意识;红绿灯意识;路标意识;斑马线意
识[2]。在防火安全方面要强化消防知识宣传,多开展切实的相关活动,紧急逃生演练等,是大学生既具备防火灭火知识,又能紧急疏散自救。高校周边社会化的商业繁荣,便利了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网吧游戏,引诱学生,不法之徒穿越于校园之间,寻衅滋事等。针对高发率的上当受骗与盗窃案,首先要加强宣传,利用典型事例,多层面、多渠道的展开教育。其次,要优化治安通报制度,时刻警惕偷盗的发生。及时通报治安案件,增强大学生的日常防范意识。在公寓不存放大额现金,不留有“顺手牵羊”的机会,不留宿外客,对陌生人进入要提高警惕,随时询问,不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3.3心理安全教育
从“***杀人事件”到“云南大学女生碎尸案”;从“川大学子因丑杀人案”到“药家鑫杀人”;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高发的大学生自杀案件,血的事例在大学校园反复上演,提醒着教育工作者们,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在工作中,要注重通过课堂讲授、通过活动开展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优化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服务。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心理门诊等途径,优化咨询渠道。此外,还需整合和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库。普及心理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因心理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一旦形成,便会化为一股具扩散能力的积极效应,成为一种日常的意识形态积极传播,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强化大学生安全意识,它关系着学生健康成长,关系着校园和谐,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现在,更关系未来。
参考文献:
[1]朱兴华.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
[2]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邓娟(1986-),女,汉族,四川达州人,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