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2012年8月10日,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纽交所股票代码: VIT,以下简称“文思”)与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HSFT,以下简称“海辉”)宣布,两家公司已经签定最终合并协议,双方股票将以1:1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后的股票价值约为8.75亿美元。
根据协议条款规定,文思与海辉的股东将分别持有合并后公司约50%的股份,原海辉股票将继续保留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交易(纳斯达克股票代码:PACT)。合并后新公司的中文名字为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英文名字为Pactera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Ltd.。
交易完成后,文思创始人、现任董事长兼CEO陈淑宁将担任董事长,海辉现任CEO卢哲群将担任合并后公司的CEO,而合并后新公司的董事会将由文思和海辉各选派四名董事组成。
文思和海辉合并后员工总数达到23000多人,2012年营收总额预计将超过6.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IT外包服务供应商之一。但是距离印度前十大软件外包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如Infosys的69.94亿美元,以及威普罗公司的66.28亿美元。
新闻点评: 国内软件外包行业被迫“抱团取暖”
四、五年前,软件外包一度是行业热议的话题,那时有观点认为,软件外包业务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近两年,关于软件外包业务的讨论声音沉寂了很多。2012年,软件外包领域轰动业界的事件当属文思和海辉宣布正式合并。
2009年,一度曾传出确实消息,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另一家领***企业东软集团欲收购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收购完成,将成为首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0人的软件外包企业。当时业界对这一事件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度,远超今天文思海辉合并事件。但据说是受大连华信股东阻挠,收购行为最终搁浅,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一次规模化发展尝试夭折。
如果说东软集团欲收购大连华信是一次主动的资本运作策略行为的话,那么文思海辉的合并被迫的意味更浓。合并双方给出的理由被业界解读为“抱团取暖”,是应对业务萎缩、强敌环伺的自保策略。
正因如此,对此次合并有叫好者,也有质疑者。本刊曾对文思海辉合并与亚信联创合并进行过比较性分析,发现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亚信联创合并四年后,依然难言成功,文思海辉又会如何?
业界的担心是有理由的,文思海辉合并后,双方股东各持50%的股份,董事会成员也是平分秋色,从管理角度看,这样的结构充满了不确定性。当公司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如果董事会磨合不好,很容易分成意见相左的两派,又因为数量相等,会否影响企业决策效率不得而知。两家旗鼓相当企业合并此前鲜有成功案例。
从中国企业过往的收并购事件中分析,企业文化是否融合始终是收并购能否成功的一大影响因素。企业文化这事儿说起来好象很虚无缥缈,但不夸张地说,文化冲突会体现在每一件事情的判断和处理上。
有媒体报道说,文思海辉文化冲突应该会较小,因两家企业主营业务都是软件外包,其实不然。陈淑宁是文思的创始人,文思的企业文化就是创始人文化,而海辉却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文化,双方对事业的追求、对财富的理解、对企业价值的塑造、对个人事业发展的规划,都会存在很大差异。过往,“企业创始人文化”和“职业经理人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文思海辉能越过这道坎儿吗?
据知情人士透露,还没渡过“合并蜜月期”,双方管理团队就曾发生过激烈争吵。如何解决文化冲突,避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