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家里有一只盛开水的瓦罐,用了十多年,父亲一直舍不得扔掉。一次,女儿倒开水,一不小心,把瓦罐碰倒在地上,瓦罐被撞出了一条长长的裂缝。女儿想,这下父亲得把瓦罐扔掉了。可父亲并没扔,而是把它好好地搁起来,说,以后也许能派上用场。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在阳台上养了很多盆花,其中有一盆,长得特别艳丽。女儿一看花盆,正是那只有裂缝的瓦罐。父亲见女儿疑惑不解的样子,就说,瓦罐有了裂缝,不能用来盛水,但用来养花,那裂缝,正可以发挥作用。花盆里的雨水一旦多了,水就会顺着裂缝自动地渗透出来,使花盆不至于积水,花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长出来的花,也就比其他的花姣美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有了裂痕已经不能“盛开水的瓦罐”丢弃或者直接摔掉,也就是应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破罐子破摔。
然而,故事中的父亲却没有这样做,在他的眼中:瓦罐有了裂缝,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扬长避短,照样可以派上用场。
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工作。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会遭遇到很多的“后进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自然会把转化“后进生”作为己任,其中不乏“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当然也会有“急风暴雨”。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也有一部分“后进生”会迎头赶上的,但是也势必会有软硬不吃的“顽冥不化”者,在与他们的无数次“交锋”后,许多教师不得不“退下阵来”。当我们教师决定放手的时候,也就预示着那个“后进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谓的“后进生”是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找不到自信,在教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秀的学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的眼光。教师转化一个“后进生”,是给同样头疼的父母雪中送炭,是给我们的社会积聚正能量,实际上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因而,我们教师首先要保证绝不放手,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会“破罐子破摔”。就像故事中的那位父亲那样,找到“破瓦罐”的优点加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由此,我觉得对于“后进生”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培植他们的自信;二是努力回避直面他们的缺陷,保护他们的自尊;三是创设多种激励渠道,促进他们的自励。这样我们才能让“破罐子”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甚至生发出超乎寻常的特殊价值来。
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新兴学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破罐子”请勿“破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