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装作为由晚清“旗装”向民国旗袍过渡时期的主要服饰,它被看作是女性接受新知识、新文明的象征。它在保持原始的上衣下裳的穿衣形制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样式,从最初的袄裙发展到盛行一时的“倒大袖”文明新装,而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分析清末民初的”文明新装“款式变化,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年代分析,从而对不同时期服饰的流变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文明新装“主要是指清末民初时期的一种衣着装束,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而命名。民国初年,因为留日学生甚多,所以当时的服装式样多为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质纹,不戴簪钗,手镯,戒指,耳环等饰物,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20世纪初,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与席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两种思潮的交替影响下,中国女学生在服装流行中掀起了一股“文明新装”风。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新女性”的着装意识:穿文明新装看作是接受新知识过新生活的象征,所以文明新装又被叫做“五四装”。
“文明新装”遵循中国最古老的穿衣形制,上衣下裙的服装形制,都是平面造型,削肩、细腰、平胸的基本造型。对于“文明新装”的短袄长裙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受到日本风格的影响,它是外来服装与本来服装的一种结合。
“文明新装”整体造型特点
服装整体造型特点表现为:上衣腰身窄小,领子略低,袖子长不过肘,下摆呈圆弧形或方形,并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绣以不同的花边。装饰方面:民国时期女袄的袖口的装饰风格明显区别于清末袄的大镶大滚的装饰手法,整体风格朴素淡雅,比较简约。倒大袖的产生,更为穿着这种服装的女性增添了几分柔美和妩媚。“文明新装”发展后期出现了很多地域性差异,有的富贵人家在服装上绣上精致的花卉装饰,发展后期服装多以印花面料代替手工面料。
“文明新装“款式变化的时间阶段分析
“文明新装”的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1911年,然而1915年―1925年期间是”文明新装“发展的主要阶段“,这段期间因为西式服装的影响,学生女装的使用,后期的裙长慢慢变短,并开始露出小腿。到了20年代,下摆在脚踝以上的裙子随处可见。到了30年代,这种外来与本来结合的样式基本不在,而是西化的上衣下裙,随之以旗袍作为妇女的主要服饰。
1. 1910年代的“元宝领”袄裙(文明新装前身)款式分析:
1911年时期妇女普遍穿着上衣下裙的样式,这是对清代汉族女装的延续,因为当时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形成了简练自由的风格。
1911年妇女上衣清一色为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主要以青色蓝色等素色为主,下着长裙为深色。妇女衫袄款式不一,大襟,斜襟,衣摆多为方形。在袖口处均有一段白色或花色紧口袖。高领式样,是受到当时留日学生的影响。(***1-1摄于1910年代《老照片》)(***1-2 元宝领)
10年代前期袄裙已经摒弃了复杂的装饰,都被一条简单的窄边取代。高领斜襟的袄裙装束较为普遍;整体线条窄瘦,比较挺直;领子越来越高,高达四五寸,形成了“元宝领”;这种“元宝领”在1911年以后几年极为盛行,然而这种高的衣领极不方便,又不卫生(***1―2)。下摆多为方形开衩及腰样式;袖较短,妇女已露出腕部,与之前的宽袖有着鲜明的对比,妇女在袖口处均有一段白色或花色紧口袖;衫袄较长,长多达臀部以下,有些甚至长到膝盖。整体较为厚重,没有身体曲线。初期妇女袄裙虽然仍不脱传统的样式,但是在古典中透漏着新时代妇女***的新气息。
对于”文明新装“样式的最早出现时间,可以确定为1913年,根据1913年7月10日的《教育杂志》刊登“取缔女学生之服装”的消息,其中一句报道是“裙用黑色,丝织布制,均无不可”[1]当黑裙为学生装之后,各省纷纷执行,便有了所谓的“文明新装”的出现,以淡素取胜,成为当时女性的一股清流。直至“五四”时期,这种装扮仍然是女学界的流行服装。
