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主要流派,曾经统治着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长达千年之久,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它独有的道德教化体系,回顾历史,儒家的这种道德教化无疑是成功的,研究探索这一体系对于分析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探索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方法方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拟从以“经学”为代表的汉代道德教化体系的兴起与衰落、以“经学”为代表的汉代道德教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汉代道德教化体系对当代德育工作的启示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儒家;经学;道德教化;高校德育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主要流派,曾经统治着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长达千年之久,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它独有的道德教化体系,中国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们正是以这一体系统治和驾驭着百姓的思想,形成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现象。回顾历史,儒家的这种道德教化无疑是成功的,研究探索这一体系对于分析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探索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方法方式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众多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儒家有一套极为完整的社会道德教化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体系中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分析扬弃和综合利用,取其精华,以期指导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伦理教育。
一、以“经学”为代表的汉代道德教化体系的兴起与衰落
所谓经学,指训解、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之学。“经”指《易》、《书》、《诗》、《乐》、《春秋》、《孝经》、《尔雅》、“三礼”、《春秋》三传、“四书”等儒家经典,系统地研究、探讨儒家群经之学即称为经学。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和研究的对象,并结合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新见解。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文化的正统,长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
先秦时期,子学兴盛,百家争鸣,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作为其中一个流派和墨家学说并称为先秦两大“显学”,在先秦时期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经学对中华民族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但其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经学长期束缚人们思想,众多士子热衷于读经、解经,不注重创新和发挥,一度形成只能信仰、不容怀疑的思想格局,这对思想界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在西汉后期,经学的粗劣变种谶纬经学出现,一些巫师、方士用宗教预言、符瑞应等附会儒家经典,影射***局变化、王朝兴衰和权贵命运等,经学走入迷信歧途,最终经学在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
二、以“经学”为代表的汉代道德教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演变
汉初到景帝末期,是汉代经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治环境比较宽松,在大一统的现实面前,士人们纷纷从先秦的理想层面回到了现实之中,其主张和建议均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汉初文人们有了强烈的***治参与愿望,表现出积极的用世精神,他们希望积极投身社会,成就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儒学所倡导的入世之说恰恰迎合了当时士人的这种心态,这也是儒学得以大兴并为统治者所推崇的主要原因。
汉代经学至成帝时期达到极盛,这一阶段经学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学成为***治的工具,成为皇帝制定***策、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士人治学不再是为了探索真理,获取真知,而是为了论证现实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为封建阶级统治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这一时期,通经成为重要的选官标准,研习儒家经典成了最主要的仕进方式,这一阶段儒生通经致用,无论是治学还是教育都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意识,多数士人把***作为求取仕进的方法。在独尊儒术的规范和引导下,儒学不再是士人的认识对象而成为崇拜的对象。
东汉中后期,盛极一时的今文经学终究走向没落,由于***治的黑暗,大批士人仕进无路,对现实的悲观绝望使得他们对儒学的经世作用产生质疑,转而开始追求精神的超脱,继而导致了东汉后期玄学的兴起。
三、汉代道德教化体系对当代德育工作的启示
汉代经学教化体系的演变是汉代思想发展的重要脉络,同时也是汉代德育教化的重要演变。在汉代儒家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在以经学为指导的社会***治生活中,儒生们以儒家学说为精神凭借,宣扬教化,对于封建***治文化不可或缺,对后世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经学中的合理成分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和作用。经学中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应引起关注,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更应引以为戒。
(一)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归结起来,其实质正是中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一个国家或***权在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成员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人民对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及意识形态产生认同,在这种社会认同的基础之上,国家才能在重大问题上引导和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组织高度有序化的社会。
汉代儒学的这一理论恰恰为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提供了一整套完备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完整的解释了封建时代应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朋友、兄弟等等,这套价值体系的建立对构建稳定的社会关系,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当代社会,其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还在影响着国人。这也正是当代思想***治教育中需要借鉴的地方,在这套价值体系中,对封建***权的愚忠愚孝思想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但是其他的诸如仁、义、礼、智、信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却是我们应该加以提倡并发扬广大的。比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反映了儒家重义的价值取向。这些都应该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所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注重美育的教育价值
儒家十分注重美育的教育价值,认为它是培养道德情操,塑造理想道德的必备手段。美和善的统一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孔子把《诗》与乐列为德育的必修课程,认为人的德行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很显然,儒家把美的熏陶作为完善人的道德品行的重要手段。
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美学美善统一的思想,明确地把“乐”当成“教”的一种手段,用来移风易俗,从根本上改变人性。在《举贤良对策》中,董仲舒这样认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审美教育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培养几个艺术家或解析几部艺术作品,而是为了完成对人的和谐的、全面的培养。董仲舒从美善统一的角度讲述的、通过教育使质朴之性为善的论点,对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在当代中国,审美教育在高校却往往被忽视了。高校一直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艺术类课程是通过选修的方式进入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之内的,对审美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其文化层次相去甚远。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却缺乏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正是审美教育的缺失。这点也恰恰是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向儒家德育体系借鉴的。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与困惑,德育工作者必须关心大学生困惑,给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解压,才能取得效果。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做到对大学生有用,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赢得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高明峰.“经学”与“儒学”概念辨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 庄甲鹏.浅析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J].科教文汇,2009(2).
[3] 贺志朴.董仲舒美学思想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4] 蔡方鹿.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11.
课题项目:阜阳师范学院***建思***专项课题“儒家道德教化体系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项目编号:2008DJSZQ04。
作者简介:高晓颖(1981- ),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治教育;陈为科(1981- ),男,安徽蚌埠人,阜阳师范学校,讲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儒学”到“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