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驴的形象憨傻,因此“驴”(donkey)字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蠢笨”的含义。随着其在语用环境中的使用,衍生出的很多与驴相关的习惯表达,也多为贬义。但因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驴也有其他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与驴相关的表达时,了解驴在中西方的文化意义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分析驴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翻译与驴相关的习惯表达提出了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
关键词:驴 文化内涵 习惯表达 翻译
一、引言
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处于世界中心的人类,与万事万物产生联系,并影响着它们。比植物更高级的动物,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万千动物,其形态、习性都各不相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动物中获得各种所需之物。动物在与人类互依互存的同时,对人类语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名词在人类的语言中不仅仅指代某种动物,也被逐渐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方地域、历史、文化等的原因,动物名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有同有异。拿“驴”来说,因其憨笨的形态和不知变通的习性,中西方文化中都将驴看成是“蠢笨”的代名词。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驴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如在美国,驴还代表着“”。这些驴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对翻译英语中与驴相关的习惯表达提出了要求。要既不失偏颇地翻译它们所传递的意义,又准确地将其背景文化诠释出来,则需充分了解中西方“驴文化”的异同,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二、驴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一)驴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据研究,驴的出现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殷商铜器时代。驴始现于塞外,自秦代以来,才逐渐进入内地,当作稀贵家禽。《史记》曾记载:“匈奴奇畜即驴骡也”,《汉书·习语传》也曾曰“乌桓国有驴无牛”,何承天《纂文》又曰“驴,一曰漠骊”。这些记载都表明驴本是匈奴人在荒漠地带繁衍的牲畜。驴进入中原内地后便沦为役畜,作为驮运货物,拉磨之用。驴虽然能吃苦耐劳,但是因其憨笨的外表,总是与“蠢笨”脱不了联系,是呆傻的代名词,汉语中常有“蠢驴”“笨驴”等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驴的蠢笨形象逐渐根深蒂固,因此,很多与驴相关的表达多为贬义。驴主要用于拉磨,许多歇后语便由此延伸而来,如“磨上的驴——听喝的”“磨道里的驴子——走不出圈套”讲的都是驴的蠢笨,没有主见。中国古代文化里讲述的有关驴的故事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宋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讲的是驴刚到黔这个地方时,能唬住老虎,但随着老虎对驴的了解日益增加,终于不再害怕,最终吓跑了驴。该故事逐渐家喻户晓,“黔之驴”也随之有了文化内涵,并衍生出了“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等成语,意为“无计可施,江郎才尽,束手无策”。
驴虽说一直和“蠢笨”联系在一起,但却为画家和诗人所喜。驴和画家联系在一起,最早源于《韵府群玉》:“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晚唐宰相郑綮被人问起是否有新作时,也答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而后便有了《灞桥风雪***》《驴被行吟***》。驴子在整个构***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若换成马或车,画中便体现不了文人那种孤、傲、清、困、闲、逸的意境。[2](P26)由此可见驴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地位。
(二)驴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纵观西方历史,“驴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影响颇大。驴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其蠢笨的特征不改,故西方的驴文化在此与中国的“驴文化”颇有相似,其中驴都有“蠢笨,倔强”的含义。抛却“蠢笨”,驴“吃苦耐劳,谦恭”的特点却也不容忽视,在西方,驴甚至还曾出现在《圣经》中,与神灵有关。《圣经·旧约·民数记》第22章就与驴有关。其中记载:古希伯来人从埃及出来后进入西奈半岛的旷野,他们在旷野里走了四十年后到达约旦河东摩押平原。摩押王看到希伯来人众多,心里非常害怕,便派人去请先知巴兰来诅咒他们,巴兰骑上驴应邀前去。但是上帝为了保护希伯来人,派出天使阻拦巴兰。巴兰的驴子极为聪明,看到天使后明白了上帝的旨意,三次躲开了天使,使巴兰免受其伤害,却挤伤了巴兰的脚。巴兰不明真相,发怒杖打驴子。上帝于是叫驴开口说话,驴子言明真相后,巴兰放弃了诅咒古希伯来人。因此,驴子挽救了巴兰,也拯救了古希伯来人。后来,“巴兰的驴子”(Balaam’s ass)在西方文化中有了特定的文化意义,指代那些平常沉默驯服,现在却突然开口抗议的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也有关于驴的记载:“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欢喜,耶路撒冷的民啊,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6]耶稣的驴并不属于他,他一无所有。因此,他领悟了匝加利亚先知的一则寓言,并且所有以色列子民也都能够明白此则寓言。在那时,战马是***事力量的象征,但以色列真正的国王不愿骑着高头大马,因为他不愿参与世界的势力争斗。他骑着的毛驴是贫穷的代表,没有***事价值,象征着和平。
“驴”在西方文化中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那便是代表美国的“”。“”最早和“驴”联系在一起是在1828年美国领袖杰克逊竞选第七任总统时。当时对手贬斥他是“笨驴”,讽刺他主张“让人们统治”。1870年,纳斯特画了一头驴登在《哈泼斯周刊》上,讽刺当时反对内战的人。这副漫画使“是驴”的含义逐渐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驴子虽蠢笨,但人却视其为聪明又勇敢的动物。1880年,在总统选举中开始以驴作为***的代表动物。1874年,纳斯特也曾画了一头摔倒的大象来代表共和***。后来共和***把大象当成***的代表动物,因此,和共和***之间的争斗也被称之为“驴象之争”。
三、有关驴的习语和谚语的翻译方法