10年代中后期,女短上衣配裤的款式逐渐出现,这种学生装束简单朴素,方便大方,符合辛亥***对于服饰改革思想的原则,下身是不加修饰的黑色长裙,裙式变化较大,由起初的百褶裙改为大褶的深色长裙,长及脚踝;衣身甚长,前长至膝;袖长一般至肘部,袖口一般为七寸;领略变低,领高缩短至颈;前期衣摆是方形的,开衩,后期发展为直角与圆弧两种样式。在领口、袖口、开衩处有简单细花边装饰,采用新式面料做成,短袄长裙贴体穿在身上,在设计上稍微收腰,整体款式开始趋向“曲线型”,能够逐渐看出女性着衫袄后的
腰身。
2.1919年的”“的”文明新装“:
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据记载,当时参加运动的一批女学生,他们穿着浅蓝色圆摆小袄和黑色素裙,白色布袜和黑色布鞋,朴素雅致。这是对”文明新装“装束贴切的描述,而且”文明新装“的这种装束也开始真正得到普及与发展。1919年―1920年衫袄款式与之前无较大区别,衫袄长度略短,开衩处有纹饰。裙子逐渐短至小腿。 20年代初期妇女盛行上衣下裤,裤短过胫,后期甚至短至过膝,女子在从事校园 活动时多穿裤装,裤长较短,露出脚踝,以更加方便
劳作。
“”后期,妇女服装普遍缩短。女子的短装是合乎时代的需要,根据资料记载,因为“短衫在精神上、卫生上,都比长衫好的多,在工作上又很方便,不过现在的短衫,形式上不甚好看。一定要好看,到完全无缺的办法。”[2]所以1921年后期裙子与裤子都起着相应的变化,“举凡袖口裤脚,无一不阔,”“均阔约八九寸
有奇”[3]
1921年后的文明新装:衣身变得短小,由初期的窄长变为短阔;底摆由直角演变为圆角或半圆弧形;前期衫袄变为无领,后期又恢复有领;袖长变短,为七分袖;袖口变宽,逐渐形成喇叭形,也就是俗称的“倒大袖”(***2-1)。袄裙放弃了中式的百褶裙制,裙头改为西式的纽扣。
1921年代的”文明新装“装束比较朴素,体现了那个时代女学生崇尚朴实、无雕琢的精神风貌。然而历史的进步潮流是难以阻挡的,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妇女***,为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也日益成为新时代女性的自身行为,这也对1921年之后的妇女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1922年之后的“文明新装”:面料较为华丽,衫袄较短,下摆为圆弧形开衩。有领或无领,袖口,领口,衣襟边,都有简单的纹饰,袖长变得更短,至肘部,袖口不断变宽,黑色或深色长裙不断变短,到了1925年裙长到了小腿中部。
3.1925年之后―30年代初区域发展“上海装”的盛行与衰落:
“文明新装”的整体装饰较弱,然而无装饰的服装样式很难持续太久,女性对于美的意志是不可转移的;所以到1925之后,五四的新女性服装观念早已忘却,袄裙变得更加艳丽与时髦,产生了很多的派别。上衫下裙的学生装到20世纪20年代已变化很多,衣领高度的不断变化,短袄底摆的不断变化,到了后期出现了“上海装”,凌伯元《民国日报》撰写的《妇女服装之经过》一处记载到:“十四年初,女士多转而穿上海装。上海装者,则长椭圆形元斜圆角衫,二分高领,曰豆角领,袖长仅至腕,裤则阔而且长,垂于脚面。其衣色均彩,甚少素色者,惟间亦有之。行时柳腰款摆,亦别具风韵,故此风行一时。”[4]这段真实的记载就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着装特征。 1925年“上海装”的总体概括:上身短袄越变越短,下身裙子越变越长,衣摆开小圆角,紧紧地裹着身子,将身体曲线自然的显露。
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明新装样式的袄裙由于地域的原因,发展为很多派别,“上海装”面料华丽,颜色鲜艳,虽然还保持着上袄下裙的样式,但“文明新装”的朴实、简约的思想已经不存在,随着旗袍的不断发展,这种样式在30年代左右就基本成为老的样式服装。
总结
1910年代和1920年代的“文明新装”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较大,整个变化呈现出从平直向曲线、从臃肿到合体的窄衣化的发展进程,服装款式也越来越具备审美价值。
后期流行“倒大袖“袄,它使女性的上半身轮廓近似三角形,使得女性的肩部线条更加流畅,符合中国传统的溜肩审美取向,袖口的宽阔陈楚玉腕。如果把袄全部拆开,袄的两袖和前后衣身四片是惊人的一致,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有序的审美观。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服装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末民初“文明新装”款式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