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似乎集结了新上海所有的财富,用一种昂首阔步的姿态,俯视着老上海的节奏和老上海的腔调。孙韵,住在这儿,跨江去往的汾阳路,有她工作的音乐学院――因为郎朗,这里几乎成为音乐梦想的发源地,钢琴,也被寄予了太多音乐以外的东西。
天生就是音乐家
她的母亲,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至今坚守着很多老上海的东西,即使在北京、美国居住多年,还坚持跟人只说上海话。她的父亲,曾是中国第一圆号,如今在北京,有些隔膜地远望着她。
那时的她,还叫孙蕴,因为蕴着的欲望太多,她不喜欢,后来,她改成了韵,和着轻盈的旋律,飘出了更多的浪漫与情致。
9岁开始学琴,第一任教师是母亲,随后就是殷承宗、周广仁,在中国,这样的名字后面跟着的都是类似“可望而不可求”的词语。更不可求的是,16岁花季,她拿到了美国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预科的最高奖学金。傅聪,好像很晚开始的学琴生涯,所获成就,大多靠的是天赋,还有渊源家学;于她,更多的,是母亲的执着与挑剔。
在美国的16年,像是一本曼哈顿浮生记和《奋斗》的混搭版。每晚到Donuts通宵打工,睡上几小时就去上课练琴,而后终于懂得可以教课赚钱,直至获得国际艺术家比赛第一名,进卡内基音乐厅、纽约林肯中心演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有留学生的经历在她身上一样复刻着,不知疲倦。
这样的一面,很多时候搞不清是她要的,还是母亲催生的。但“艺术好像从小就栽在我血液里的,我的另外一个本能就是一个搞艺术的,就是一个弹钢琴的。”
另一面,当问她最不能舍的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是“情”。也许,抛开了潜意识里母亲的那些个坚强意念,自由自在,这样的她,更像她。
她漂亮、聪明、风趣、感性、直接、矛盾,常常交织在自我怀疑与慢慢肯定之间,缺不了浪漫又讲求实际,渴求心灵平定,却又易为欲望驱使,因了这样的特质,她性感、风雅、魅力十足、极具诱惑力,天生就是个音乐家。
她的笑,那么有张力,像是震动在空气中的每一水滴,落下的每一次,都能成为新一轮的排列组合。与她的交谈,情节几乎可以穿插在每一个问题中,言语在这样的佐料之下,不会显出任何寡淡的滋味。
其实,女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她们懂得欣赏世界中的每一处色、香、味,不像男人,容易被宏大的命题套住,而一旦宏大,就免不了虚空,甚至斗争,哪怕只为名利。所以,这个世界,应该多些可爱的女人,因为可爱,所以善良,因为善良,所以平静。
头脑不能有太多杂念
1987年,她来到美国,入学的第二天,学院的一位美国教授就对她一见钟情,疯狂的追求于是开始了。七年后他们结婚了,四五年后这段婚姻也在他们起点的校园终结。
若干年后盘点她的生活,突然发觉她和数字7特别有缘,出生在70年代,来到美国在87年,两段婚姻中的男主角,一个大她7岁,一个大她14岁,坚持下来并让她愉悦的,是那段大7岁至今仍琴瑟合弦的幸福婚姻。
每天早晨起床后,她会坐上十分钟入定冥想,睡前,亦是另外的十分钟,每周,至少还有40分钟是为冥想预留。
很多年前在美国,有一天她去听菲尔兹曼(Vladimir Feltsman)的演奏,“他的那场音乐会能听见天人合一的能量,仿佛一切人间的情感都能一刀切开”,那段时间她纠结在一段感情中,“听完脑子清楚了很多,我就到后台找他,跟他说‘我要跟你学琴’。他很智慧,他一看你就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东西,他就问我‘你是要学琴还是学其他什么东西’,我说学琴,学琴外还想学你台上的那种自信。我问他‘你哪儿来的那种能量?’他说‘你问了非常隐私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演奏型的东西,其实这跟他整个的精神世界有关系,他信瑜伽,他教了我一种思想状态:头脑不能有太多杂念”。
“我很羡慕得道者眼睛里的那种宁静智慧”,但她同时喜欢“enjoy生活,喜欢shopping,喜欢很多东西。”
她会组织一些大师音乐会,在“做点事意思意思”、“不做事没意思”和“多做事什么意思”间竭力把握着音乐和生活的分寸。
她开始慢慢熟悉着并融入这个她出生后就离开的城市,同时,也在平衡自己的张力,“我希望自己更洒脱、更智慧,不随年龄时间的影响而失去属于自己的女性魅力”。
Q&A
Q:你觉得你自己个性里有哪些特质是你自己欣赏的?
