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到日本对于射艺传承的那么好时,心里总会有不甘的情绪。”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创会理事郑海亭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么说,的确,虽然中国作为射艺的发源地,但是在我们平常人的生活里却很难看见传统射艺的身影了。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弓箭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也令其逐渐成为现代的新的贵族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这项看起来有一些“神秘”色彩的运动。
射艺人生
中秋节刚过,马伯***就来到了位于济南大明湖边的尼山书院射圃,他告诉记者,在去年,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自己接触到了射艺,自那以后,他便迷恋上了这项运动,“起先,我对于射艺的认识只是存在于能够身穿汉服,潇洒的搭弓射箭这么一个直观感受,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才开始慢慢领悟到射艺的精髓。”
马伯***认为,以前自己遇事总是很急躁,然而自从迈入射艺圈子之后,射艺带给马伯***的更多的是一种能够时刻平复“心情”的“安定剂”,如今,马伯***每次来到射箭场之后,都要向负责教习他的老师鞠躬致敬,仿佛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20岁正是心浮气躁的年龄,马伯***能够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马伯***的授艺老师郑海亭说。
同马伯***沉迷射艺一样,今年45岁的赵萍已经是全国范围小有名气的弓手,如今,赵萍回忆起三年前自己和老师郑海亭在济南的文庙相遇的情景时,还记忆犹新。
“当时我在弹古琴,郑老师在演习射箭,后来郑老师就拿着他的弓和箭来到我面前,我们就那么认识了。”
起初赵萍认为射箭是一项偏向“男人”的体育运动,并不愿意一试,后来随着郑海亭的深入讲解,使得赵萍对于射艺又有了新的认识。
赵萍发现,射艺并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它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的丰富。”
因为酷爱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赵萍很快便喜欢上了射艺,她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如今,赵萍除了担任由郑海亭创建的奎虚射圃首席讲师,还经常外出参加全国性的射艺比赛。长期的从事弓箭运动,也令赵萍的身体更加的康健。“射艺真的是改变了我的人生!”赵萍说。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射箭是一项颇具仪式感的运动,因此对于服饰的要求异常严苛,总体秉承了两汉时期的风格传统。这些服饰也在不断进化,譬如适合弓手穿的圆领袍衫虽然起源于隋唐年代,但它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风格。
至于弓箭的材质,制作工艺自古以来就颇为讲究。
在清朝时期,就有专门从事弓箭制造的相关部门,这一时期的弓箭大院属于皇家特设的兵工场(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铺均属皇家专有,从业者大多为皇亲,并以满族为主,其产品均上交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
郑海亭告诉记者,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洋***火炮的发明引入,再加上由于弓箭制作工艺繁杂,要求又高,弓箭作坊逐渐的消亡,到最后真正精通中国传统弓箭制作的只剩下一个叫做杨福喜一个传人了。
出于对弓箭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放弃了原有工作,经过他的潜心研制,杨福喜的弓箭甚至还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并多次邀赴香港参与亚洲射艺交流活动。
射艺有着相应的硬件要求,郑海亭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奎虚射圃学员在礼射之时所穿服饰都是由国内专业制作汉服的汉服中心所提供,“有些做工精良的汉服都会使用手工制作”,而使用的弓箭则是中国传统的“汉弓”居多,此类弓的特点就是物美价廉,能够较好的满足普通的射艺练习需要,但是“也不排除有资深的弓友花费上万元,去买牛角弓来参加我们的礼射活动。”
“射”是君子之艺,郑海亭所推广的传统射艺,除了一些外在的硬件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要求。
在尼山书院的射箭场上,靶心旁书写着“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几个大字,郑海亭解释说,这句话的原句出自《孟子・离娄上》中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每当郑海亭的学生在射箭时,他都要教导学生这一句话,意思是如果射出去的这一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不要怨天尤人的去埋怨弓的不好或是天气的原因,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射箭一直以来都是“六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射箭除了被当作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们的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更是“仕者”阶层所钟爱的一项运动。
“有些人认为射箭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我却说射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因为现代的体育竞技讲求的是结果,而传统的射艺则是更加看重中国礼文化的内涵传承。”
“同现代的体育竞技一样,现代射箭更多的是追求结果,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于弓箭的材质,想方设法的从技术上提升弓箭射出的命中率,而对于成绩的追求,往往会令人忘记弓箭这项运动本身所带给我们的东西。”
郑海亭告诉记者,射艺讲求的是“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强调孔子的“射艺观德”,通过在射箭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和礼仪,从而体现儒家的“修身”思想。
如果说射艺能够在表面上给人带来凝神静气般的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一个人“正射必中”一般的浩然正气。
在今天的日本相关射艺的书籍里面,开篇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于《周礼》、《礼记》以及“汉射文化”的详细介绍。由此可见,射艺本身所赋予的文化含义。
“可以说,自从弓手只要踏入到射艺圈的那一天起,穿上传统的射服,拿起传统的弓箭,就必然会接触到这些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思想。”
从弓道至射艺:
君子之艺的社会化推广
近些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的发展出现了瓶颈,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背景下,日韩的“弓道”却备受欢迎,郑海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只仅仅依靠“说教式”,更应当通过对于像“射艺”这样的“具象”来进行更多的“体验式”传播。
“日本的弓道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射艺,而现如今我们只有依靠学习日本的弓道来一点点找回我们那些曾经遗忘的东西。”
八年前,郑海亭通过自己孩子接触到了日本的弓道,自此他便致力从事于射艺在中国的传播,这个过程比较艰难,“以前都是自己投资建设相关场馆,义务去给大家讲解射艺。”
令郑海亭欣慰的是,现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非常的好,由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提倡与保护力度加大,射艺“又被很多人所关注起来。”
如今,郑海亭除了在济南市区拥有了四家射箭场之外,“还有很多单位特别是青少年单位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向”。
最近,郑海亭和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堤口路小学以及大金庄小学达成了合作协议,“可以预见,在以后,将会有很多的孩子们将能够接触到射艺。”
然而面对着大众对于“射艺”需求的日益增长,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又成为了郑海亭急需解决的问题。
郑海亭说,曾经西方学者说过的“在东方,一个国家的儒家文化的传承度与经济程度是成正比的”令他印象深刻。“在韩国,弓箭运动往往被称作是“国弓”运动,他们的普及程度令我们难以想象。”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射艺能够真正的普及开来,让大众认识到它的独特魅力。”郑海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