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当做薪柴和编织筐篓,建造茅屋等用,是人们日常生活来自大自然的基本生活资料。于是远在商代时期,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当时的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历经千百年不断地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楚文化虽然与中原文化早有交往,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在宗教、民俗、诗歌、乐舞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书法,自然也不能例外的。我们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帛书中可以看出当时楚文化的诡异和灿烂。
在战乱的1942年,湖南长沙出土(应该说是被盗掘)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又称楚缯书)。
这件楚帛书长47厘米、宽38,7厘米,约有九百余字,保存基本完整,绝大部分的字可以辨识(见题***)。
这件楚帛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四时》篇、《天象》篇、《月忌》篇。
《四时》篇记述四时起源的传说;
《天象》篇描叙了彗星、侧匿等灵异现象。这两段文字写在帛的中部,书写方向相反,似日月轮回流转。
《月忌》篇分为十二段,环列于帛书的四周,记载了十二月的禁忌。每一段都附有一个***像。这些奇异诡谲的***像至今令考古学家们难以破解,这些***像有似牛非牛的怪物,有似鸟非鸟的异禽,有四首二身的灵兽,还有长着三个头似表演巫术的神人等等。这些***像描绘的场景,绝对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完全是楚人凭借他们神奇的想像和浪漫的才情艺术化地虚构出来的。这些瑰丽灿烂的画面和生动灵异的情节应该来自某些古代神话传说,这些传说,我们在读屈原的《楚辞》时,会从那些文采飞扬的文字中遥想和感受到它们的相同和相似。
除了这些神异的***像,这件帛书的书写字体和艺术风格非常独特。
楚国是崇尚自然,不拘规制的国度,楚人是奔放不羁、个性洒脱的民族,这件楚帛书的书法充分展现了楚人的率直天性和典型的楚国书风。灵动飘逸的书法语言自由自在地叙说着他们对人与自然的看法,对自然的阐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我们可以想像,在两千多年前楚国的那个书法家面对着这方洁白无瑕的丝帛时,心中涌动的决不会是什么庄严,什么神圣和什么名利,而是一股笑傲江湖的豪情,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信手挥洒。他可能在想:我不必知道什么是标准的文字或什么是古籀,我只是知道我要写,就是他这一写,写出的千古绝唱,赋予古籀以简炼灵奇的色调,将宗教肃穆的神秘转化成世俗的情怀。
这件楚帛书的字势方扁、大小参差、字距宽松、行距舒朗,线条硬朗、结体奇诡、行笔洗炼、自然流畅、心无挂碍,任笔为体,浪漫多姿。如夏夜散落在空中的星辰,璀璨夺目。
介绍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现在这件两千多年前楚国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物在哪里?你是不是想亲眼去看看?我可以告诉你,这件楚帛书早已不在国内了,它已流落美国成为异国的藏品。虽然保存至今,其实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种幸运,而是一种劫难。今天,无论我们对这件楚帛书怀有怎样的思念和兴趣,我们也只能从它那张依然光彩的照片中去解读楚人的才情与浪漫,我们也只能从它那张依然靓丽的照片中去追忆和遥想荆楚故地的那汪汪水意、萋萋芳草、郁郁深林,还有那林海涛声、大江奔腾、百鸟争鸣的情景,你可知,那里曾是孕育了楚人无穷才思和浪漫情调地方,那里曾是哺育了伟大浪漫诗人屈原的国度,那里曾是一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我曾经生活在那里,我至今还很怀念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