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煮清末篇1
海南岛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是中国年均气温最高、年温差最低的地区。日照长、热量大、气温高、蒸发力强、无冰冻期,全年均可产盐。临高县西北环海有博铺、马袅等11个港口,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浓度较高,是海盐生产的好地方。
有关海南盐业的最早记载,出自《新唐书・地理志》:“唐乾元元年(758年),琼山宁远振州(即现在的琼山、崖县)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可见当时海南制盐业已经比较发达。临高作为海南盐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龙田、抱社、美良、船头(今龙楼)、盛大、安全、乐春、仓米、朗英、和贵、头东等村庄已经有人从事制盐业。
明洪武前,临高马袅一带有人使用煮盐法制盐,当地以煮制盐的炉灶闻名被称为“道灶村”。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马袅、新兴以及美良等海边盐民逐步将煮盐改为晒盐,将海沙晒干后堆放在过滤池,用海水淋在沙顶上,把过滤出的卤水挑到用石头和石灰砌成的结晶池上晒制成盐。
明万历年间,琼北东寨港与铺前港交界处发生大地震,造成大灾难,殃及临高盐田。《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和《文昌县志》均有记载:“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大地震,公署民房崩倒殆尽,郡城中压死者几千”,“官房、民舍、祠堂、城廓、坊表等倒塌殆尽,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此次地震导致马袅盐场化为乌有,其他盐场也损失惨重。加上连年海盗袭扰,临高盐田几乎绝收,欠有盐课一千四百十两,有“邑令史流芳吁请,奉旨临高未完灶田课银俱著豁免”的记载。
清乾隆年间,临高的马袅、三村、永和等盐场地,共有沙田837丘,池漏838个;抱社、美良、群道、新龙、寮道、南雄、船头、南堂、龙田、盛大、抱补、朗英、道寮、博岸、仓米、古春、乐春、和贵、和东、片石等有漏灶1834个,漏灶面积382亩;从事制盐生产427户,1352人,年产盐量共1340吨。除销售儋县、澄迈、琼山、文昌、定案等县外,还运销本省(广东)各地。
盐业自古均属官营垄断行业,利润极高,并能提供大量税收以作***费,所以历代***府均对海南盐业高度重视,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临高制盐工艺与琼山、文昌、儋州等地基本一致;成品盐质量与周边也相差不大,同时也为历代皇朝提供了巨额的赋税,有史料记载,“明洪武间,设马袅盐场大使一员,隶海盐课提举司,共办盐一千四百十七引二百三十斤,岁运廉州新村盐仓上纳”。此后明正统壬戌、正德、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及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等均有关于临高盐业税收记载。
清末至民国,福建、广东等地人民和海外华侨相继来海南集股投资兴办盐业,促进榆亚、昌感地区滩晒盐场的开发,使海南盐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建立后,***府对食盐实行统购公收、按期付款的方法,安定盐民生活,调动盐民生产积极性,随后在全县进行大规模“沙改”工作,集中成片开发,大规模使用机械化生产方式,使盐产量逐年增加,使海南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盐基地。
在沙改工作中,不少地势低洼、不易连成片或者小片的盐田,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上曾热闹非凡的人工沙地制盐场景已逐渐被机械化取代,但临高调楼镇、新盈镇的几百亩古盐田,海水漫过的沙地依稀可见,渗透卤水的盐漏伫立,晒盐堤坝、放盐仓库仍然保存完整。这是临高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我建议发展经济中要加大保护好古代盐业生产文化遗产。
海煮清末篇2
食盐为百味之祖,自贡为井盐之都,盐帮为美食之族。吃在四川,味在自贡。植根于巴蜀文化,结胎于川菜系列,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自贡盐帮菜,既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又是中国盐文化的组成部分。
百里盐场,市井繁华,酒肆林立,会馆密布。不同层面的饮食消费和嗜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交融,使自贡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盐帮菜系,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的杰出代表。
自贡盐帮菜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最为注重和
讲究调味。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自贡盐帮菜在其两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厨和烹饪大师。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名厨董俊康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做的一道香酥鸭,倾倒了电影大师卓别林;陈建民大师上世纪中叶把盐帮菜传到了日本上流社会……新中国建立后,更有号称四大金刚的樊德崇、李绍光、倪少云、陈德章,再加上邹青云,时称“五朵金花”,他们为传承和发扬盐帮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在川菜系列中,有不少精品、珍品均与井盐的发展有关,据《四川风物志》记载,川菜中的“水煮牛肉”这道名菜,即是在自贡盐业生产中诞生的。