A: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很不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我经常会一阵一阵,有时喜欢有时讨厌,因为我发觉自己有很多缺点。这可能是我妈放在我身上的一个十字架,她有成名成家的愿望,自己的梦没有完成,对音乐执着的她就把这个梦放在很小的我身上,她总是对你不满意。只要在她眼前,你就会这不对那不对,她总是在挑剔,推着你往前走。我在美国上大学、硕士她都一直跟着,她也在一直学习。可能我和她不同的是我在各种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够适应,不抱怨,然后都能走出来,走得还不错。
Q:你是个很敏感的人吗?
A:从小为我服务的人比较多,我为别人服务的时候比较少,所以不够敏感。从到美国以后,我开始知道要融入这个社会,就必须要生存。整个过程我都是在转变,怎么能够去掉ego,我一直在追求这个,不要整天独善其身,应该一直要兼济天下。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质疑自己,我在美国一切看来那么好,每个阶段都碰到很好的老师,奖也得了,卡内基音乐厅也演奏过了,主流圈也进了,婚也结了,难道这就是我要的一切?后来我试过让自己平静,试过辟谷,发觉经过40天的辟谷后,突然变得像一个镜子,变得更敏感,对周围的各种感受更能体会。
Q: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做什么?
A:我是个很热情的人,非常喜欢帮人解决问题,我想会做个心理咨询者吧,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
Q:你会选择做全职太太吗?
A:不会。我觉得一个人,首先要做个人,然后才是个女人,艺术好像从小就栽在我血液里的,我的另外一个本能就是一个搞艺术的,就是一个弹钢琴的。我觉得全职太太也很伟大,美国有很多全职太太,她们时刻要调自己的心态,让他们的家庭幸福,很多人有很高的学位,很有才能,她生了两个孩子后一定要再生,要不然她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我前夫他妈妈就从来不工作。还有很多太太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做慈善活动,她不能一天到晚待在家里,她要和社会发生关系,她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才能有满足感。对我来说,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职业女性,我可以为了这个事业不要孩子,但如果让我什么都不做,只做全职太太,我肯定会崩溃的,我很幸运,我的老公很支持我。
Q:听说你还在读博是吗?
A:是的。最高的艺术境界就是极简,但是你不能从这儿开始,所以你不能停止探索。艺术是感性的东西,要通过很多分析、思考,理性完了再变成感性。古典音乐是很复杂的艺术,你不能想感性就感性,它有很多匠心,有太多技巧的东西在里边,你必须要有些思考。伟大的艺术家在台上看上去行云流水,那是经过了无数遍的苦练才成就的,不通过这个步骤就不可能走到那一步,这个过程是没办法省去的。你想省去的态度本身就是不对的。艺术就是修道,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即有意练功无意成功。
Q:你觉得自己跟十年前有何差别?
A:当年是美国人性格,直接率性。通过回国的这段生活经历,现在没有以前那么热心,相反更学会容忍,更学会去适应各类环境,不是说不知而不愠吗?中国传统文化中你不露不等于你不好,不像美国,我好就要显出来,否则别人认为你不行。中国文化提倡要隐,即从另外的角度委婉地去做事做人,这是中国人做人的智慧。这十年我在学这个东西,我觉得我顿悟了,也成熟了。
Q:十年后,你希望你是什么样的?
A:我希望我在各方面都有一些经验,比如有个孩子。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乐观智慧。我看到很多女性越老越小,为鸡毛蒜皮点小事就挣扎不休。我希望自己更洒脱、更智慧,不因年龄和时间的影响而失去女性的魅力。
Q:浪漫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A:没有比一首肖邦夜曲对我而言更浪漫了,音乐本身就是浪漫的,不管是哪种风格。浪漫都是不实在的东西,水中月镜中花,但我必须有浪漫才能活下去。你必须要漂得起来才能做个有魅力的女人,要不然眼睛就不会闪烁美丽的光。
Q:你经常会做些有创意的事情改变一下无聊的生活?
A:是,我喜欢买房子、搬家、改变环境。到上海七八年,我已经住过四个地方。刚开始很新鲜时,觉得很可爱,时间一长,就感觉索然无味,就想离开。但那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不可能有永恒的吸引。如果我调心调好了,我就不会在乎表象。因为温暖的满足不是来自于外面――一个男人或者其他什么,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若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更好了。
Q:学钢琴的误区有哪些?
A:学钢琴,都想成为朗朗那样的人,目的性太强,反而会失望。因为钢琴是一种文化,钢琴需要底蕴,音乐需要底蕴,更需要“大爱之心”。都想像朗朗那样将来扬名天下改变人生,压力就会很大,有了这样的重压,是学不好钢琴的。因为孩子的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世俗之重,音乐是用心灵在说话,没有了纯净自然的心灵,又怎能让音乐与心灵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