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欧阳通书法的来源,并非是墨守家规,而是在家法的基础上借鉴了南朝的笔法,更加注重了南北书法的融合,南北书法的融合,也在欧阳通这里得以发展。不管是笔法上还是结体上,都更加趋向完善,更为盛晚唐的书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欧阳通;欧阳询;继承;发展
欧阳通,(?~691)欧阳询第四子。字通师,曾官至宰相,封爵渤海县子。欧阳通工于楷,尽得父法。虞世南称其功力当在褚遂良之上。欧阳通的楷书虽出于父,但却写得更瘦硬,更挺劲,特别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缺少圆润厚实的用笔,这就成为他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
一、欧阳通书法的继承
《旧唐书》曰:“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遗通钱,绐云:‘质汝父书迹之直。’通慕名甚锐,昼精力无倦、遂亚于询”。欧阳询去世时,通还年幼,母亲徐氏抚养至殷,盼子继承父业。欧阳询的手迹散在民间,家藏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若干。欧阳通朝夕临摹,书法大进。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生于南梁太平二年(557)。虽说他的书法出自北派,但欧阳氏于当时来说却是南朝豪族。欧阳询的楷书其用笔之洁净、结体之严谨的程度,非独在唐碑中,即使在整个书法史上也属罕见,宋朱文长《续书断》有评:“(欧阳询)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面折廷诤之风。”确实,他的法度森严的结体来之于他的端方的品行,他的挺拔的运笔,犷猛的书风又来之于他那刚直不阿、桀骜不驯的性格。欧阳询对欧阳通的书法教育是间接的,通过遗留的书作以及论书作品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欧阳通对其父书法的学习与认知就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临摹之上,而是进行更自主的思考与揣摩。在这种自主的揣摩过程中,欧阳通开始了与其父截然不同的书法创作道路,走向了与唐代楷书发展相不同的方向。由于没有受到欧阳询的直接教育和指导,因此,欧阳通只能依靠自己的臆想与推断来还原其父的学书经历与过程,在书法的取法之上,自然地选择了笔力险劲,结体端严,极跳拔险峻之妙的风格。由于没有受到欧阳询的直接教育和指导,因此,欧阳通只能依靠自己的臆想与推断来还原其父的学书经历与过程,在书法的取法之上,自然地选择了笔力险劲,结体端严,极跳拔险峻之妙的风格。欧阳询对待魏碑中粗狂凌厉的风格的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欧阳通,他用欣赏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这种风格特色,将其吸收并融合入自身的书法除创作过程中来。在其父的基础上,将这一特征表象的更加鲜明、更加突出。然而,这种取法方式与其身处的时代已有了一定的出入,在唐代书法风格日渐完善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受到时代的影响更多的趋向于学习既有的名家书作,对于时风不服,相对较为“通俗”的魏碑的欣赏与学习也是建立在唐代时风的立足在上,取其与唐风相近者,若雄强浑厚者众矣。因此,欧阳通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其父欧阳询的影响,而更大的成因在于其所处时代的风格趋向,凸显出了其取法的特殊性。
二、欧阳通书法的发展
书中有载:“赵子涵曾云:兰台故学父书,而小变为险笔,时兼隶分,自是南北朝风流余韵。”就是说欧阳通的书法不仅学其父,还取法隶分和南北朝书。欧阳通的楷书《道因法师碑》看出其书法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晚年颇有矜重,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做管。此碑笔力劲健,有隶意含蓄处不及父,方笔侧入笔法更增加峭险之势。欧阳通的书法是这样,其典雅不及父,险劲俊迈过之,笔法较为放纵,往往是点画起收处更加重拙,棱角显明。而唐朝之前的魏碑和汉代的隶书正是这样的风格。从《道因法师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隶分写法。如“科”字的“斗”旁,直接由隶入楷。孙《书画跋跋》中载兰台《道因法师碑》正书中八分笔者,此未易为俗人言也。如“肇”“涂”“岂”“经”“五”“空”等字的横画末笔都是以隶书雁尾出之,比欧阳询隶书《房彦谦碑》的雁尾还要夸张,极尽修饰。
所谓的批法就是指主笔横画在收笔末锋飞起,有十分浓重的隶书意味,正是欧阳通运用了这种锋棱的批法,所以给人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从起笔来看,其起笔笔锋外露,增强了书写意味,而且多是顺锋侧入,有了不同于碑版石刻的美。起笔后他并不是直接行笔,而是入纸后提笔顿挫然后铺毫行笔,在南朝时期的墓志中亦有这样的笔法,重点体现在横、竖。撇等基本笔画上。欧阳通把转折加以强化,增加了转折的厚度及过渡的过程,这也是从六朝书法得来的。《司马元兴墓志》中“***”“史”“中”“书”“西”等字,转折处皆如此。再就是《道因法师碑》中的收笔,隶书的残留也并非是无先例,在六朝墓志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写法。
三、欧阳通学书历程对我们当代的启示
欧阳通学书对我们的启示无疑使继承和发展。首先,欧阳通在对传统经典的整理、辨别与临摹。传统经典是通过历史的检验的作品,是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符合不同时代国人共同的审美追求的不朽之作。只有具备对传统经典的辨别能力,才能更好地对中国书法进行有效地继承。其次,要对传统经典中的文化意蕴和书写技法进行研究、挖掘和发扬光大,要注重继承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如果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临摹不准确,一代人遗漏一点,经过几代人就会离经典越来越远、就会将经典遗漏光。最后,书法艺术是一门以书写为特征的表现艺术,必须通过书写者带有各自文化内涵、审美取向、书写技巧和情感意蕴的书写来表现的艺术,必须通过理解、临习古人的经典才能掌握其中的奥妙,所以惟妙惟肖的临摹也是一种继承。
只有良好的继承才会使书法艺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培育出书法艺术发展、创新的沃土,才能够使中国书法艺术找到与世界其它同类艺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求同存异的靓点,更能使中国书法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使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书***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历代书***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5]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华仁德.《六朝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7]王冬龄.《书法艺术》[M].上海:荣宝斋出版社,2007
[8]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欧阳通书法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