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筠还记得被妈妈满屋子追打的日子。
那时,她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虽然是女孩,却比两个弟弟还要顽皮。在家里砸了碗碟,在学校考试不及格,欺负邻居小朋友……每到这时,妈妈美丽的大眼睛里就燃着熊熊怒火。怡筠深知妈妈脾气,心里暗数:1、2、3,跑!拔腿就逃,身后,妈妈拿着拖鞋追了上来。
小怡筠也玩过花样想躲避惩罚。好多次,妈妈还没动手,她的眼泪已经滴滴答答往下落,配着她楚楚可怜的小脸蛋,完全是《苦儿流浪记》的现实版。拖鞋就这样停在半空,打不下来,最后,妈妈叹一口气,替她擦眼泪抱她入怀。
但,空城记只能唱一次呀,三五次之后,也失了效。揉着身上被打痛的地方,小怡筠天真地想:如果有一个魔法师,用点金棒凭空一点,妈妈不再打我就好了。
她慢慢长大了,妈妈的拖鞋多半只是装模作样吓唬她一下。而到了十二三岁,妈妈忽然每晚都失踪,每次重新出现,都好像和蔼了一点点,多了一些笑容,少了一些怒骂。难道妈妈参加了午夜12点之前必须回来的舞会,在舞会留下的不是水晶鞋而是坏脾气?难道这世上真有魔法师?在妈妈身上做了工,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小怡筠想不通。
没多久,她知道了,原来,妈妈参加了一个“心理成长课程”,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改变了拖鞋教育法。更让她想不到的是:妈妈居然向她道歉了。妈妈告诉她:小时候,外公很严厉,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训,每次妈妈犯了错误,都会受到责打。所以,妈妈很自然地把这种教育手段沿袭了下来。原来,家庭教育有时就是接力,从上一代到下一代生生不息。
小怡筠朦朦胧胧意识到心理学的魅力:能改变人,这是多么神奇的魔法。张爸爸是资深医生,小怡筠读的是全台湾最好的高中,在外人看来她理所当然要读医科大学。可小怡筠想的却是:身体上的疾病,爸爸来***;感情上或者心理上的呢,我来***行不行?
其实那时她并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只在好莱坞电影里看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宽敞明亮、一张长长的大沙发。小怡筠看得入了迷,能躺着工作,是不是会把日子过成梦想———当然了,她长大之后才知道,那沙发是给病人的,而不是给心理医生的。
18岁那一年,张怡筠报考了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她一心想接住那根使妈妈发生很大变化的魔法棒。
这么多年过去了,张怡筠理解了当年外公的严厉,那是爱之深、望之切,所以用了恨铁不成钢的棍棒教育;当年的妈妈,起初也是按其父亲的教育模式,后来学习了“心理成长课”,才开始对女儿传递温柔,理解女儿,帮助女儿,引导女儿。
虽然张怡筠没有小孩,却一直致力于儿童、女性心理疏导工作,她劝导过分焦虑的母亲们,也安慰不知所措的孩子们。她愿意一辈子做一个传递魔法棒的人。
请***片作者与本刊联系
名人小档案:
张怡筠,心理学者、大学教授。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以“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的独特风格,帮助需求者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