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时想30岁,那真叫遥想,觉得时光浩渺,一切都来得及。给根足够长的杠杆,我真能把地球撬起来。现在30岁过了,连根杆儿都没摸到。眼下,正值而立的现场,我得说,这个年龄不好过——很可能此生最难过的就是这一段。
一说日子难过就像在哭穷和诉苦。我不喜欢,但也不觉得哭穷和诉苦就是什么大毛病,没穷谁愿意哭?没苦谁想诉?我经常想,老祖宗的智慧其实很残酷,就这么一个成语,成了无数后来者的行动准则和考核标准。据我所知,很多人一到这个岁数就开始焦虑,不是因为年华似水,不是因为出现了皱纹和一两根白发,而是担心达不了标。成和立,不容你赖赖巴巴、磨磨蹭蹭。
我念书念到27岁,如果接着往下读,30岁时还将坐在教室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都很难说是“立业”。到了30岁还没挣点钱孝敬父母补贴家用,反倒还得继续“啃老”,反正我听了脸上肯定挂不住。当然,你可以说,念完都博士了,还怕立不了业?真不好说。硕士满街走,博士多如狗,没准儿还没有本科生值钱。我一位同学本科毕业后,上海某中学追着要他,他不去,要念研究生,念完了,发现所有的“坑”都蹲满了,他想再去那所中学,人家不要了。业之难立,固然在于把一个业正大堂皇地立起来不容易,还在于,就像我那同学一样,有可能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业再难立,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事,本钱过硬,使使劲儿也就站起来了。成家事关两人,不能含糊。“家”是“豕”字上加个宝盖,相当于说,养头猪也得要个圈,总得有个屋顶吧。我敢肯定,这个屋顶对全中国99%的年轻人都是个灾难。鉴于它是全民之痛,这个穷我就不替同龄人哭了,这个苦我也不替他们诉了。我只说我自己。在30岁这一年,我买了房子,使用面积只有50平方米,首付之外,还背了80万的各种类型的公债和私债。没事的时候,我会在房间里转悠,一个人纳闷,这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小房子,究竟用的什么材料,竟然卖出了这个价?
——这还是过去的价,现在,每平方米又涨了两万。要不是因为成家还得让老婆住,我真想把它租出去,看别人每月如何大把大把地向我递钱。
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成家立业也许没这么难——不是说他们头脑好使、挣钱容易,立业和生存都不成问题,而是说,他们更大的困境不在于此,而在自身的精神疑难。起码我是这样。
30岁开始,我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迷魂阵,很多问题想不清楚。
过去的很多年里,待在学校,读书读得眼睛和脑子都直了,一厢情愿地把世界往简洁、纯粹和美好里想;出了校门一抬头,世界变了。这个变化固然突兀,但我成竹在胸,以为靠那点年轻的理论、率直和豪情就可以见招拆招,一一化解它们于无形。的确,那几年我就是这么干的,我相信一切皆可以往圆满的方向走,这个世界很快就能变回去,一切都将重归于清澈和条分缕析。我用两三年的时间来对抗,从来都是反省自己能力不济,从来都是确信世界最终是平的。但是,到了30岁这一年,我绝望地发现,世界崎岖不平。我既接受了这个大家挂在嘴上的结论,又心有不甘;我想我也许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但事实上我从来都没有想清楚,也不愿想清楚,我还希望看见一个坦荡如砥的世界。
这“世界”是大的世界,也是小的世界,在我们脚下、头顶,也在我们身边和内心。所以,使用这个宏大的词并不表明我多高深,它只涉及我们看待世界和人的眼光,涉及责任、义务、理想、担当和欲望,关乎婚姻、家庭、事业、身份和人际关系。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看法上摇摆和不知所措时,我就会想,如果我现在已然奔五,或者七老八十了,我会怎么看?可能风轻云淡、视若等闲,也可能老而弥坚愈发激愤,但我想,那时候总会都想通了吧——知其如其所知,或者知其如其所知其不知。心无挂碍。但人不能跳出自己,适逢而立,我还得说,这段日子不好过,既在生存之意义上,也在存在之意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