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双城,是我们通榆独有的特色。作为通榆人,通瞻公路衔接着我们每一个人记忆的脉络!它一头连着陆通九省且商贾云集的开通,一头系着望杏耕耘又似清平世界的瞻榆。
路在脚下延伸。驱车走出开通的南道口,便驶进了通瞻公路。奔驰在宽阔的马路上,秋风送爽,望着窗外熟悉的风景,闭上双眼,记忆的思绪仿佛在时空中穿梭。
“桑树营,桑树营,整个通榆属它穷”!当年这句顺口溜,曾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以至于我不敢告诉别人我是桑树村人。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县城,更是很少回家,也就是有时候去瞻榆镇出差,会回来看看双亲,扔点钱,走人。后来同事们问起,我也说自己是通榆人,从不提“桑树营”三个字。记忆里,家乡就是一间间破败的泥草房,就是一片片荒芜的盐碱地,就是那条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泥泞颠簸的路。还记得上初中那年,父亲就是赶着我家那辆大花马车,沿着这条路,一路叮当响,把我送进了中学的校园。
如今,一路树木掩映下的村落,无不显示着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北京平”的砖平房,“大起脊”的大瓦房,整齐的库房……五颜六色,异彩纷呈,成为这条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弟弟总说,这条新修的通瞻公路就好比通榆县的“香榭丽舍大道”!家乡近在咫尺,蓝蓝的天空下微微有几片云朵,一大片红红的大瓦房,面向通瞻公路,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小山上,再往前是浩瀚无边的草原。这哪里是农村啊,这不就是城里的高档别墅区吗?桑树营,这就是我的家吗?不,一定是走错地方了,我用手掐了下自己,告诉自己这是真的!弟弟看着傻傻楞楞的我,喊我下车进屋。看着从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里迎出的父母,我着实有些恍惚。
“这房是国家和村里统一规划统一盖的,现在大家日子好过了,也都有钱了,国家‘泥草房改造工程’给补贴一部分,自己再拿一部分,就这样,不出半年,咱们桑树村就变成这样了!现在国家的***策太好了,千百年的皇粮国税不交了,种地栽树国家还给咱们钱……”父亲告诉我,从前桑树营的乡亲们始终生活在贫穷、落后当中,尤其是1998年那场洪水以后,唯一剩下的就是村子东头那个县农行捐资修建的小学,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没有了学生!尽管当时国家也照顾了,但是人们还是对这个地方失望之极!恶劣的自然环境、过度放牧和开垦,使原来就贫瘠的草场变成了盐碱地,山上没有了树,风沙也来了,地也种不了了……人们开始四处搬迁,偌大个桑树村,村民差不多走了十分之一!
穷则思变,在县里和乡里的号召下,桑树村人开始退耕还林,防风治沙,让退化的草场休养生息;并因地制宜,改善种植结构,在山上栽植杨树;在沙土地上种绿豆和打瓜等耐旱作物;在盐碱地上选育种植优良葵花品种;大力招商引资,以草原牧鸡养殖恢复草场生态……几年下来,桑树村人开始富了,近几年,村里又努力争取镇里的泥草房建设补助资金,整体改造重建桑树村,这才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桑树村变了,再也没有了记忆里的泥草房;桑树村富了,没有了土里刨食的爹和娘!你看,那北山是层峦叠嶂的大森林,绿豆地的东边是养鱼的小河塘,满山遍野是打瓜,铺天盖地的葵花向太阳,西边是风电的大塔筒……这就是今天的桑树村,这就是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