“驴文化”在中西方都源远流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生命力也更加旺盛。根据驴的形态和习性衍生出来的文化在中西方均有相似之处,但因两者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等,中西方的“驴文化”也各有不同,而正是这种相异性,才使得“驴文化”更加完整,异彩纷呈。不管何种文化,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既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产生影响。“驴文化”也是如此。随着“驴文化”的不断深化,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便与驴产生了联系,尤其是语言方面。中西方关于驴的习语和谚语可谓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这些习语和谚语将驴的意象糅杂其中,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增加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将这些习语和谚语准确又不失其灵动地翻译过来尤为重要。翻译这些语言前,充分了解两种“驴文化”能为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翻译英语中与驴相关的习语和谚语有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
(一)直译法
上文提到,中西方的“驴文化”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相似之处为直译法提供了可能性。当英语中驴的一些相关表达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对应形式时,便可将其直接译出,无需改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适合直译的情况。英语中与驴有关的一些习语和谚语在汉语中虽没有对应形式,但其意义表达很明确,不需多加解释就可从字面意义了解其内涵,此种情况也可采用直译法。
(1)The ass is known by his ears.
见耳识驴。
(2)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
(3)An ass endures his burden but not more than his burden.
驴子能负重,但不堪超过力所能及。
(4)Jest with an ass and he will flap you in the face with his tail.
你如果跟驴子开玩笑,将被驴尾打耳光。
(5)He is an absolute donkey.
他倔得像头驴。
(6)If a donkey bray at you,don’t bray at him.
驴子惹你,你别跟他缠。
(7)An ass is but an ass though laden with gold.
驴子驮着黄金也还是驴子。
(8)The ass that brays most eats least.
叫得最多的驴吃得最少。
(9)Every ass love to hear himself bray.
驴子喜欢听自己的嘶叫。
(二)意译法
与直译法不同,意译法不是照搬原文结构,不对原文作任何修改,而是将译文从原文的形式中***出来,只提取原文的精髓,诠释原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中西方“驴文化”的差异性,有时不容许译者不加修改地直译,否则只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在对不同文化因素下产生的不同习语进行翻译时,不能完全保留其字面意义,这时就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侧面传达出原文的隐含意义。有时要想翻译能配合好上下文或为了保留原文的完整性,还必须舍弃原文的语言和结构风格。[7](P111)
(10)The ass wags his ears.
傻瓜装聪明。
(11)He went to there by shank’s mare. (mare: 母驴)
他步行到那。
(12)The boss makes all the decisions and I have to do all the donkey work.
老板做决定,而我总是干又笨又累的活儿。
(13)Try to forgive your roommates’donkey act.
尽量原谅你舍友的一些过失。
(14)I’ve not seen a real, old fashioned pantomime for donkey’s year.
我许多年没看过一出真正的老式哑剧了。
(15)Even though James retired from politics ten years ago, he can still talk the hind leg off a donkey.
尽管詹姆斯退出***坛已有10年,但他仍然唠叨不休。
(16)That candidate is an ass in a lion’s skin, he would never have the courage to stand up for any cause.
那个候选人是一个说大话的懦夫,他决不会有胆量为任何事业挺身而出。
(17)They always wrangle for an ass’s shadow.
他们总是为小事争吵。
(三)套译法
一些与驴有关的习语和谚语在汉语中虽然找不到完全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但仔细思量后便会发现其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可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习语或谚语之所以生命力如此旺盛,是因为此种语言形象生动,所要表达的意象也活灵活现,完美地诠释了人们使用此表达方式时所带有的感彩。因此,翻译这些习语或谚语时,在目的语中套用功能效果等同的习语或谚语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8)The donkey means one thing and the driver means another.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9)If you make yourself an ass, don’t complain if people ride you.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0)A hungry ass eats any straw.
饥不择食。
四、结语
中西方的“驴文化”异彩纷呈,不仅充实并丰富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更使得两种语言极具魅力。与驴相关的习语或谚语很好地将驴的形象和习性杂糅其中,将此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感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驴的这些习语和谚语是英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研究这些习语和谚语的翻译对丰富翻译理论与实践,提高翻译能力大有裨益。
(本文属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项目编号[12WLH48];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项目编号[2005(280)];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办项目“文化翻译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71333000408])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文丰.中国画之驴文化趣谈[J].砚边絮语,2012,(2):
26~27.
[3]洪佩奇,洪叶.圣经故事(新约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4]周启强.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9,(1):109~112.
(康诗琴 李延林 湖南长沙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汉语中“驴”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