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摘 要: 对郭著章等人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修订版)从使用者角度进行宏观与微观的使用评析。宏观角度包括翻译学习网站、中西翻译史与理论、实用文本翻译等收录情况;微观角度涉及译例的功能、部分译文的准确性等,旨在通过对该书的评析,给翻译教材编写者一些启示,把使用者角度纳入编写指导原则。
关键词: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使用评析 翻译教材编写
一、引言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郭著章[1]等人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从1988年问世以来,至2013年7月已出现第四修订版,走过了二十多年,足见其生命力之强,也反映出编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比较其四个版本的序可知,初版曾作为“电台英汉翻译广播讲座材料”,面向对象主要为“社会上广大自学翻译者”,由此可见其初衷的基础性。历经四个版本的修订,该书的使用群体也在不断扩大,现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在此背景下,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对该书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使用评析。
二、使用评析
(一)宏观角度使用评析
1.翻译学习网站收录与否
与三版相比,第四版中第一章“翻译概述”的第一节下关于翻译网站介绍的内容已经不再收录;搜索引擎工具也从搜狐改为百度;书中提到的利用工具能搜索到的相关翻译页面的数量从500个更新为1000多万个。这些修订既反映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翻译学习与网络的关系巨变,又反映了编者的与时俱进。网站具有不稳定性,随时可能变化,不利于书籍及时修改,故不予收录,以保持书籍的学术权威性。如三版中提到的中国翻译网的原***现已成为游戏网站,新***为。原中国翻译家联盟的***已不存在,新***为。但收录网站的好处也是很大的,有利于自学使用者跳出书本局限,获得最新翻译资讯,开阔视野。互联网时代,翻译已与计算机网络无法分割。而且,书中上述***虽变,但只要使用者利用网络,输入其名称作为关键词搜索,就可找到其***,所以一味地放弃翻译网站介绍在信息网络时代并非良策。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将访问相关翻译网站作为后附练习题的一部分设置,给出翻译网站的名称,如此既可体现其重要性,又不至于放在正文中削弱了教材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2.中西翻译史与理论收录与否
三版的第一章第二节下关于中国翻译史及理论的介绍在四版中改为以章的形式出现,且新增了西方翻译史及理论的详细介绍,两章名称分别为:第十二章,中西译史和译论基本知识;第十三章,西方翻译理论概述。该书还特邀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刘***平教授负责撰写第十三章,可见四版对中西方翻译历史与理论的重视,有利于读者对中西翻译发展全过程与脉络的整体把握。谢天振[2]等认为,若无翻译史、翻译理论等的学习和训练,那么学生的翻译知识肯定不完整。不要以为翻译史就是流水账似的梳理历史上的翻译事件、翻译人物和翻译观点,翻译史能告诉学生的远不止这些。首先,了解翻译史可以让学生清楚翻译的发生、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其次,翻译史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翻译理念是如何产生、演变、发展的。最后,了解翻译史可以让学生把握当前国内外的翻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关于翻译理论,叶子南[3]认为,一个译者如果不是中外两种语言基础扎实,且对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有非常深入的体会(无论这种体会是理论的或经验的),那么,他学习一些翻译理论知识,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就能帮助翻译实践。所以,从使用者角度讲,本书中西方翻译历史与理论的详细收录意义重大。
3.实用文本翻译收录与否
该书书名中包含“实用”二字,四版的选修篇中的确包含体现实用文本特点的“科技翻译”一章,这在面向英语专业的同类教材中比较少有。传统教材多集中于“文学翻译”,而难觅“非文学翻译(实用翻译)”的踪迹,或是篇幅有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单一英语人才的需求远不如复合型人才大,况且,文学翻译已非主流,如今市面上90%的翻译多为应用翻译。因此,该教材用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科技翻译,是其开始容纳应用翻译的体现,顺应了第四次翻译高潮的到来。但考虑到目前郭版教材已升级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使用主体为文科类的英语专业学生,编者若能将“科技翻译”替换为“商务翻译”,意义则会更大,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