其他美食推荐:开花白糕
是人们喜爱的早点之一,它是用糯米泡涨后,再用石磨推出成细面,并采用自然发酵的方式发酵,最后用蒸笼蒸熟食用。其味是天然的糯米清香,甜中有回味,老少皆宜。
小煎鸡
为自贡家喻户晓的一道家常菜。要选用不大的公鸡或子鸡,配以新鲜的生海椒加上红红的泡海椒、嫩姜,辅佐以豆瓣、料酒、小火慢炒而成。汤汁包裹鸡肉、放入嘴中,鸡与椒混合的味道,触动你的味蕾。
盐都担担面
担担面是著名的自贡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秘制的汤料而成。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咸味烧白
这道最大的妙处便是芽菜将肥腻五花肉的油腻,统统吸走,肉不腻了,菜倒肉香十足。
毛牛肉
毛牛肉俗称“牛肉粑儿”,明清以来均有制作,历来为民间所爱,可和瓜子糖果一起进入果碟,又可与酒菜一道上餐桌。
海煮清末篇3
1海盐文化历史
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是盐城文化的主体和精髓,是盐城人民在进行海盐生产、运销、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层面上的历史遗存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思想特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盐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产盐历史,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盐文化的源头所在。盐城境内海岸线全长580多公里,680多万亩海滩,水域广阔、滩涂平坦,是海盐生产得天独厚的地区。最早的《史记•货殖列传》就记载盐城为东楚有海盐之饶,发展到清乾隆时期,盐城的海盐生意进入黄金时代。虽然清末民初,海岸线东扩,海水渐淡,由于“废灶兴垦”,海盐产业的主导地位也逐渐让位于农业,但至今盐城仍是我国重要的八大海盐生产基地之一。几千年的海盐生产史,在盐城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及非物质海盐文化遗产,《汉书地理志》等大量书籍记载着盐城产盐工艺及改革历史,以吴嘉纪为代表的诗人、民间文学家也创作了大量反映盐民从事海盐生产、生活的诗歌,更有大量插***记载着盐民的产盐生活点滴,将盐民的艰苦朴素、团结合作、开放包容、不屈不挠精神表现无遗。
2盐城特色产品包装现状
盐城的特色产品在国内也小有名气,如何首乌、醉螺、醉蟹等,但在包装设计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包装产品设计中很少使用盐城特色的海盐文化内容,如醉螺的包装,只在单一的色彩背景上放置一瓶醉螺***案,加上简单的产品文字说明,再附上大几号的“盐城特产”字样;二、包装设计文字排版粗糙,***案不精致,不能提升产品档次;三、包装结构低劣,未能考虑旅游商品必须具备的存储运输安全性,不具备旅游的社会效益。
3海盐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海盐文化能向人们传达的知识及精神主要表现为:
(1)盐的生产过程: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但对于盐的生产过程知者甚少。几千年的海盐生产,盐民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及技术,海盐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从最初的直接煮海水为盐到汉代以后的连卤煎盐,再到宋代的“晒海为盐”的演变历程。可以在包装上用剪短的言语加上小插***,向大家传递产盐知识点。
(2)盐的妙用:因盐建城,因盐得名的盐城,有权利也有义务传递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及盐的妙用之道。如早上喝一杯淡盐水,有助大便通畅;在盐水中煮过的玻璃杯或瓷碗不易破裂;用盐可以擦掉铜器上的黑点;想让花开得更鲜色,在花盆里浇一点点盐水即可;用盐水洗冻疮可止痒等。
(3)盐民的精神力量:可以通过插***的形式,在描绘产盐过程的同时,表达盐民的艰苦、团结、包容、坚强的精神力量,亦可以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产盐小故事结合插***印于包装上,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感受盐民的乐观勤俭的精神风貌。
(4)盐城旅游景点的推广:中国海盐宝物罐是我国第一座反应古老中国海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盐城有史以来第一个过的国家批转,带有“国”字号的重点建设工程,2008年11月18日在盐城建成并对外开放。白色盐晶造型的雕塑式建筑,让人领略先祖“煮海为盐”的历史文明,博物馆内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示古代“连卤为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得多层文化场景,可在包装上进行适当推荐。
4结语
我们应充分利用包装这个文化传递载体,着重开发和运用海盐文化的特点及内涵,除了在文字上传播海盐的基础知识,也可运用插***与小情节,丰富表达情感及意境,乘着旅游业的翅膀,将海盐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到全球各处,让更多人认识海盐,了解海盐知识,获取海盐妙用之道,更能领悟盐民精神。
作者:张云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