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学生在文言文准确翻译上三方面的困难,一是一些和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难于区别;二是有些句子语序颠倒不容易把意思表达的通顺合理;三是有些句子省略成分较多,不容易把意思表达完整。可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一是要辨析,二是要调整,三是要补充。
【关键词】初中;新课标;语文;文言文;翻译
依据初级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增加了文言文课文的数量。而阅读理解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又是最感头痛的一件事。因为文言文中的字面意思难于理解,如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学生就很难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更谈不上判别其优劣而有所学习借鉴了。怎样来阅读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文言文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又是大多数初中学生感到伤脑筋的事。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只会一味的去查找工具书,没有很好的理解,再次碰到还是不会。的确,由于古今汉语在词语意义、语法结构上的许多差异,表义习惯的不同,一个生活在现代汉语语言环境中的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中是难免要有许多困难的。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和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难于区别;二是有些句子语序颠倒不容易把意思表达的通顺合理;三是有些句子省略成分较多,不容易把意思表达完整。针对上述困难,我总结出相应的三种方法,供学生参考。
一是要辨析:
就是将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遇到的那些和现代汉语词汇似乎相同,但又不同的字词,要认真地比较、分析,找出字词所表达的几个含义,分别放到句中分析是否通顺,符合句意,把握它在本文中的正确含义;然后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意义。不要把它们当作现代汉语来理解。例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
2、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制:规模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稍稍:渐渐
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尝:曾经
5、或王命急宣――《三峡》 或:有时
如果我们不加辨析,草率地将上面五个加点的词当成现在汉语来理解。 “卑鄙”译作“行为不道德”;“制”译作“制度”;“稍稍”译作“稍微”;“尝”译作“品尝”;“或” 译作“或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文言文中这五个词应翻译为“卑鄙:身份低微”、“制:规模”、“稍稍:渐渐”、“尝:曾经”、“或:有时”。在进行辨析时还要特别注意文言文中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相似的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现象。例如: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交通: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如果把“交通”、“妻子”、“绝境”当作现代汉语中的字面形式相同的双音节词来解释,那就错之千里了。
二是要调整:
就是将文言文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顺序的词序进行整理,使之通顺。在文言文中一般作补语的“于”字结构,翻译时都要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翻译时要作更大的调整。例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例1中“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例2中“吾谁与归?”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即“吾与谁归”。这样一调整,学生在翻译时就容易多了。
三是要补充: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古代文言文文辞简略,翻译时要进行适当地补充;二是古人写文章,常常省略许多句子成份,翻译时则要把这些省略的成份补充出来。例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译为:不单是(抓住了)有利时机,而且也是(由于)人的谋略(高明)。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岳阳楼记》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洞庭湖)往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可以通到萧水和湘水。
例句翻译中加括号的字都是增加的,在翻译时,如果不作较多的补充,意思就表达不完整不明确。
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上面谈到的三种方法,切不可死搬硬套。
另外,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适当辅以“意译”。所谓“直译”,就是把原文逐字逐句的对译过来;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句或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
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了,“字面意思”上的难题就解决了,内容大意也基本清楚明白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深入领会其内涵实质,把握其写作特点,那就方便容易多了。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准确的翻译不失为理解、分析文言文的一条捷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准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