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最让班主任头痛的,莫过于班里的调皮捣蛋鬼,尤其是那些性格偏激又有一些小聪明的“熊孩子”。但再怎么顽皮的孩子,内心本质上还是纯真的。他们在成长中常做一些错误的傻事,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借题发挥,循循善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时甚至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就从班里一位调皮鬼的一件小事说起。
这个调皮鬼,既聪明伶俐又个性十足,是个典型的“混世小魔王”,人送外号“宠哥”。他自恃为“上天的宠儿”,做事自然是“横行无忌,无法无天”。一天中午,“宠哥”闲来无事,玩兴大发,竟然拿着班牌在操场砸泥土玩。用高密度泡沫板制成的班牌哪能承受“宠哥”的肆意摔打,不一会,班牌就开裂了。“宠哥”一看大事不妙,正准备溜之大吉,不料却被体育老师逮了个正着。但体育老师没想到,“人证”“物证”面前,“宠哥”竟然矢口否认,甚至不惜以头撞墙来表示自己没有说谎。当我调阅监控,看到他损坏班牌,随后又用头撞墙、极力抵赖的整个过程时,不禁又震惊,又愤怒,恨不得立刻让他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然而,在拉开门的瞬间,看着教室里欢笑的孩子,我停下了脚步,迟疑起来:即使迫使他承认了,可他心里的“小魔鬼”再出来作祟怎么办?思及此,我掉头回去,开始策划如何利用明天的班会课搞定“宠哥”。
下午,我与“宠哥”的家长通电话,说明了此事,了解到原来“宠哥”在家里经常接受“棍棒教育”。霎时,我明白了他“宁死不承认”的原因。这“熊孩子”一定以为,一旦承认了所犯错误,随之而来的必定是棍棒的伺候。家长则表示,这孩子实在太调皮,多少方法对他都不奏效,使用棍棒实出无奈。于是,我和家长约定,请他们佯装对此事毫不知情,先观察孩子的表现,再商量教育的方法。
此事发生在中午放学期间,校园里学生极少,因此可以确定,班上其他学生并不知情。挂了电话之后,我把“宠哥”破坏班牌事件写成了一个案例,隐去真实人名。在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个案例,并随机提问:
1. 看到这个情景后,你有什么感受?
2. 你认为这个调皮的学生可能是低、中、高哪个年级的学生?
当同学们了解到本班班牌竟是被某高年级学生肆意损坏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有同学非常气愤地说:“高年级的学生还做这种事,也太幼稚了吧!”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而此时的“宠哥”,却失去了往日的活跃,甚至有点忸怩不安,与我相视时,不自然地垂下目光,随后低下了头。看着“宠哥”的窘态,我知道他已有所触动。压住心中的暗喜,我不动声色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 这种行为给班级带来什么影响?(孩子们从班级财产管理、影响同学路队形象到班级荣誉,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
2. 如果你是破坏者,如果这件事没有被发现,你会怎么做?
3. 如果你是破坏者,此事正好被路过老师发现,你又会怎么做?
孩子们非常善良,虽然表达不一,但大致的意思都是主动承认错误、赔偿损失之类。相比于老师的说教,周围同龄人的想法对孩子无疑更具有影响力。我想,“宠哥”心里或许已经很清楚,此事该如何弥补。但他想以撞墙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清白”,仍令我心有余悸。因此,当班级气氛趋于平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
假如这位学生的家长非常严厉,一旦家长得知此事,一定会把他狠揍一顿,所以他极力否认班牌是他破坏的,甚至试***通过撞墙这种极端的举动来抵赖。请问:
1. 你认可这位家长的做法吗?
2. 你怎么看待这位同学撞墙的行为?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不认可家长的做法,但他们相信,家长惩罚孩子的目的只是想起到震慑作用而已。一个人做错了事就要勇于面对和承担,不能以伤害自己这种“奇葩”行为来逃避责任,这样做不仅伤了自己,而且可以说“节操掉了一地”。也有学生认为,可能父母下手实在太重,以致他担心受怕,宁愿撒谎、撞墙,也不愿被父母发现。
学生们的看法客观中肯,但未必能消除“宠哥”内心的顾虑。于是,我补充了昨天了解到的信息:“老师私下了解到这个孩子的‘调皮指数’比较高,家长对他非常头痛,使用棍棒的用意是希望孩子能少惹事。但他们很爱孩子,不会真的打伤他。”顿时,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哦”“原来如此”的了然声。
依据孩子们给出的建议,在为“宠哥”找到解决方法的同时,班里也形成了《爱护公物公约》。就这样,我处理完了“宠哥”破坏班牌事件,而且很快就看到了成效。当天晚上,“宠哥”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孩子一回家就哭着承认自己损坏班牌的事情,孩子能认识错误,面对错误,他们特别高兴。我提议,以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尽可能多一些家校合作,少一点棍棒相加,她听了非常赞同。第二天,“宠哥”主动向我道了歉,还提出要赔偿损失。
显然,这种处理方式,与把孩子拉到监控室查看真相相比,更能起到批评与净化心灵的作用。经此一事,“宠哥”的“调皮指数”开始下降,偶尔的恶作剧也无伤大雅。回顾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我有几点感触颇深:
以柔制刚,保护学生自尊。孩子的心性正处于塑造期,调皮捣蛋的事情时有发生也属自然,我们虽身经百战,但面对稚嫩的面孔,还是要小心翼翼地进行劝导。原本是一番好意,但方式不当就可能会招致反感,甚至是敌意。所以,当孩子心理防御比较强时,不妨退一步,思考何种方法既能达到效果,又能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自尊心是个非常脆弱的东西,要像对待荷叶上摇摇欲坠的露珠一样小心呵护。”如果破坏班牌事件被大肆宣扬,“宠哥”这孩子就很可能会受到同学们的冷嘲热讽,抬不起头来。“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可是,当一个孩子在同龄人面前感到惭愧和羞耻,想维持尊严尚不可得,他又怎么可能积极向上?为“宠哥”提供一个反省的机会和空间,然后有针对性地启智开导,其实也是为了维护他的自尊,给他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巧妙利用集体舆论。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发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期”。他们开始产生了***意识,一心想从对老师、父母的依赖下脱离出来,但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无法完全***。所以,朝夕相处、有着共同烦恼、能够相互理解的同学,就成为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群。在这个集体中,孩子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喜欢,害怕遭到冷落、排斥。他们都非常在乎同龄人的看法。“宠哥”破坏公物,无论老师或家长如何软硬兼施,可能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但同学中间的评论,对他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仅因为同样的道理,从同龄人嘴里说出来更容易接受,更因为他害怕因此而受到集体的排斥。所以,面对淘气活泼、状况百出的孩子,班主任要长袖善舞,利用好同学间正确的集体舆论,即可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不仅能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能就发生的问题达成教育共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能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取得一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对孩子的教育就形成了合力,所取得的效果必然远胜于单打独斗和各行其是。
顺水推舟,制定规范。教师要善于顺水推舟,把学生的内省、反馈的信息提炼出来,强化为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班规。为什么明明制定了班规却屡有学生不受约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在被动接受规范化的管理时,对老师煞费苦心提出的班规毫无兴趣,印象不深。既然班规是为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制定的,那么,不妨让学生们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共同参与、商定班级文明条例的制订。这样形成的公约,比起由教师制定的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得到孩子们的认同。而且,他们在讨论、制定这些条例时,自律意识也在不断强化,班级常规管理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吉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