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曦,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演艺中心副主任,优秀青年演员
十年时间,从台下走到台上,从配角变成主角,从演员到制作人,30岁的罗曦站在舞台中央,享受着聚光灯和掌声,但却从未忘记,那些曾经穿越过的荆棘和沼泽。
几年前,他还站在大上海意气风发的喊着:死也不离开上海;如今,他却还是回到了这个曾经誓不回头的地方,并且在这里找到了久寻不着的成就和归宿感。在位于中山路的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八楼的D8小剧场内,罗曦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和眷恋。
罗曦的帅是一种坏坏的帅,特别是笑起来,眉眼间的“戏”特别足,话剧舞台上,正反各色人物,幽默的语言、俏皮的动作,再加上变化多端却精准独到的表情,他拿捏起来都游刃有余。
武汉伢罗曦,从未接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仅凭自己原生态的表演却赢得了一张上海电影学院的“入场券”。大学虽然带他走近了舞台,但想真正站在上面,却并非容易的事。毕业后的罗曦成了“海漂”,发照片、跑剧组、等电话是他大多数生活状态,从兴奋到期待,从焦躁不安到绝望,负面情绪折磨着他,但他告诉自己:即使饿死也要留在这里。
他猜对了过程,却没猜中结果。他虽然挨了饿,但最终还是撤退了。在吃了2个月的兰州拉面之后,他决定要离开,“老天是用现实在惩罚我的年少轻狂。”
回到武汉不久,他就偶遇了湖北省话剧院(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
刚进入湖北省话剧院那会,罗曦并不安心。那时,剧院尚未有改制,排演的话剧也主要是主旋律,市场反响清淡,更多时候压根就无戏可排。“那时候,我一个多月没去上班,父母都以为我辞职了。”他笑着说。
“回家五年,我才刚刚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说,“当我静下心来安心做事时,收获也不期而至。”去年底被评为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多个奖项,但最让他看重的还是这几年的挫折和逆境。
随着省话剧院改制,2011年更名为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罗曦也赢得了事业上第一次机遇:有机会申报剧目。自此,演员罗曦多了一个身份:制作人。
经过考察,他决定做惊悚剧,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高高大大的罗曦实际上胆子并不大,平时连恐怖片都不敢看。对此,他解释,“现在湖北的话剧市场缺乏活力,观众层偏中老龄化,而我想做出吸引年轻人的话剧来,那么恐怖片就是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而这一题材在湖北市场上尚无先例。”
十多个剧本数百万字,他一页一页翻阅,看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儿,一天晚上他又照常翻阅着剧本到深夜,已经十分困倦了,翻来一个新的剧本《记忆底牌》,越看越兴奋,一口气把这个本子翻完了,之后再看别的剧本时,脑子里总回放着这个故事里的剧情,“就是它了!”
那时候没有多想,拿到项目直接上,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做一部话剧有多难,前前后后耗费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只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真是难,但我做到了。”他得意的说。
和预期的一样,《记忆底牌》、《我在半夜之前回来》、《打不开的门》等剧目在武汉话剧市场上一炮打响。
连续做过两部话剧的编导,罗曦也过足了瘾,但他说:“做过编导之后,目前阶段,我还是喜欢做演员,喜欢站在台上的感觉。”
Q&A
TA: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没有回武汉,现在会怎样?
罗:也想过啊,这5年里无数次的往返于武汉上海之间,每次看到曾一起闯荡过的兄弟姐妹在舞台上演出,也会感触颇深,虽然自己也站上了舞台,但相比之下,武汉的舞台总感觉差点什么。也多次设想,如果当初没有回武汉,可能会一夜成名(哈哈哈哈哈,假设嘛)当然,也可能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小演员。在那里会多一些人脉、通告和聚会,多一些新潮的的讯息和理念,但同时也必须要承受着身处异乡的痛楚和凄凉。不管怎样,现实是,我回到了武汉,现在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去纠结,只要努力,武汉和上海其实没差,都一样。
TA: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经历的青春
罗:年少轻狂吧。有很多人说我很幸运,其实我不这么认为,狗屎运都轮不到我,所有的收获和成绩,都是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获得的。我的经历教会我,做事情不要去想走捷径,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才是硬道理!
TA:今年30岁了,以前你想象过自己30岁时的状态吗?和现实之间有什么差距?
罗:现在的自己有单位,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可以创造且发展的平台,自觉应该算是“立”住了吧 。原来也幻想过自己30的样子,小时候还幻想过自己要当老板呢!其实,做什么行业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当下。我会继续一直努力,以后哪怕不成功也不后悔!
TA:以后的计划是什么?
罗:2013年也快过去了,今年自己作为制作人的两部戏《记忆底牌》、《我会在半夜之前回来》,市场反响都特别好,那么多个不眠夜也终于用观众的好评和掌声回报了!
接下来,我会梳理和整理这两部戏,从中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为下一部戏做积淀,打基础。下一部戏计划想做喜剧,并且更多的想在编和导上注入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加入更多的新奇独道、怪异搞笑的的创作元素,希望不会让江城的观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