此外,郭版教材还可加大应用翻译的篇幅,介绍多个应用类文体翻译,如旅游翻译、新闻翻译、学术翻译、法律翻译等,真正体现其“实用性”。 周兆祥[4]在《翻译与人生》序言中提出:“今天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类教材应体现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翻译的新任务和新特点,继续及时反映译学研究、文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最新发展趋势,同时更多地关注商务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领域的实务,加强针对性,提高实用性,外译中与中译外并重。”
的来说,郭版教材宏观方面瑕不掩瑜,颇多创新,力求使读者最大收益。
(二)微观角度使用评析
1.译例功能
庄智象[5]指出:目前部分翻译教材不够系统科学,理论与实践部分匹配不当,或者将相关理论进行罗列,或者将例证进行堆砌,有的译文和体例不够规范。本书译例呈现与功能方面,部分章节多以罗列翻译材料(译例)为主,重在列举翻译现象,这样虽可扩大读者知识面,但无法体现认知原则,缺乏用户友好性。对于翻译初学者而言,知其然虽重要,但他们更关注其所以然,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往往在该书中“求而不得”、“困惑难解”,加上书中选取的译例多数有一定难度,以致对翻译“心生畏惧”、“望而却步”。
这一硬伤在四版第五章关于“翻译技巧”的介绍中体现最集中。以第五章第五节词序调整法为例,教材在该部分只提及“翻译时(应)对次序做必要调整或必不可少的改变”,没有在该节开头解释导致词序必须调整的深层原因,如英汉语言习惯、修辞风格、思维模式等的具体差异,让读者知其所以然,反而是花大量篇幅阐述“词序调整”与“倒装”两个概念的区别,还举出了倒装的不同例子佐证,不免有些偏离主题。另外,在按照短语和句子两类介绍翻译时,也是仅仅简单罗列一堆译例而无半句对种种翻译现象的解释,读者在教材中只看到原文和译文,而对最想了解的译者根据什么进行语言转换,如何一步步转换,即“翻译过程”这个黑匣子的阐述完全无从知晓,就无法让读者有所收获,更不利于广大翻译自学者的学习,提高翻译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译例的功能自然就无法实现。编者在这一节中列出的译例数量:短语翻译译例19个,句子翻译译例18个,再加上后面的新句子译例10个,该节译例数量达47个之多,但关于翻译思路的介绍却无从寻觅。
2.译文准确性
该书有的译例翻译欠妥,翻译腔明显,甚至理解失误,无法起到教材应有的教范作用,如第五章第四节“词类转移法”下的译例38:
书中原文:“Your Australian guests are immensely impressed by the Splendor and warmth of our reception at the airport along with the boulevard an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书中译文:“你们的澳大利亚客人对于你们在机场、在街道、在现在的人民大会堂所给予我们盛大的、热情的接待,非常感谢。”
分析:(1)译例原文的“Splendor”一词首字母大写,估计是编者粗心所致;(2)原文“be impressed by the ... of our reception”传达的是“我们接待他人”之意,但在译文中却变成“他人对我们的接待”,对原文句子结构的误解导致曲解了原意;(3)译文过多地使用“的”,使得汉语不够地道,不符合汉语习惯。若编者能提供译例出处,读者便可借助句子来源的背景理解和翻译,甚至发现书中原句的错误。
综上所述,教材微观编写方面,笔者建议,首先,应将认知原则贯穿全书,与其简单地在数量上罗列堆砌译例,不如在质量上精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译例,辅以翻译过程的详细揭示及英汉差异的介绍,应该更能帮助读者学好翻译,培养自学能力。其次,在译例及其译文的选择上,编者对自编译文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从可靠、权威公认的渠道挑选译例及译文。对于那些译文不恰当的例句,则坚决予以弃用,以免误导读者。
三、Y语
郭著章等人编著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编写原则,历经二十多年,在国内翻译教材纷纷问世中依然独占鳌头,受到广大使用者好评,归功于其不断修订,不断吸收新鲜的内容,选材广泛,“具有较好的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在宏观编排和微观内容呈现方面均有特色,体现出编者独到的眼光。但从使用者角度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四版翻译学习网站未收录,各类实用文本翻译缺乏,章节处理不够严谨,简单罗列堆砌译例,少数译例译文欠妥等。希望通过对本书的评析,给翻译教材的编写者一些启示,把使用者角度纳入编写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谢天振等.简明中西翻译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46-147.
[4]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使用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