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令人心灵不死
诗歌令人精神高贵、心灵不死。徐晋如极重传统的诗教,著有古诗集。他的诗作,绝大部分收在他的《胡马集》里,还有《红桑照海词》行世。如今的他,是当代公认的旧体诗词(他更愿意将之称为国诗)名家。他的诗词,以深厚的学养、犀利的思想以及充沛的感情作为基础,时人读之,有如晚清人读龚自珍诗,“若受电然”。
初中时代的徐晋如就已开始写旧体诗词,并且沉醉其中。读书和写诗,成了他中学时代的必修课,他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比花在正常学业上的少。但是当时的写作,只重情感的抒发,并未意识到诗词格律这一回事。少年徐晋如第一次感觉到格律的存在,是在读“摸鱼儿”这一词牌的作品时,他发现同一词牌的词,不仅在字数上相同,甚至在诸多字位上的音调,都有着相同的地方。这时他意识到,同一词牌不仅要字数相同,还有着另一种重要的规则,那就是格律。诗同样也是这样。恰好当时的盐城有一个湖海艺文社,里面聚集了很多诗词爱好者,于是徐晋如就通过向里面的长辈学习,掌握并精通了旧体诗词的格律。
孤独的心灵
徐晋如出身于一个双职工家庭,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家境还算宽裕,从小就不用为金钱而发愁。但徐晋如的家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他的父亲是他祖父的养子,并不是亲生的。其祖父所在的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这个家族对徐晋如家并没有什么异样。
但是变故出现在徐晋如念高中的时候。那时徐母突然被验出患有晚期癌症,医学对此也已经无力回天。正当徐晋如家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之下时,又一个打击降临到这个家庭:这个与他们不同血统的家族的人,认为徐母的疾病会传染给他们,开始对徐晋如家进行强力的排斥,甚至带有恶毒的攻击、谩骂,与之前的态度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徐母的逝世,才得以告终。
这个事件使年纪小小的徐晋如看清了这个家族的伪善、人情的淡漠,从而使他开始思考更多形而上的问题。或者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心灵开始变得孤独。他开始看《鲁迅全集》,看郁达夫的作品。冲击他心灵的,不仅是这些优秀前人的高贵,更有他们在黑暗中那股悲悯与抗争的强力。
清华大学中文系“为他而设”
徐晋如早慧,中学时代的他在各学科上的成绩都很优异。初中毕业后,以外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盐城市第一中学,这是江苏省有名的一所重点中学。徐晋如自小喜欢文科,对于理科有一种无形的抗拒感,尽管他的理科成绩相当出色。但是在高考分科的时候,他选择了理科,动因在于他的家庭:徐父认为,之前数十年的历史经验无不在昭示,习文科的风险系数要比习理科的高出许多,为了安全起见,他一直都建议徐晋如报考理科。徐母也持同样的观点。但是徐晋如笃定了要报考文科的决心,一直未曾动摇过,中间之所以出现转变,还因为这么一件事情。
在决定文理科选择的那一天,徐晋如决定回家和父母摊牌,表达自己一定要报考文科的强烈意愿。但是当他到达家中的时候,家里空无一人,这时候邻人告诉他,他的母亲因病入院了。徐晋如旋即赶往医院,这时父亲拿着母亲的医疗化验单给他,他才知道母亲患上了癌症,而且还是晚期,将不久于人世。心情极端沉重的徐晋如,不忍拂逆双亲的意愿,毅然选择了报考理科。
高考前夕,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当时的徐晋如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报考清华大学。既然不能选择文科,他还希望自己能像所倾慕的鲁迅先生那样,学医以用世。那时他的目标院校是北京的协和医科大学。但是有一天他在翻阅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的时候,发现清华大学新成立了中文系,并开始在江苏省招人,名额只有两个,更绝妙的是,还限定为理工类的考生。
徐晋如看后,心内又涌起了要考读文科专业的愿望。于是,他马上赶到办公室,向老师说要改志愿。老师们听到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清华大学有中文系吗?”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期清华大学被强划为理工类大学,自那时起就一直没有中文系。徐晋如告诉他们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们在确认情况之后,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并说:“这个专业就是为你度身订做的!”
在那一年,徐晋如过得并不顺利,母亲在高考前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而在高考时又受到一些外界的干扰,考试的发挥并不正常,比理想中的成绩低了好几十分。但他还是如愿以偿,成为建国后江苏省两个最早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的人之一。
徐晋如 字康侯,号胡马,江苏盐城人。诗人、学者、思想家。本科期间先后就读于清华与北大,为1952年以来惟一兼读两校者。后跳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著有诗集《胡马集》、词集《红桑照海词》、***治哲学论文集《人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