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奥兰多》是著名女性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英国著名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将小说《奥兰多》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本文旨在通过对伍尔芙小说文本与萨莉?波特电影文本的分析,从语言、结构、人物塑造、叙事节奏等方面探讨小说与电影表达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女作家伍尔芙和女导演萨莉?波特在性别认同与叙事上各具个性的表达,是如何融汇在改编中的,使得《奥兰多》这部电影同时呈现出两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 伍尔芙;萨莉?波特;《奥兰多》
电影《奥兰多》由导演萨莉?波特执导,改编自弗尼吉亚?伍尔芙的著名同名小说。弗尼吉亚?伍尔芙是英国20世纪初期的著名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和女权主义者,莎莉?波特是借含有鲜明女性主义论调的电影Thriller(1979)声名鹊起的新锐导演。
本片讲述了一个贵族美少年的故事。主人公奥兰多(Orlando)出身英国贵族,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贵族美少年,做过女王的侍卫。年轻的他深受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的宠幸而得到了一间宫殿般的大宅邸,并被赐福“不凋谢,不老去”。
欧洲的大冰冻时期,他爱上了莫斯科公国大使的女儿。与俄国公主失败的恋爱使他大受打击。他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寻求解脱,却又遭到一位他所资助的诗人的戏弄;奥兰多不堪被兔子模样的公爵夫人纠缠,请命出使东方并与可汗结下友谊,却又因英国本土的殖民主义***策在两国间引发的利害冲突和***治问题,最终导致私人的友谊破裂。
奥兰多在出使期间,第一次目睹了战乱的残酷,精神上受到冲击后陷入昏睡,醒来后变为女人。
从1600年起的400年间,奥兰多便享有永久的青春。然而与此同时,在这数百年来,她不但在性别上经历了由男至女的奇妙变化,也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奇遇。从跨越了死亡与爱情的折磨,到在诗歌的殿堂里连连受挫,她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最后因战争的荒谬而从性别的错乱中觉醒过来,成了一个20世纪的***女性,一位独自抚养女儿的单身母亲。
影片的结尾,奥兰多带着女儿回到自己曾经的宅邸,站在自己400年前的画像之前微笑自如;在自己曾经吟诵诗歌的古树下,听着天空中传来的加百列大天使的美妙歌声,因为获得自由,喜极而泣,这一结局,被喻为影史上女权主义的最佳影像表达。
奥兰多见证了死亡,经历了爱情、诗歌、***治、社交、性,曾经是男子,却变成女人;曾经孑然无依,却终成母亲;曾经为情所苦,为寂寞所包围,为心灵的痛苦所折磨,却最终大彻大悟,领会到精神自在、心灵宁静之真谛。她不再有厌倦,不再有痛苦,她不再追求,亦不放弃,不提问,亦不回答,不逃避,亦不停止。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奥兰多》。
影片《奥兰多》由英、俄、法、意、荷五个国家在1992年合拍而成,荣获了欧洲电影奖、威尼斯电影奖等多个奖项。它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写于1928年的同名小说《奥兰多》,是女作家出身的萨莉?波特亲自执导的首部电影,作者伍尔芙和导演萨莉?波特都是女性,都倡导女权主义,因此这部电影也被喻为影史上女权主义的最佳影像表达。她们以奥兰多代表不死的精神,不死的灵魂,他不认命地在一直有追求、不断追求,直到生命的一切都发生了转变,包括爱、诗、***治、旅行,甚至包括性别。
一、感受的可能性与时空的概括性——结构上的改编
伍尔芙的小说作品将奥兰多的一生分为连贯的六个章节,用传统的自传式的叙述方式,流畅地叙述了虚拟主人公奥兰多四百多年经历的性别变化的奇幻人生。跨越如此漫长的时间宏卷,小说结构却精妙如蛛网,每一章节都没有明显的主题,也没有交代具体的时间纬度,在多幕剧的结构中作者采用意识流手法,让奥兰多穿越时间、空间,参与了很多历史事件,重在表现主人公在穿越时空时丰富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叙述呈现出内向化的倾向。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作者也不断警醒读者跳出故事本身思考更多。
电影内容从16世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直至现时的英国社会,萨莉在原小说传奇性故事框架的基础上作了部分截取和改动,把原来的六章分成了带着明晰标题的七个部分,别出心裁地以话剧式的七幕来展现的各个时期,明确标出“死亡、爱情、诗情、***治、社交、性、新生”七个标题,在有限的93分钟里展示了从1600年到20世纪间欧洲跌宕起伏的历史,伍尔芙的意识流风格铸成非常有逻辑性的片断,给予观众的是更多的观影。
相对于小说的内向化倾向,电影则在叙事中更加趋向于外在情节的清晰展现以及提炼出更加明确化的概念。七个标题段落串联起来的就是对一个***的个体生命的讲述,在讲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奥兰多经历之前都以黑屏字幕的方式出现,让人一眼就能体察出这些词语是其一生生命经历的“关键词”。七个方面构成了女主人公空间意义上的人生,更突出和强调的是时间流逝中主人公身份和意识的改变,具有一种强烈的时间感,清晰的同时也部分损失了小说文本的丰盈与多义。
比如出现在小说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橡树与祖屋。在小说中橡树可以说是奥兰多心理脉络发展的象征,一首《大橡树》奥兰多写了300年;祖屋繁复庞大,其构造与时间的年月日分法一致:365间房、52座楼梯和7个院落,是在时间上积累起来的英国历史与传统的象征。橡树装点了房屋,房屋依托于橡树,祖屋与大橡树遥遥相望,像是奥兰多突破传统却扎扎实实的人生存在。而在萨莉?波特的电影中为表现奥兰多命运的波澜壮阔,却使用了大胆的叙事手法、华丽的镜头以及非常规的剪切,表现的是人物在时空中的突兀感。
伍尔芙在小说结尾将奥兰多放归到大自然的怀抱,让她追随自己的天性,亲吻大地,拥抱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拥有永恒的美丽和爱。导演萨莉?波特显然感到这样收尾有些草率和过于虚无缥缈,于是幻想奥兰多作为一名单亲母亲生活到了现代都市,作为一名白领女性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女儿,某天母女俩坐上摩托车,行驶在城市的高架桥上,回到她原来居住的宅邸,在大橡树下,奥兰多面对镜头展露出了跨越几个世纪的自信微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伍尔芙小说《奥兰多》的电影改编