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属于特殊的动宾结构,即动词或是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动词以后,其动宾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动意动的关系。这二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在形式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因此,要区别它们,除了依靠语言环境还要弄清它们的用法。现将它们的区分做以下介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使令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及物动词 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有的是由不及物动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就带宾语了。
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存活。
例2:泣孤舟之嫠妇。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泣:使……悲泣。 舞:使・・・・・・起舞。
二、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指的是不及物动词,但是也有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后用作使动用法的。
例1:流血漂橹。(《过秦论》)
漂:使・・・・・・漂浮
例2: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使・・・・・・朝拜
例3: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桓祭文之事》)
危:使・・・・・・受到危害
例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随
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后,用作使动还是不用作使动,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只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三、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不但活用为动词,而且具有使动意义,即不是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去支配宾语,而是名词使得宾语发生该名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四、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弱。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昂其值,居为奇货。(《促织》)
昂:使・・・・・・高昂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指名词不但活用为动词,而且含有意味性的意义,即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虽然带有宾语,但是并不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这样的意义,认为宾语是该名词表示的人或是事物。
例1: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 友: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而耻学于师。(《师说》)
耻:原为形容词“羞耻”,这里用作意动词。“耻学”,即“以・・・为耻”(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例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中的“贰”和“二三”就是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综上所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发展演化到现代汉语中就是“兼语式”,使动用法是把兼语后面的动词或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翻到兼语前面,意动用法即是把兼语后面用如动词的形容词和名词翻到兼语前面。使动和意动都是把兼语式变成“主――谓――宾”形式,使语言精炼化。在句子中,要分辨名词、形容词是用作一般动词,还是使动,或意动,就要注意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领会,从上下文来分析。用作一般动词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施行的;用作使动的,其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用作意动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施行的。使动和意动的用法,其特点是都带有宾语。有的虽没有宾语,但从表达的意义上来看,仍可根据这些特点来判断它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如何区分文言文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