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宝胜寺双塔之宋代佛像造型优美,风格隽永,对于研究宋代浙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在浙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宝胜寺双塔位于浙江省平阳县钱仓镇。关于宝胜寺及双塔的历史,文献中记载较少。翻阅明《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及民国《平阳县志》等文献,可知宝胜寺至迟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原有殿堂及“钱王一宿楼”等规模甚大的建筑物,由于种种原因有过几次重建,但由于规模狭小,最终毁于何时现已无法查考,今仅存双塔及残牌楼柱。因双塔属宝胜寺主要建筑物之一,故名宝胜寺双塔。双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修缮该文保单位时,在东塔第二层北面壁龛内发现石碑一方,始知塔建于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
双塔高约15.16米,两塔相距11.8米。须弥座台基,边长3.3米,高1.75米,五层六面,系楼阁式砖塔。各层边长相应收缩,塔身玲珑挺拔,在塔的明问壶门内供奉佛像。现存佛像集中发现于塔的第三至五层壶门里,共17尊,西塔8尊,东塔9尊。最大的一尊高34厘米,最小的高30厘米,大小因层数不同而异。
宝胜寺双塔这批佛像均为泥塑坐像,每单尊佛均盘腿端坐于莲花座之上,双手结不同手印,总的艺术造型没有太大变化。但每尊佛像均造型优美,风格隽永,比例适度,形象逼真。佛像大部分保存较好,五官清晰可辨,面相方圆丰腴,形态端庄,表情祥和,无不给人一种亲切和赏心悦目的感觉。令人称赞的是,佛的面部表情和手印的变换,在总体造型不变的情况下,这些细处均被极力地精刻细画,于不变中蕴含变化,从而使温润浑圆的面部表情愈加显得细腻滋润,富有鲜活的灵动之感。特别是那被细细刻画的弯弯扬起的双眉,微睁下视的慈祥双目,约略隆起的宽厚鼻翼,还有那微翘的嘴角和宛如半月形的双唇,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给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微笑。
佛像表面原通体饰有彩绘,身穿通肩长衣,衣纹随身圆转,流畅有致,自然起伏,既真实又富有装饰性,体现出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形写神、主次分明、神形兼具的艺术特点,蕴含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历史研究价值。在当时的条件下,创作出如此精妙的作品,着实令人惊叹。
佛教的手印在佛教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弟子认为手印具有神秘的力量,象征诸佛、诸菩萨身、语、意三密中身的秘密,而且手印本身也是佛像身份识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佛教手印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势不同,日常的手势无所谓艺术的美感,而佛教手印注重的是造型优美;生活中的手势不注重内心的外化,甚至在较多的情况下因为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对内心的外化去有意规避,而佛教手印则相反,它们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思所想准确无误地告诉别人。一双手的姿态,“说”出了许多语言难以表达的内涵。在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细节上,手的动作形式便是一种最好的语言表达,双塔佛像中包含了几种典型手印。
***2中的佛像所结手印为智拳印。即以智慧为力、以智为拳,代表着智慧上的力量。结印时以双手各作金刚拳,左手食指直竖,以右手的小指缠握住左手食指的第一节,而左手食指端支拄著右拇指的第一节。此印含理智不二、生佛一如、迷悟一体等深义。该佛像表情沉稳端庄,闭目沉定,虚怀若谷,观之似给人一种无上智慧、沉静思维之感。
***3中的佛像所结手印为禅定印。这是佛陀入于禅定时所结的手印,即在膝上仰左手,并仰右手于其上,两拇指指端相拄,又称为法界定印,为大日如来手印之一种。这尊佛像最为经典处莫过于其面部表情:抿着的嘴唇和微微上翘的嘴角,似乎在安详平静中透露着一丝发自内心的愉悦,弯弯的长眉下,一双似瞑非启的秀长眼目,尽显出佛的清灵俊秀与耐人寻味。
***4至***6中的佛像所结手印为羯磨印。此是金刚界五方佛之一中之手印,象征一切诸佛平等之德,即得心不动。这三尊佛像总体造型差异不大,但是从佛像的表情、服饰的纹路等方面来观察却又各具特色,***4中佛像的安然泰若,***5中佛像的恬然自得,***6中佛像的默然沉定,均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这批佛像现存于平阳县博物馆,表面的彩绘现已不存。笔者每每前去观赏,看到祥和可爱、又面露微笑和蔼可亲的佛像顿觉亲切,一扫寺院中佛像的威严、肃穆与神秘,而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平和与亲切,似乎面前端坐着一位慈祥的长者,给人一种心灵的抚慰,令人如沐春风,而这些也正是佛教发展到宋代时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宋代的佛像雕刻总的来说没有唐代兴盛,加之宋代佛教世俗化条件己经成熟,以至最后完全被世俗艺术所取代,这样的结果便是在宗教艺术中一洗隋唐时期塑像的威严肃穆,而较多的是使佛的表情、思维更接近于每一个普通大众,不是要令人生畏,而是要平和可亲、走进民众,使它们一尊尊都像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真实人物。
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导致城市商业的极度繁荣,社会意识越来越趋向平民化、生活化,佛教艺术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涌现出了许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有着深刻心理和个性的人物形象。宋代佛与人可以相提并论,且普通人可以成佛,佛亦可出自于普通人。宝胜寺双塔发现的这批佛像,充分体现了宋代佛像世俗化这一特征,不仅填补了平阳宋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空白,也为研究浙南地区的宋代宗教艺术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宝胜寺双塔佛像与现存的宋代佛像雕刻如四川大足石刻、杭州飞来峰雕刻、河南巩县宋灵石刻等一起对于我们研究宋代的宗教艺术文化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宝胜寺双塔佛像可以成为南方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个代表,它对于研究宋代浙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在浙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平阳宝胜寺双塔之宋代佛像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